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

ID:15366494

大小:27.8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2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_第1页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_第2页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_第3页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_第4页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内容摘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证明,中国就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然而,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

2、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15/15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内容摘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证明,中国就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然而,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

3、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15/15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

4、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

5、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

6、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只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15/15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指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却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交换的具体比例?贸易的利益在双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李嘉图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而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够完善。约翰·穆勒(John

7、)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双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就要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不利;相反,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就可以用较少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有利。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具体交换比例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哪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就越小。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919)提出了资源禀赋论的基本观

8、点,后来俄林(Bertll15/15Ohin)在《域际经济与国际贸易》(1933)中-发展了他的观点,构成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口到价格高的国家,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能带来利益。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说,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必然发生。各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