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64427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污泥的高温堆肥处理法技术特点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污泥的高温堆肥处理法技术特点及分析发布:2009-7-2317:47
2、 作者:admin
3、 查看:64次一、技术特点、工艺技术路线、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特点: (1)所用原料及添加物多为工业及生活废弃物,产品具有成本较低廉的特点; (2)粉煤灰含有多种有利植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水化活性,可促进发酵及改良土壤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对农田中施用的化肥有缓释作用,对重金属也有一定固化缓释作用。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用粉煤灰做干燥剂,可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后的农用效果,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持续、有效利用; (3)该技术产品为颗粒状,并具有一定耐水性,有利
4、于实现机械化播撒施肥; (4)产成品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通过石灰石调节土壤的PH值,满足不同农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5)该技术适用性好,可通过调节添加剂的品种及用量,制出多种复合肥,使其适用不同农作物及不同生产阶段的要求。 2、工艺技术路线 污泥堆肥工艺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两种工艺过程。厌氧发酵由于产生甲烷等代谢物会产生恶臭,同时设备投资高,运行管理复杂,要求严格,适合于大型污水厂液态污泥的处理,由于我国一般采用中温厌氧发酵处理,污泥温度在30--40℃,虽然达到减容目的,但仍不能直接还田。对机械脱水后污泥,主要采用好氧发酵制肥,好氧发酵过程通过好氧性微生物的生物代谢作用,使污泥中
5、有机物转化成富含植物营养物的腐殖质,反应的最终代谢物是CO2、H2O和热量,大量热量使物料维持持续高温,降低物料的含水率,有效地去除病原体、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使污泥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目的。经比较,好氧发酵的设备投资及运行能耗均比厌氧发酵降低1/3,是节能高效的制肥工艺。同时,由于其设备较少,运行管理简单,特别适合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因此,本工程采用污泥好氧发酵工艺。由于中国农村需要速效肥料,生物有机肥在广大农村尚不好推广,因而从堆肥产生的肥料,可以直接投放市场,也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肥。 将含水率约为60-80%的污泥与体积约为30-40%的添加物(菌种
6、、粉煤灰、秸秆破碎物等)和少量的除臭剂送至初混机,混合均匀后送至发酵仓发酵,翻堆机每天运行一次,将物料由进仓口向出仓口移动,用中压风机对堆肥物料间歇式曝气,由于好氧细菌作用,堆肥物料在三天以后可升温到60。C以上,在60—65。C维持3—4天,实现灭菌和干燥的目的,在堆肥仓中物料停留10—12天,完成堆肥,输送出堆肥仓。出仓的块状物经破碎机破碎后,送精混机与N、P、K等营养素充分混合均匀。当含水率达到18-22%时,送入高压造粒机,在高压及60℃温度条件下将混合物制成均匀、较坚硬的颗粒,通过气流干燥机干燥后,由装袋机定量包装后即可入库待销。 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添加剂 除臭剂
7、 营养素↓↓有机废物 →混合 → 好氧生物发酵 → 混合 → 造粒 → 干燥 → 装袋 → 复混肥 ↑↓ 菌种 生物有机肥 3、设备选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选择原则 (1)污泥制肥成套设备 新建污泥制肥厂的成套设备由机械科学研究院自行设计、制造、成套和安装调试。 成套设备中单台设备的选择应满足工艺要求,并运行可靠。降低成套设备的成本,为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污泥制肥成套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①粗混主要设备:粗混机、皮带输送机、提升机。 ②发酵主要设
8、备:发酵仓曝气装置、翻堆机、输送机、提升机。③精混造粒主要设备:精混机、造粒机、气流干燥机、输送机、装袋机。 ④电控系统:控制器、传感器、电控柜、驱动装置等。 ⑤废气、尘回收装置等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①颗粒肥含水率<15%; ②肥料成份依据用户要求调配,产品符合GB15063-94; ③产品卫生指标应符合高温堆肥卫生标准(GB7959-87)。 (3)选择方案的原则 ①在常年运行中,保证污泥的处理效果稳定,技术成熟可靠; ②尽量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③运行管理方便。二、环境影响分析 污泥制肥工程本身是环境保护工程,是解决污泥对环境的破坏,化害为利的工程,但在正常运转过
9、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本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1、污水 污泥堆肥工艺主要采用好氧发酵制肥,通过反应放热产生高温,去除污泥中的水分。选用上送风式曝气装置,堆肥物料中蒸发的水分随空气向上运动并随抽风设备排出室外,整个工艺属固气反应,不会出现污水排放的污染问题。本工程只有少量劳动人员的生活用水,可将其收集后排入厂区污水管道处理系统。 2、大气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成分比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