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丹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丹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预后的关键。相反,如果溶栓治疗后,抬高的ST段回落后再抬高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损伤严重,预后较差。如能及早使再抬高的ST段在短期内恢复正常,能明显改善预后。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6月应用丹奥治疗46例患者,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符合下列条件患者:年龄<70岁,首次发生心肌梗死,发病6小时内入院,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
2、栓药物均为尿激酶(保定三九制药有限公司)每人次150万IU。溶栓患者选择,药物使用方法及临床再通评价均依据1996年的国内AMI治疗参考方案(1)。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6例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在36-70岁。平均56岁。梗死部位以前壁(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为主29例:下壁(下壁、正后壁、下壁并右室、下壁正后壁)13例;前壁并下壁2例:前间壁并下壁右室1例。对照组46例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8-68岁,平均54岁。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25例,下壁(下壁,正后壁,下壁并右室,下壁并正后壁)18例,前壁
3、并右室1例,前壁并下壁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临床症状等基本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2)排除标准:①急性心力衰竭或左室排血指数(LVEF<30%);②4曾有心肌梗死者;③年龄>70岁;④不能用抗栓药物(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患者发病12小时内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3)再梗死的标准:依据下列4项中至少2项判定:①入选后心肌梗死症状消失后再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持续15min以上;②出现新的ST段改变或新的Q波;③心肌酶谱第二次升高超过正常上限(或如果已超过正常上限,再超过20%);③原来造影证实通畅的冠状动脉再闭
4、塞。1.2方法采用注射丹奥(辽宁丹东制药厂)80mg+5%GS250ml缓慢静滴注,每日一次,同时加用爱倍10mg+5%GS500ml;对照组仅用爱倍10mg+5%GS500ml。两组均联用β受体阻制剂、他汀类,5天为一疗程。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观察用药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变化及胸痛改善程度,监测治疗前后的PT(凝血酶时间),心电图每日一次。(1)24小时内胸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心电图抬高的ST段恢复≥50%,心肌酶谱(CK)酶峰值提前,距发病时间为15小时为显效;(2)3天内症状消失,抬高的ST段恢复≥50%,心肌酶谱(CPK)峰提前
5、为有效;(3)症状一周内不消失,抬高的ST段持续不降,心肌酶谱持续增高者为无效。2 结果 应用丹奥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梗死部位、年龄、男女比例、接受溶栓开始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再次抬高上,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处理,P<0.05。3 讨论AMI患者早期静脉治疗或经皮冠脉成行术使IRA尽4快和持久再通是治疗的关键[2]。但溶栓治疗后有一部分患者出现抬高的ST段回落后又复发暂时性或持续性ST段上升。究其原因可能与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也可能是出现冠脉痉挛或新的血栓形成。若ST段持续抬高(持续超过30min),则心
6、室受损明显,CK峰值高,心肌损伤严重。Kondo等也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心肌坏死及心功能不好的指征。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ST段再次抬高的恢复是保护心功能,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的关键。由于丹奥是一种高效强力的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阻断血栓素合成酶而减少TXA2的产生,同时促进前列腺合成酶的作用,增加血中前列腺素E浓度,并有抗血栓聚集的作用[3]。降低血粘稠度,使凝血过程受到有效抑制,阻断血栓形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发生自行溶解[4]。同时丹奥有解除冠脉痉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资
7、料显示加丹奥后抬高ST段回落显著高于对照组。作用快,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参考文献[1]张瑞著,沈卫峰,张建盛,等.AMI冠脉再通后ST段回落缓慢的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1997,6(3):102-103.[2]KondoM,TamuaraK,TanioH,etallsSTSegmentrelevationassoliatedmithreperfusionaninddicatro?IAmCallCardiol,1993,21:63-67.[3]VanKooten,ClicabaolomiC,PartonoC,elal.Evidencefor
8、4epiodiopalateletactivationinacccteischennostroke.Suoke,1994,25(2).278-281.[4]CocozzaM,PlanoT.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