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黏剂与粘接技术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

ID:15007222

大小:2.61 MB

页数:124页

时间:2018-07-31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_第1页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_第2页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_第3页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_第4页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材料胶接技术绪论应用已十分普遍,有几千年的历史(浆糊,泥墙)在高分子学科的发展之后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即是合成胶黏剂出现,高分子材料五大分支之一来阐述的。基本概念:把两个或多个物体通过另外一种材料在其两相界面间产生的分子间力连接在一起,称为粘接,被粘接的物体称为被粘物,粘接所使用的材料称为胶黏剂,通过粘接得到的组件称为胶接接头(胶接件),减弱粘接称为脱粘。胶粘剂概述一、胶粘剂基本组成基料、固化剂、溶剂、增塑剂、填料、偶联剂、交联剂、引发剂、促进剂、增韧剂、增黏剂、稀释剂、防老剂、阻聚剂、阻燃剂、光敏剂、消泡剂、防腐剂、稳定剂、乳化剂

2、二、胶粘剂的分类三、常见胶黏剂成分组成1、基料又称胶料,是胶粘剂主要成分.2、固化剂使单体或低聚物变为线形或网状体型高聚物。又称硬化剂、熟化剂、交联剂、硫化剂3、溶剂4、增塑剂降低玻璃化温度和熔融温度,改善胶层脆性,内增塑、外增塑.5、填料降低成本,改善机械性能,降低膨胀系数6、偶联剂同时与极性和非极性物质产生结合力的化合物.7、交联剂在线形大分子间形成化学键8、引发剂引起单体分子或预聚物活化而产生自由基.9、促进剂降低引发剂分解温度或加快固化反应速度。10、增黏剂提高初粘力透明胶水:白乳胶,滑石粉,水,乙二醇;蔗糖;尿素;香精

3、分类1、按化学成分分类无机盐类硅酸盐:硅酸钠(水玻璃),硅酸盐水泥;硼酸盐:溶接玻璃磷酸盐:磷酸-氧化铜;硫酸盐:石膏陶瓷氧化铝,陶土低熔点金属锡-铅有机天然动物胶骨胶、虫胶、蛋白质植物胶淀粉、天然橡胶、松香、阿拉伯(树)胶矿物胶矿物蜡、沥青、粘土合成合成树脂热塑性烯类聚合物(聚乙烯类,PVC类,聚乙烯醇,PVA,聚乙烯醇缩醛,聚丙烯酸类),饱和聚酯,聚酰胺,纤维素类(硝酸、醋酸)热固性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聚酰亚胺,脲醛树脂,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聚异氰酸酯合成橡胶氯丁橡胶,丁苯胶,丁腈胶,丁基胶,聚硫橡胶,有机硅橡胶复

4、合型酚醛-氯丁橡胶,酚醛-丁腈橡胶,酚醛-聚乙烯醇缩醛,环氧-酚醛,环氧-丁腈橡胶,EVA,环氧-聚酰胺分类2、按形态分类液态:水溶液、溶液、乳液、无溶剂型固态型:粉状、块状、细绳状、胶膜带状:黏附型;热封型膏状与腻子3、按应用方法分类室温固化型(溶剂挥发型、潮气固化型、厌氧型、加固化剂型)压敏型(接触压胶、自粘(冷粘)型、缓粘(热粘)型、永粘型)热固型、热熔型4、按用途分类结构用(实际粘接强度大于6.9MPa,通常是热固性)非结构用、压敏胶、特种用常见胶黏剂成分胶水、固体胶——聚乙烯醇类建筑用107、108胶——聚乙烯醇缩甲醛

5、万能胶——环氧胶粘剂,主要组分是环氧树脂AB胶(哥俩好)——通常是双组分丙烯酸改性环氧胶或环氧胶502胶,504胶(医用)——瞬间胶粘剂,α-氰基丙烯酸酯厌氧胶(铁锚300系列,Y-150胶)——甲基丙烯酸双酯胶带——丙烯酸脂共聚物、天然橡胶、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补胎胶水、乒乓球拍——天然橡胶,溶剂粘鞋——橡胶类胶黏剂、聚氨酯系列703、704、FS-203等——有机硅胶粘剂,主要组分是有机硅氧烷。CH-505——酚醛-丁腈橡胶胶粘剂铁锚801强力胶——酚醛-氯丁橡胶胶粘剂,混合溶剂。百得胶、FN-303胶、XY-401胶、CH

6、-406胶等。为什么要使用胶黏剂?材料加工,主要包括变形、切分与结合。组合连接分类一般有三种,机械紧固、焊接与粘接。胶接优点:1不破坏被粘物2不造成应力集中3改善疲劳性能4同时起密封效果5连接不同金属不形成电池6特殊场合(如粘接炸药)7粘接形状复杂的被粘物8设备简单胶接缺点:1需要更大的接触面积2表面工艺条件高,甚而苛刻3存在的不确定性,难以监测4有些有毒5存储寿命有限6不能重复利用7学科起步晚,设计缺信心第一章粘接理论基础粘接是一种材料界面、表面的科学获得好的粘接效果有两个必要条件(过程):(1)足够面积的紧密接触(清理表面、

7、润湿、扩散)(2)分子间的吸引力甚或成粘合键(固化)为满足第一个条件,胶粘剂应能扩展到固体的表面,并取代存在于表面的空气或其他附着物。固体表面都是高低不平的,抛光后接触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100;液体可以完全浸润。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a液体的接触角应为0,或接近于0;(浸润热力学)b粘度要低,即不得大于几毫帕·秒;(动力学)c能驱除被粘物接头间所夹的空气

8、和其他附着物。1.1界面理论表面张力是分子间力的直接表现,是由于物体主体对表面层吸引的结果,表面分子能量状态高,物体有减少自身表面的趋势。增加表面积即能量增加,也有了表面自由能。存在的最普遍的分子间吸引力为VanderWaals力,它来源于几种不同的作用。静电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