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

ID:15000150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1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_第1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_第2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_第3页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冯春安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创新。本人就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中的创新思想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一、价值理论创新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建议和江泽民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都明确提出了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问题。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没再提劳动价值论问题,这表明中共中央从劳动价值论的争鸣中“淡出”,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实质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

2、源泉。由此得出结论:人们在商品生产中提供的财产不能自行增殖,若增殖只能来源于对他人活劳动的占有,是种剥削行为。如果把资产增殖性收入当做剥削收入,不仅公有资本的增殖是剥削收入(对外投资增殖表现为剥削别国人民的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而且我们大多数拥有私人资本性收入(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等)的人就属于剥削阶级。如果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多成为剥削者,这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是相矛盾的。显然,传统劳动价值论不反映有产者的利益,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物力要素在价值增殖中的贡献,会把党推向当家作主的大多数人(即有产

3、者)的对立面。劳动价值论在历史上对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资本剥削劳动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科学局限性,其最终没有成为国际公认的经济学基础。总之,传统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需要价值理论创新,价值规律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面临新的选择。当前,国内外价值理论流派很多,分歧的焦点是对商品和商品价值的定义。本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财富(不仅仅是劳动产品)。商品(有形、无形)价值是人们交换财富(不仅仅是劳动)的利益关系。二、公有、私有在竞争中各有优势,两者并不对立十六大报告指出:“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相矛盾,又是产生剥削的根源,因此,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社会实践证明,4公有制与私有制在市场竞争中各有利弊,是财产合用与分用的关系,两者本质并不对立,因为不同所有制主体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公有制虽不利于责权利的结合,但更有利于

5、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私有制有利于责权利的结合,通过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能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但在短期,尤其是在中国,私有制经济不能迅速形成象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那样的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企业,从长远看,私有制经济也易产生收入的两极分化。所以,两种所有制在资源配置中各有利弊,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利用私有经济长处的同时,更应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国际化,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

6、大。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生力军。在理论上,如果我们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不仅与现实不符,而且十分有害。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并不矛盾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以后,按每个人提供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消费品。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指人们在收入分配中,按要素在财富(非商品经济)或价值(商品经济)生产中提供的贡

7、献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在公有制(如国有、集体内部或相互之间以及对外国投资)、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包括中外合资)中都适用。由于劳动作为人力属于生产要素之一,按劳动贡献分配就从属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那种认为“财富源泉是多元的,价值唯一源泉是劳动”的观点不符合十六大精神,因为如果不承认非人力要素在价值增殖中的贡献,非人力要素增殖收入就属于合法不合理的非贡献收入,把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增殖收入与劳动收入并列放入按贡献分配范畴中就发生逻辑上的矛盾,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按要素贡献分配在理论上就不成立。所以,如果我们把思想统一

8、到十六大精神上来,就必须抛弃资产增殖收入等于剥削收入的不合时宜的观念,确认合法的非人力要素增殖收入的合理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非劳动收入或资产性收入在人们收入中占的比重会增加,但在今后很长时期里,劳动收入仍然是主体。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即公有制内部存在的)为主体的事实将不复存在,但只要劳动收入是收入主体,更主要的,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源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