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治理污染河道水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治理污染河道水体研究来源:《北京水务》更新时间:09-9-1615:22作者:周志华温明霞李广志摘要:针对清河下游现状水污染特点,采用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对河道污染水体进行处理,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污染和黑臭,减少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色及透明度,探索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湿地污染河道生态技术研究1任务来源及项目背景随着首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了改善北京城市的水环境,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健康的生存环境,北京不断加大污水治理力度,限制进入河中的污染
2、物,实施截污工程,对河流水质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与河流地表水质标准并不一致,污水厂排水仍不能够满足河道水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建设长期发展的积累,众多规模较小的排污口无法纳入到截污工程之中,零散分布的点源污染往往直接入河,对水质造成破坏。清河下段就是上述污染河流之一,由于清河流域污水截流工程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还不完善,上游污水量超出了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未经处理的污水顺河排向下游,造成下游、尤其是河口处水质恶化、臭气弥漫,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以及当地机关单位和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目前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已日趋成熟,而对于大河道内的污染
3、水体,至今还没有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为了摸索出一套解决河道水体污染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改善河道水质,消除河道臭味,选择清河下游黑臭河道作为试点进行研究。经现场勘察,项目地点选定在沈家坟闸上游右岸。此处原来是清河故道,现状地势低洼,芦苇丛生,面积约16万m2。由于该处是垃圾填埋场,现状沟槽内垃圾遍地,近1/2的坑塘被填埋。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疏挖治理,并充分利用现状坑塘,形成湿地,将河道污水引入其中,经过人工和生物处理后再返回下游河道,从而改善河道水质。水位可以通过现状沈家坟闸控制,调节湿地水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通过选择合理工艺,并进行试验观测和分析,总结经验作为黑臭河道治理的样板
4、,推广应用。2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本项目主要任务根据污染河道水体的水质状况,选择经济、合理、可行的处理工艺,消除河水黑臭,确定运行管理方案。处理流量采用平常年份平均流量。进水水质由实测数据和以往河道水质指标推算确定。出水水质根据采用工艺流程、现场可利用面积、工艺采用的参数经计算确定。(1)处理流量7.5m3/s,即64.8万m3/d,按工程区地质、气候(降水、气温等)衡量,总损失水量为2400m3/d。(2)进水水质:CODCr为100mg/L,BOD5为35mg/L,NH3-N为24mg/L,溶解氧为0.2mg/L。(3)夏秋季全部河水经本工艺处理后,达到以下水质指标:①河水
5、无臭味;②CODCr为70~80mg/L,BOD5为25~28mg/L,NH3-N为12mg/L,溶解氧为2mg/L。3技术路线及工艺选择针对清河下游河道水质污染现状,综合考虑处理工艺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兼容性等,将各种处理技术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越性,对河道污染水体进行处理,力求持续发挥和强化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同时与亲水景观建设结合,使处理工艺亲切自然,更富人性化。从现场调查的结果看,造成清河水质恶化变臭的根源在于清河上游大量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入河,大量有机污染物消耗了河水的溶解氧,全河道形成厌氧环境,河面不断形成硫化氢、甲烷
6、等臭味气体释放,使清河变成了臭河。解决河水发臭的途径是增加河水的溶解氧含量,减少河水的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把河道水体从厌氧状态转变成好氧状态,从而消除发臭气体的产生。根据实际情况,本项目确定以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工艺,对清河污水进行治理。主要包括人工曝气、生物稳定塘、模拟自然河流通道、渗滤坝净化、表流湿地、水生植物等。(1)人工曝气是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在水中形成好氧环境,抑制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消除河水臭味。另一方面用来强化降解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2)利用天然的低洼坑塘、荒地等蓄水,营造水生植物、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等生物群落形成生物稳定塘和人
7、工湿地,通过自然力的过程,达到去除有机物、悬浮物、氮、磷、金属物质和病原体等污染物,实现污水净化的目的。(3)在生物稳定塘内,利用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处理污水,通过稀释、沉淀和絮凝作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构建微型塘生态系统,增进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4)在一定的溶解氧浓度下,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消除有机物污染和黑臭,减少水体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色及透明度。(5)利用较狭窄的地段,模拟自然河流通道,在通道内布置渗滤坝、卵石护岸及本土水生植物等,利用地形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