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26034
大小:90.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7-31
《南通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通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序言“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南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崛起,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南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各类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按照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南通市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送审稿)》。本规划在认真总结分析了“十五”时期南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
2、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办好教育、发展教育的重要依据,是各级各类学校科学规划、依法办学的指导方针,是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南通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纲要。—32—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五”以来,我市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办学体系日臻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教育管理更为规范,办学活力明显增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高位走强,办学效益继续攀升。南通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
3、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受教育机会,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成为体现城市形象的一大标志品牌。全社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市各地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增加投入的原则,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十五”期间,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60亿元,其中全市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达86亿元,占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投入的53.75%。全市各级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均有了新的增长,保证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32—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乡镇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的125个乡镇中已有68个乡镇通过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验收,占全市
4、乡镇总数的54.4%,如东县、海安县所有乡镇通过教育现代化验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任务全面完成,“三新一亮”、“六有”工程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改扩新建校舍85.69万平方米,撤并初中98所,新建11所;撤并小学933所,新建28所。864所中小学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232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南通市、区两级政府教育管理体制和权限进行了调整,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归区级政府管理。稳步实施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全市现
5、有民办高校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民办中小学68所,民办幼儿园252所,其他民办教育机构346个。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现有小学529所,普通初中245所,其中省实验小学59所,省现代化示范初中76所,在校小学生43.53万人、初中生29.4万人,小学、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7%、94.44%,小学、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22%—32—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现有普通高中73所,在校学生14.72万人,其中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37所;有中等职业学校19所,在校学生11.08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形成了以重点职中和骨干型
6、职中为主体的、行业办学为补充的多元互补格局。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1.58%,南通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97.02%。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现有幼儿园452所,在园幼儿12.2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其中城镇幼儿入园率达100%。全面普及了特殊教育,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基本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和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了南通大学,南通技师学院与南通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南通职业大学,升格组建了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如皋高等师范
7、学校。全市现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6.1万多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1.58万人;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1.29万人。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87%,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加强了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德育工艺的研究和实践,“难忘教育”等一大批学校德育创新成果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市所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