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

ID:14757468

大小:94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30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_第1页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_第2页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_第3页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_第4页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敦煌籍帳文書釋詞本文蒙汪少華先生審閱賜正,特此致謝!又,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敦煌社會經濟文獻詞彙研究”(批准號05JC740039)成果之一。(首發)張小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敦煌文獻中保留了大量的籍帳文書,名目繁多。統而言之,大致有宴設帳、食物帳、什物曆、施物疏、諸色入曆、破用曆以及各類入破曆的會計文書,具體的分類校録,參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録》第三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0年9月。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了當時府衙官员、寺院僧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爲可貴的是,

2、文書所記多是一筆筆的流水帳,其中用語簡潔明了,直白如話,没有任何藻飾,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民間語詞使用的真實面貌。然而,這些曾經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文書,在藏經洞塵封千年以後,讀來却頗感生疏和隔膜。加之,抄寫這些籍帳的又都是當時寺院的僧眾,文化水平都不高,文字書寫上往往訛俗滿目。時代的懸隔、文字的俗訛,使得原本通俗明白的籍帳文書,而今變得越來越難以釋讀了。因此翻閲今人的校録整理本,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誤録或失校的地方。有鑒於此,筆者不揣譾陋,選取籍帳文書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加以闡釋。文中所釋語詞皆以音序排列。不是之處,敬請方家

3、指正。【阿袋】①三月九日,於前寺主海住手上領得阿袋壹口,典麥壹碩肆斗。(P.4021bis《庚子年某寺寺主善住領物曆》)按:“阿”爲名詞詞頭,“阿袋”即“口袋、袋子”,故例中以量詞“口”稱之。敦煌文獻中以“阿”加詞根構成的名物詞頗多,如“阿朵”、“阿卓”。S.2009《沙州官衙什物點檢曆》:“鈿鍮石阿朵一柄,竹柄大阿朵一柄,小阿朵三柄;……胡桃根阿卓一个,在流住。”其中“阿”亦爲詞頭,“卓”、“朵”爲同一語詞的不同語音記録形式。“卓”有特立、突出的意思,“朵”亦有鼓起、突出之義,民間語詞中帶有圓鼓、突露特點的事物大抵都以“朵”

4、稱之,如“耳朵”、“花朵”、“雲朵”等。故例中“阿朵”、“阿卓”都指一種兵器,即“骨朵”,其特點是有一大蒜或蒺藜形的頭綴於長棒的頂端,唐宋人以之爲刑杖或儀仗,俗稱金瓜。參曾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1-2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類似的構詞還有“阿果”,S.3553V《咨和尚啟》:“今月十三日於牧駝人手上赴(付)將(絳)丹貳斤半,馬牙珠兩阿果,金青壹阿果。咨和尚:其窟乃繁好畫著,所要色擇(澤)多少,在此覓者。其色擇(澤)阿果在麪褐袋內。”句中“阿果”即“阿裹”,謂包裹、包袱,“阿”也用爲詞頭。此例言本月十三日曾經牧駝人的

5、手付給和尚兩斤半絳丹、兩包馬牙珠、一包金青,這些畫窟所需的顏料包都放在一個以往裝麪粉的褐製口袋裏。由此不難推論:既然包裹可以叫“阿果(裹)”,那麽口袋稱“阿袋”也是很自然、合理的了。【?匠】①麪柒斗伍勝,油三勝,卧酒;粟柒斗,二月六日造局席,屈木匠、?匠及眾僧等用。(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按:句中“?匠”與“木匠”並舉,顯然也指某種匠人,然而究竟是造作什17麽的匠人呢?竊以爲可能是專門製作事物“把柄”的工匠。“把柄”,指器物上便於手拿的部分,常單稱“把”,如“刀把、劍把、弓把”等。而“把”此義,唐代文獻中常借

6、“霸”來表示。P.2011《刊謬補缺切韻·祃韻》:“(霸),博駕反,把。”今所見《廣韻》“霸”下云:“《國語》曰:‘霸,把也,把持諸侯之權。’”这種增改或是因爲《廣韻》編者修訂《切韻》系韻書時,未諳唐人有借“霸”表示“把”之“柄”義的用法。當其看見《刊謬補缺切韻》“霸”下注“把”時,便搜求典籍,引《國語》之言來對此進行補充解釋。實話説,這種闡釋雖然點明了“霸”的語源義,但無意中却掩蓋了“霸”借作“把”的語言事實。此以本字“把”釋借字“霸”。具體的文獻用例如P.2809《酒泉子》:“三尺青蛇,斬(嶄)新注乾(鑄就)鋒刃剻(剛),

7、沙魚果(裹)?用銀裝。”例中“?”,乃“霸”的俗寫,參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編《敦煌俗字匯考》第604-605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此用作“把”的借音字,意謂新近鑄就的青蛇劍,其劍把是用鯊魚皮裝裹而成的。正因爲“把”的“柄”義,文獻中常借“霸”來表示,而“柄”往往又是木製的,因而爲凸顯其義,人们又在“霸”的基礎上增加“木”旁,重新造一“欛”字來表示“把”的名詞義“柄”。《可洪音義》卷一七《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第十四卷音義:“䥫紦:卜嫁反,刀柄也,正作弝、把、?。”《廣韻·祃韻》:“欛,刀柄名。”“霸,把也”,此

8、即“欛”表“刀柄”義的由來。幸虧敦煌文獻中如實地記録并保存了“霸”借爲“把”的語言事實,人們才得以窺其本真:“欛”原來是在借字的基礎上增加義符而構成的繁化俗字。“欛”字不見於敦煌本《切韻》系韻書及《篆隸萬象名義》、《宋本玉篇》,較早見於《可洪音義》、《廣韻》。因此,我們有理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