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82714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鹿鸣》1、《鹿鸣》的文化内涵2、《鹿鸣》的写作特点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句法整齐,语气通畅。形象性和感染力强。《燕歌行》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参考21页提示。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
2、谐完美的境界。1、情。至深至诚的情感。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春江花月夜》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写出了情感美。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3、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3、暗示手法的运用。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圆圆曲》1.对吴三桂的态度 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
4、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2、对陈圆圆的态度 同情。陈圆圆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她的人生是中国古代美女命运的写照,被众多的男子播弄,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可悲的是这种偶然的衔泥燕变凤凰的经历,被旧日的女伴艳羡,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都寄寓其中了。3、叙事线索 帝死——降清——初识——入宫——遭弃——相恋——分别——再遇——随军——评论。《永遇乐》思考练习题答案均参考课后提示。《牧誓》一、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1、气
5、壮势盛,凛凛阳刚《尚书·牧誓》的末段先宣判纣王罪行,一口气宣判了纣王的四大罪状,盛气逼人,接着颁布铁的军纪,字里行间刀光剑影。武王凭高视远,临朝万将,鼓勇而战,耀武扬威;文字如霆如电,语气短促铿锵。2、估屈聱牙,朴畅有韵 佶屈聱牙,准确概括了《尚书》语言特色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下面,看到了上古散文朴畅有韵的美学风范。它开了我国散文词简意约、凝练质朴的先河。。简朴的同时,还自然流畅。文字舒卷自如,但无雕饰之痕。《苏秦始将连横》此篇课文的思考练习题答案均参考提示。《霍小玉传》1、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见提示1、2、3段。2、人物形象 (1) 霍小玉形象:分析要点: 第
6、一,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 第二,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多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2)李益形象: 小说多次写李益对小玉态度,初会之时,他感谢小玉的以身相托,表示“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当小玉请求八年的婚姻之期时,李益发誓道:“皎日之誓,死生以之。”小玉死后,“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这些言语行为,决不是伪装的,而是出自于内心的真诚态度。李益爱小玉是真诚的,但是在社会的门阀观念与家长的权威面前,他表现出了懦弱自私的性格,以至于做出了绝情寡义、负盟背约的举动。3、结构特点:见102页提示第4段。《治国》参照提示,
7、可以有自己的发挥。《预言》1.怎样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绪与情怀?参考140提示第一段。2、具体阐述诗歌的表现手法。参考提示140第2段。《手推车》1、思考练习第1题答案参考提示第1段。2、思考联系第2题答案参考提示第2段。3、为什么说艾青标志着我们民族有了自己成熟的诗人? 诗歌内容:艾青的诗始终关注我们的民族的命运,把民族命运和人类解放融为一体,体现出民族的价值。 诗歌艺术:中国新诗发展到30年代有两种趋向:一种是“现实的、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