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31054
大小:11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9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网上自测题答案1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网上自测题1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8分)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字教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关于介绍(D)的代绪论;另一大部分是关于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鉴赏。A、教学方法B、课程内容C、作家作品D、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欣赏原理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的重点仍在于(B),使学生得到艺术成就、美学特色的体会感悟和思想文化内涵的浸润熏染。A、理解作品表意B、运用鉴赏方法解读作家作品。C、掌握创作技巧D、背诵经典名句3、(A)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材内容的主体,按时代顺序排列,分为
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宋代”等四个单元。A、作家作品选注B、诗歌创作理论C、诗文鉴赏理论D、解读鉴赏示例4、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B)动于中而形于言”。A、意B、情C、志D、心5、《礼记·乐记》上说:“人(D)之动,物使之然也。”A、意B、情C、志D、心6、钟嵘的《诗品·序》里说“(A)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A、气B、神C、象D、人7、钟嵘的《诗品·序》认为(A)是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冬至阳生,夏至阴生,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这就形成了天地阴阳四季气候的变化,这就叫作“气
3、之动物”。A、气B、神C、象D、人8、孟子的“以意逆志”法认为,批评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全篇立意的整体感受和把握,来探索作者的(C)。A、思维B、逻辑C、心志D、情绪二、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6分)1、古代文学作品的形成一般需要(ABCD)等原材料。A、作者的主观情感B、语言、词汇、结构、章法、音韵、格律等物化形态C、赋比兴等与表达技巧D、自然界与人世间的具体事象与物象2、对一部作品进行审美评价时,一般都是循着两条途径进入的:即是(A
4、B)。第10页共10页A、以作品为门径的“以意逆志”法B、以作者为向导的“知人论世”法C、以赋比兴为特征的“创作形成法”D、以读者为引导的“逐本溯源”法3、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BC)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A、作家的创作环境B、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C、作家本人的思想主张D、读者的阅读期待4、阅读者从研究作者入手,通过(ABCD)等途径来获取对作者创作原意的正确理解。A、了解和考查作者的身世经历B、了解和考查作者的思想、性情C、了解和考查作者的时代背景D、了解和
5、考查作者生活的社会风貌5、“知人论世”方法对于解读一流大家,如(ABCD)等人,或以艰深晦涩著称的李商隐、吴文英等人的创作是极为有效的。A屈原B、陶潜C、杜甫D、辛弃疾6、一流的大诗人常常是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写作的,并且能以自己的生命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具有(AC)的特点。A、物随心转B、心随物转C、一殊万本D、一本万殊三、判断(每题1分,共6分)1、本教材绪论中出现的“直观神悟”一词,即可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以意逆志”说,即通过直觉、直感,臆断(主观推断)作者意图的方法。正确(教材P5)2、用“直观神悟”
6、方法来欣赏山水、田园、边塞、离愁、闺怨、伤春、悲秋等题材的作品,其效果是较为理想的。正确(教材P6)3、另有一条可以获取文本真实信息的方法——即以历代读者、批评者的阅读经验和体会为线索,去寻求作品中你与前代读者“所见略同”部分的方法叫“知人论世”法。错误(教材P6)4、还有一条可以获取文本真实信息的捷径——即以历代读者、批评者的阅读经验和体会为线索,去寻求作品中你与前代读者“所见略同”部分的方法叫“逐本溯源”,或“沿波讨源”法。正确(教材P6)5、作者在阅读欣赏某一作品时,完全是被动地接受着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影响。错误(教
7、材P6)6、其实作者在阅读、欣赏某一作品时,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信第10页共10页息影响,与此同时,有一种自发的兴觉、感悟、思索、联想也参与了对作品价值意义的开掘和拓展。这就叫“再创造”。正确(教材P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网上自测题2一、单选(每题1分,共8分)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C)。A、在水之湄B、在水之涘C、在水一方D、在水之畔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基本上都是(A)。A、各地的民间歌谣B、朝廷中贵族的作品C、宗庙祭祀
8、的乐歌D、周民族发祥的史诗3、(D)是《诗经》中的基本表现方法。A、风、雅、颂B、因物喻志C、寓言写物D、赋、比、兴4、朱熹《诗集传》解释:(C)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A、赋B、比C、兴D、象5、朱熹《诗集传》解释:“(A)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A、赋B、比C、兴D、象6、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