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

ID:14428496

大小:4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8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_第1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_第2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_第3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_第4页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amp#183;明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明清2002年明清经济史研究成果丰硕,论著甚多,这里就所见作简单介绍。由于条件所限,一些论文集、集刊和专著未能寓目,对笔者来说自然是遗憾的事,失去了拜读和向读者介绍的机会。总论、区域经济许檀从市场发育、商品流通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作《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最具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既是这一转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她强调,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经济自身的发展动力(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与这种对明清经济的积极评介不同,樊卫国认为

2、明清经济变迁出现内向化倾向,表现为经济发展、市场扩大主要是由于人口压力,生产力水平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人均社会剩余下降,社会人均有效需求萎缩,商品市场难以向深层扩展,消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导致对外经济交往无法顺利展开。这种内向化演进严重地延宕中国生产力的更新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轫,错过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绝佳时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落后于世界和西方的主要原因(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王兴亚认为《明代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延缓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限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致使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失去了

3、经济发展的机遇,落在了先进国家的后边(郑州大学学报1)。林金树作《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同时并存的奇特现象》,考察了封建专制政治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经济发展的原因,认为在世界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并存,是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必然结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科大卫从古典经济学理论出发讨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他认为从明清作坊中寻找早期资本主义,是误解了作坊(workshop)和工厂(factory),中国的作坊完全没有使用机器工具和进行生产核算的传统。在有关中国的技术引进的讨论中考虑到资本主义因素,资本流通的制度是否足以提供大规

4、模使用新技术所必需的投资,才是“资本主义萌芽”讨论的核心所在。17世纪初“盐引”的废除,意味着向取代金融市场的皇帝荫庇制度的决定性转变。股份资本的要求有助于融资市场的重新出现,这一市场所要求的规则,在荫庇制下的贸易中不可能出现。金融制度的缺陷妨碍了20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冯贤亮认为明清时期中层社会是区域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他所说的中层社会包括传统社会的乡村耆老、富裕民户、地主、商人、举监生员、在职或退职的下层官吏等,他还讨论了社会各阶层对中层社会的评介,认为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层社会都有利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传统时代江南

5、的中层社会与乡村进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的《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由徐建青翻译,本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导论外共14章。本书以1743—111744年直隶救灾为典型事例,研究了国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同时从横向、纵向的角度,涉及了官僚制度与管理、国家财政、地方社会、官民关系、粮食安全、商业与市场、乡村经济和生活。作者把这一特定事件放到更广阔的历史环境中,来观察一个国家组织的运作,讨论了中华帝国的国家问题,并肯定了中华帝国的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正面作用。余蔚、张修桂认为元明清三代自然灾害对上海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上海

6、水利系统及海塘建设的刺激作用,引起水道的大变迁,改变了本地区航运、交通地位,它促使本地区的各部分因地势而调整种植结构,又导致了种植业的地域分化,并进一步引发地区中心和城镇布局的变迁,从而导致本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作者认为上海地区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自然灾害是原始动力(自然灾害与上海地区社会发展/复旦学报5)。魏章柱《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自然灾害对台湾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西南师大学报5)。黄国盛认为,清代前期台湾社会已普遍存在“男有耕而女无织”,这标志着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台湾自然经济基本解体,商品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

7、意义在于,这一社会经济转型与如下要素密不可分,即:国内沿海间的长距离贸易、海峡两岸互为市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发达的商业资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建筑在这些要素上的耕织分离,全然具有近代意义(论清代前期台湾社会“男有耕而女无织”/东南学术1)。清代前期迁入台湾的大陆移民中,80%来自福建,以往多注意到移民对开发台湾所起的巨大作用,林星探讨了《清代前期移民台湾与福建社会经济的变迁》(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李基祖考察《清代台湾地方的开发与岛上对外交通》的互动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陈崇凯作《简析乾隆时期整顿发展西藏经济的政策措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