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99607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7
《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隐私权保护提出的挑战,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的界定,那么如何加强对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该文在介绍我国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与立法框架进行计较分析,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了完善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和立法建议。 【关键词】隐私权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 1.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公民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例、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 一般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对其私人领域的一种控制状态,包括是否允许他人对其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他人对自己私人事务的决定。而个人信息是个人各种信息的外化,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个人信息之上承载的人格利益并不能完全被传统的权利所承载,因此,有必要赋予个人信息主体以新的权利,个人信息权由此产生。 2.新媒体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媒体时代侵犯他人个人信息权是指未经他
3、人许可,擅自通过网站在微博上、自己或他人的主页、在微信、QQ空间或者通过手机系统软件或者通过传统媒体,将特定的他人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或者擅自通过E—mail的方式向不特定的人群发送他人的个人信息,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行为。侵犯个人信息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2.1通过网络非法窃取、窃听、删除、伪造、修改他人个人信息 (1)系统软件和硬件厂商非法盗取、收集、利用公民个人信息 有些软件和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了伏笔,用于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央视曝光安卓版手机各种应用软件偷取用户信息,复旦大学移动技术研究中心,对当前比较热门330种安卓系统软件进行检测,监测结果令人震
4、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王晓阳院长说:"58%以上都有隐私信息泄密的问题。再比如,英特尔公司1999年就曾经在其PⅢ处理器植入“安全序号”。每个使用该处理器的计算机在网络中的身份极易识别,从而可以监视用户接、发的信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 (2)网站利用Cookie非法盗取、利用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 大多数网站都使用了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软件。服务器可以利用Cookies包含信息的任意性来筛选并经常性维护这些信息,以判断在HTTP传输中的状态。Cookies最典型的应用是判定注册用户是否已经登录网站,用户可能会得到提示,是否在下一次进入此网站
5、时保留用户信息以便简化登录手续,这些都是Cookies的功用。另一个重要应用场合是“购物车”之类处理。用户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在同一家网站的不同页面中选择不同的商品,这些信息都会写入Cookies,以便在最后付款时提取信息。 利用这一软件网站可以了解用户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用户的每一次鼠标点击,都可能被记入一个数据库之中,这样,网站大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制作了用户的个人档案,包括家庭地址、出生日期、姓名、曾用名、个人收入、家庭成员状况、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个人喜好、何时打电话,给谁打电话、电话内容、短信内容、手机里的通讯录等相关信息,还可能得到提供其保姆、员工、同事、医生、邻居
6、或朋友的相关信息。 (3)网络黑客对个人信息权的侵犯 黑客一般都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很容易侵入他人电脑,破坏和窃取他人资料,侵害他人个人信息权。1998年中国发生了首例黑客事件,犯罪嫌疑人杨某就曾先后侵入了某信息网的8台服务器,破译了网络大部分工作人员和500多个用户的账号和密码。未经信息权利人的同意,在信息权利人进行重播信息的过程中,对权利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拦截或非法截取;未经权利人的同意利用网络技术窃听权利人网络电话或者窃取网络聊天内容;未经信息权利人的同意,非法侵入信息权利人的电脑、手机等通讯设施,对权利人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窃取、有时还进行恶意修改;通过网络技术非法获
7、取权利人的拨号上网密码、电子邮箱信息的个人信息,将大量的广告信息、色情信息、病毒软件等发送到权利人的电脑或者手机等通讯设施,对权利人进行骚扰;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在权利人的电脑或者手机等通讯设施中植入监视软件,对权利人的一切举动进行监听、监视。 2.2非法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复旦大学移动互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对当前比较热门的330多款安卓系统下的手机软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监测。结果显示,58%以上都有隐私信息泄密的问题,大部分是把信息送回了(软件)开发商、广告商,还有一部分送到了不知名的第三方网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