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13931
大小:20.4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6
《第一篇 工程材料客观题(机制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篇工程材料一、判断题(对的在题前的括号中打“√”,错的“×”)()1.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晶粒越()2.碳溶解在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3.奥氏体的晶粒大小除了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外,还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及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4.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碳的质量分数。()5.固溶强化是指因形成固溶体而引起合硬度升高的现()6.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愈高,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愈多。()7.同一钢材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8.感应加热时的淬硬层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
2、。频率愈高,则淬硬层愈浅。()9.钢的表面淬火和表面化学热处理,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变表面的成分和组织,从而提高其表面性能。()10.钢的含碳量越高,则其淬火加热温度越高。()11.金属多晶体是由许多内部晶格位向相同,而相互间位向不同的小晶体组成的。()12.因为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所以实际应用的金属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性能也是不相同的。()13.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14.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15.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铸成薄件的晶
3、粒比铸成厚件的晶粒更细。()1.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浇注时采用振动的铸件晶粒比不采用振动的铸件晶粒更细()2.铸造合金常用共晶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要进行塑性变形的合金常用具有单相固溶体成分的合金。()3.合金中的固溶体一般来说塑性较好,而金属化合物的硬度较高。()4.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越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5.第一类回火脆性是可逆的,第二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6.随奥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增加,板条状马氏体减少。()7.孕育铸铁的强度、硬度比普通灰铸铁明显提高。()8.凡是由
4、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9.灰铸铁经过球化退火可获得球墨铸铁。()10.为了提高硬铝的强度和硬度,应进行淬火加时效处理。()11.除钴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使C曲线右移,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12.奥氏体中的碳的质量分数愈高,则马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和终止温度愈低。()13.机械零件在承受交变应力时,只要该应力的绝对值小于它的屈服强度,就不会发生疲劳破坏。()14.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过程也是一种再结晶的过程。()15.灰口铸铁件壁越厚,强度愈高。()16.灰口铸铁的机械性能主要取决于石墨,而球墨铸铁的性能主要取
5、决于基体。()17.渗C和渗N都是常用的化学热处理都是要改变零件表面的化学成份,都需安排后续热处理。()1.所有加入钢中的合金元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细化晶粒。()2.S与S回在组织形态和性能上没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S是钢在正火后的产物,S回是调质后的产物。()3.钢中的含磷量增加,钢的冷脆性增加。()4.马氏体转变温度区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而与冷却速度无关。()5.含碳量对钢机械性能的影响是: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其钢的硬度、强度增加,韧性、塑性下降。()6.影响钢淬硬性的主要因素是受冷却介质的作用。()7.可锻铸铁
6、是可以锻造的铸铁。()8.高锰钢(ZGMn13-1)经水韧处理后可获得奥氏体组织。()9.体心立方晶格的致密度为53%。()10.调质处理是淬火和中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方法。()11.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有F、P、Fe3C等,它们都是单相组织。()12.回火就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c3温度保温后,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13.滚动轴承钢的牌号,如GCr15,其中“15”表示平均含铬量为15%。()14.W18Cr4V钢是不锈钢。二、单项选择题(在A、B、C、D四个答案中,在一个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上打“√”)()1.高碳
7、钢最佳切削性能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应是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D、淬火()2.面心立方晶胞中实际原子数为 A、2个 B、4个 C、6个 D、8个()1.在铁碳合金相图中,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点为 A、A点 B、C点 C、E点 D、S点()2.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共晶线的温度为 A、1148℃ B、727℃ C、912℃ D、1538℃()3.下列几种碳素钢中硬度最高的为 A、20 B、Q235-A C、45 D、T12()4.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8、特点是A、与溶剂相同 B、与溶质相同C、形成新的晶型 D、各自保持各自的晶型()5.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 A、M回 B、T回 C、S回 D、S()6.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35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 A、S B、B下 C、B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