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杨凤林龙步清于明章 摘要:公办高职院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方面,主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的需要。服务“三农”和农村“三化”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更是检验学院办学思想是否端正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就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对策研究 1.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的客观必要性
2、 1.1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1.1服务“三农”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它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与规模。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9所,其中高职院校1168所[1]。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服务“三农”的作用不可低估。职业院校坚持为地方建设服务必须首先为“三农”服务,因为“三农”是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和重点。高职院校用教育成果服务“三农”,不仅能全面体现其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且能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3、。 1.1.2服务“三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三农”发展直接关系到高职的前途和命运,失去“三农”,高职教育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进步,更谈不上高职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南充市(含农村)空缺技能岗位3万个,预计2010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8万人,到2020年则需技能人才15万人,仅高技能人才就需8万人。这既需要高职加快发展,也为高职服务“三农”提供了机会。 1.1.3服务“三农”是高职院校实现多种办学模式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培养
4、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办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应用性。要实现农村“三化”,必须以种、养、加、销的产业化带动农民,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而实现城镇化。高职院校如果把服务面向城市既不利学生就业,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只有实行多种办学模式,才能拓宽发展空间。涉农院校或专业必须面向农村,注重为“三农”服务。 1.1.4服务“三农”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高职教育办学宗旨要体现服务性,人才培养要体现技能性、专业设置要体现实用性、教学环节要体现操作性。要建立为农村“三化”服务相关专业,
5、为农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用得上的适用人才。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把教学科研与农村“三化”紧密结合,既使高职教育直接为“三农”服务,又使高职办学优势体现出来。 1.1.5服务“三农”3是深化高职院校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深化改革,加强自身内涵发展,就必须建立人才培养与“三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联动机制,激励师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使办学思想、办学目的在服务“三农”中得以直接体现。 1.2农村改革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要 1.2.1“三农”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传统粗放经营农业向现代
6、集约经营农业方式转变的过程,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直接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农民是党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政治的高度、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三农”问题,主动为“三农”服务。 1.2.2加快“三农”建设发展决定的。30年农村改革虽然成就辉煌,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献计献策,利用自己的优势热情服务。 农村人才短缺,制约着农村发展。以南充为例,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9%,文盲半文盲占9
8、%;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占10%左右。据南充市劳动力输出数据分析,2007年南充全市输出劳动力170.6万人,实现收入106.2亿元,每个农民工每年收入为6225元,平均月薪为518.75元,而广州市2007年劳动力市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