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1611
大小:107.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7-11-11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化名中山樵,即以中山为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常听“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所讲的故事,心中对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很佩服。12岁(1878)时他跟随母亲漂洋过海,到檀香山(火奴鲁鲁,今为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去。他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畜牧业,是个富有的资本家。在哥哥的帮助下,他先后入英、美教会创办的学校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孙中山在檀香山生活了5年,直到17岁才回国。那时的夏
2、威夷是个已经建立了宪法制度的独立王国,但各方面受到美国的控制,并时刻有被美国吞并的危险,因此夏威夷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激烈。他深受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感染,回国以后,看到腐败的清朝把一个地大物博的中国,闹得竟不及人家小小一国,他很伤心,“以为国家为什么这样衰,政府为什么这样遭,推究其故,就是政府的权柄,握在异种人──满洲人手里。如果拿回来,自己去管理,一定可以办好。”这使他更加痛惜半途失败的洪秀全,心中便有了“以洪秀全第二自命的志向”。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其中也夹杂着种族主义思想)就这样初步树立起来。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时,也接
3、触到一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主义思想,但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初步树立则是在香港时期。从1884年入香港拔萃书室,至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在香港生活了近8年(有半年在檀香山),年龄从17至26岁,是他思想渐趋成熟的时期。他看到香港距离香山县不过50英里,“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这促使他作市政研究,进而作政治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必须“改革中国之恶政治”。他从中西社会生活、市政设施和政治制度的比较中,认识到必须从政治上改造中国,这就意味着要变中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从民族主义(这里主要指排满思想)或者从民
4、主主义出发,不一定就产生民主革命思想,因为如果只赞成排满而不赞成民主政治,那是地主阶级狭隘的种族主义;如果只赞成民主政治而不赞成排满,那是“君宪”论的改良主义。只有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结合,才能产生民主革命即共和革命的思想。孙中山从檀香山到香港,既有了民族主义思想,也有了民主主义思想,于是共和革命的思想就萌生了。他自述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中法战败之年是1885年,孙中山时年19岁,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这时产生的共和革命思想当然还只是萌芽,但它确定了孙中山以后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虽然不
5、无曲折。在香港读书期间,孙中山已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都有反清思想。其中陈少白、尤列、郑士良还和会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当时孙中山、陈少白、尤列、杨鹤龄4人常住香港,朝夕往还,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1892年,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在澳门、广州行医,继续联络同志。他们经常在广州圣教书楼的礼拜堂和广雅书局的抗风轩聚谈时势政治。这种政治性聚谈已有筹组革命小团体的倾向。1893年冬,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等8人在抗风轩集会,孙中山建议创立团体,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众人表示赞同,
6、但没有议定会名。这次集会是孙中山立党的尝试,它为后来兴中会的成立打下了基础。孙中山这时虽然有了革命思想,但并不牢固,他同时还存在着改良主义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上书当道的活动上。1890年,他在《致郑藻如书》中表示他要找机会上书总理衙门。1894年春,他草拟了一封上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书稿,在陆皓东的陪同下,到上海,走访著名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请他修改文稿,并在他的帮助下,勾通盛宣怀、盛宙怀等的关系,疏通上书门径。夏天,他到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上书近万言,其中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
7、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这些内容没有超出洋务活动的范围。他很希望李鸿章“采择施行”他的建议,并任用他,但李鸿章没有理睬他,这使他非常失望,“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进一步促使他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1894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赴檀香山,11月,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参加兴中会的有20多个华侨,主要是经营小商店和小农场的反满人士。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着手准备进行武装反清斗争,他一面积极筹款,一面训练武装人员,他挑选了20多个会员,请一个丹麦教官进行军事训练。1
8、895年初,孙中山回到香港,联合杨衢云领导的辅仁文社,成立兴中会总会,对外用“乾亨行”的名义作掩护,并发布经过修改的《兴中会章程》。发展会员120多人,主要分布在香港和广州,其成分主要是商人、农场主、银行经理、工人、会党分子,以及医生、教员、翻译、传教士、学生等,而其核心人物则多是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