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方案 农村沼气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控制疾病传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年已被省人民政府列为为人民群众办的12件实事之一。近几年来,我省的农村沼气建设,通过试验示范带动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到XX年底,全省沼气建设数量由XX年的几千户发展到20万户,年增收节支达到2.7亿元以上,户均增收节支1200-1500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但是整体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全国已发展沼气2260万户,占到适宜农户的15.3%,发展好的省沼气建设
2、数量已达到适宜农户的36%,而目前我省沼气建设数量只占到全省适宜农户的7.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与发展快的省比相差更远。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沼气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坚持农村沼气建设与节约能源、治理环境、建设生态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提高农民群众
3、生活质量相结合,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全省农村沼气技术推广机构管理能力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沼气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研究和推广,为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二是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三是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原则;四是坚持推进沼气建设与解决农民生计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沼气工程建设与服务体系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xx”期间,新增沼气用户115万户
4、:其中新建户用沼气106万户,新建小型沼气工程5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解决9万户集中供气。使全省沼气用户总量累计达到130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0.9%,适宜地区沼气用户平均达到40%以上,最高达到80%以上,每年新发展20万户以上。建成1个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服务及实训基地、115个县级服务站,全省持证技工人数达到2.6万人。 二、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重点 根据全国农村沼气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我省实际,以县为基本单元,以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工程为重点,按照区域布局,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一)加大农村沼气示范和建设力度 “xx”期间,是国家加
5、大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力度的重要时期,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认真实施好国家在我省的农村沼气建设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每年在全省XX个重点推进村内因地制宜推广沼气技术,促进改厨、改圈、改厕,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在养殖分散的村发展户用沼气,在养殖规模较大的村或规模化养殖小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建设大中型或小型沼气工程。同时,每年要启动一个沼气化市、五个沼气物业化管理试点县,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二)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模式 各地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模式,到XX年,全省
6、适宜地区平均40%的农户要普及先进实用的模式和技术,6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要建成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管理,确保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村沼气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一要建立健全沼气后续管理和服务体系。今后几年内,省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技术服务及实训基地,各县要建立沼气技术服务站或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村要建立服务网点,使技术网络覆盖全省。二要加强沼气技术队伍建设。全省各县(市、区)沼气持证技工人数与沼气用户的比例达到1:50,户用沼气
7、建设逐步实行专业化施工、标准化建设、网络化管理、物业化服务。大中型沼气工程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和监理。三要逐步实行沼气技术有偿服务。服务初期,政府应给予一至两年的扶持,有条件的县要鼓励个人领办沼气技术服务企业。各市、县(市、区)要加大对农村沼气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确保农村沼气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受益。 三、农村沼气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把沼气建设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