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15166
大小:23.2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3
《非常时期城市生存指南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居安思危——“非常时期”的城市生存指南 三 在前面的城市生存指南里面,我们谈了饮用水和能源的获取与储藏。现在让我们来继续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城市生存要素:食物的获取以及食物的保存 食物的获取 大多数的普通市民在被问到:如果局势进入极端混乱,粮食和食品供应断绝的话,他们将如何应对,他们往往是一脸茫然。在长期依靠交通运输网络提供物资的现代社会,万一这些运输网络瘫痪的话,城市居民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要对此做好准备,我们还是先复习一下“三倍安全法则”——对于生存至关重要的物
2、资,我们必须要有三个独立的获取来源。对于食物,更是如此。无论是预先的贮藏,还是自行耕种,还是外出采集、饲养动物、与别人交换或者购买等,起码同时要有三个可行的方案。就算其中一两个方案中断,也不至于马上面临危险。 城市里面获取食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方面与野外求生相似。居住在城市里面并不意味着放弃狩猎和采集,城郊的某些植物是可以采集作为食物的,而城市里面的鸟类、猫、狗、鼠类也可以在紧急的时候充当食物。事先贮藏的食物 预先贮藏的食品是最显而易见的食品选择,很多人也理所当然地把这做为唯一的方案。但是,在不知道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
3、的情况下,就算预先有所贮藏的人也会有“不一定足够”的担忧。 如果没有别的食物来源,存货就会消耗的很快,所以贮藏的食物应该是整个应急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那么,平时应该准备贮藏多少食物呢?作者建议的原则就是:每个人每天起码要有O.50到075公斤(净重)的含蛋白质的碳水化合物(粮食)。至于贮藏的食物的种类,应该选择那些成本低、容易储存、有效成分高、常温下不容易变质的品种。尽量避免那些需要冷藏的东西。 仅是储存大米,面粉,豆类这些食物的话,要维持一家四口人大约一年的用量,所占用的空间也出奇地小,总共才一个书桌那么大的
4、空间就足够了。 贮藏的地点要注意选择,要远离潮湿、虫害和鼠害。简单的金属货架是最好的。 如果到时候贮藏的粮食吃不完,还可以用来和别人交换你最需要的物品。因此,适量的粮食贮藏好处很多。 种植 种植可食用的植物,就算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也是可行的。无论是路边的草地上,还是废置的停车场,还是屋前屋后的空地,都可以用来种点什么。在高密度的城市里面种植最难办的事情也许不是找种子和泥土,而是按时浇水。 另外,别人的盗窃行为也是需要防范的。这就要求在公共地方的种植要故意杂乱一些,最好有一定的伪装,让别
5、人看上去以为这是普通的野生植物。譬如土豆和胡萝卜这类的,大多数城市人轻易认不出是什么植物。 比较容易种的包括豆类、小南瓜、胡萝卜、以及土豆等。 虽然土豆的产量比较高,但是由于它对土壤肥沃程度要求比较高,容易受细菌、真菌等的感染,而且收获以后不太容易长期保存,所以不算是最理想的种植选择。土豆的地表植株普通人不容易辨认,土壤温度在12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就可以种植。播种时把种子放到大约10厘米深的土内,并在周围把泥土堆好,预备好充足的空间让土豆生长。3个星期内土豆就会发芽,在北半球,土豆大概在120天以后就可以收获。 胡萝卜的产
6、量不低,而且生长快速,存放也比较容易。在冬天,长成的胡萝卜、可以任其留在土里面,上面覆盖一些落叶、干草,吃之前挖出来即可。种胡萝卜的难点在于春天的播种:它的种子很小,很容易混进土壤里面太深而无法发芽。推荐在开始的10天时间,在种子下面垫一层湿润的粗布,让种子可以维持在比较暖的浅土层,并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来发芽。 各种豆类是比较适合城市内种植的植物,因为它们不需要及时采摘,成熟了以后可以任由它们在植株上面晒干,只要能种大约200棵左右,产量就非常可观了。豆类植物能够自己产生氮肥,而且也不用专门去寻找肥料。只要能发芽,就算是贫瘠的
7、土壤豆类植物也能生长。 以上所说的种植方法,刚开始都会有个学习的过程。头一次种植有可能会完全失败,所以最好不要等到非种不可的时候才去种,而是平时就应该在家的附近找一块土壤试试看。这种试验需要的成本和土地面积非常小,但是学到的经验则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是终生受益。狩猎或者采摘等技术是边学边用的,但种植则需要预先学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紧急关头种不出东西来,使全家人挨饿的情况。饲养动物 饲养动物发展中国家的人比发达国家的人更擅长在城市里饲养动物作为肉食。一些小型的动物可以在危机中的
8、城市里面饲养,给家庭提供新鲜的肉食来源。 1.兔子 免子是非常容易养的小动物,安静而且不挑食。它们在出生后只需要60天左右就可以长到三斤多重,而且三只母免配一只公兔就可以让它们不断繁殖下去,每个星期给我们提供两只兔子作为肉食。母免在生下小兔后4天左右就可以再怀孕,这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