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四ZHUANTISI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1896年,孙中山说:“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这表明他( )A.决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B.对国家命运失去信心C.坚定了革命救亡的理念D.用三民主义指导革命答案:C2.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A.“驱除鞑虏”
2、 B.民权主义C.“恢复中华”D.民生主义答案:B3.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D.其创办都与维新变法有关答案:C4.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也。”孙中山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推翻传统文化和旧社会制度是近代社会进步的前提B.中国社会封闭保守,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借
3、鉴不足C.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应挖掘自身资源改良政治D.中西方文化实质上多相通之处,应该吸取二者共性解析:题干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改革仅从中国的历史上寻找依据,不向西方学习,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社会封闭保守,不吸收外国的经验,故B5项正确。答案:B5.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
4、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分析,“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即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实际上是民权主义的体现,说明人们对政治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认识上存在错误。故选A项。答案:A6.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5、.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解析:“民道”指民主制度,“天道”指君主专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确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与题干中的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B7.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1923年8月,孙中山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这表明(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D.反帝反封建已成为时代潮流解析:题干中孙
6、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和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考察说明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题干表达的意思,故排除。答案:C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当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 )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
7、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没有触及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选A项。答案:A9.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5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把握题干中“
8、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这一关键信息,这反映了孙中山的思想已发生转变,题干中孙中山反对“租界,外国……压制中国人”,说明他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项。答案:B10.“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