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9249
大小:3.46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10
《牛蒡茶的功效作用及其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牛蒡茶的功效与作用牛蒡茶是以中草药牛蒡根为原料的纯天然茶品。《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牛蒡茶具有一面排除人体毒素,一面以营养成分进行滋补和调理的特点,符合中医“一消,必有一补”的理论。此外,牛蒡茶中含有大量牛蒡甙和木脂素,其中牛蒡甙元是抗癌活性物质。牛蒡茶色泽金黄、香味宜人,是老幼四季皆宜的保健饮品。15牛蒡茶是以中草药牛蒡根为原料的纯天然茶品。汲取古老传统工艺,以独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严格生产程序精制而成,充分保留了牛蒡的营养成份,提炼出了牛蒡的特异香气,茶色金黄明亮,性温味甘
2、;是老少四季皆宜的高级营养饮品。《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牛蒡茶具有一面排除人体毒素,一面以营养成分进行滋补和调理的特点,符合中医“一消,必有一补”的理论。此外,牛蒡茶中含有大量牛蒡甙和木脂素,其中牛蒡甙元是抗癌活性物质。牛蒡茶色泽金黄、香味宜人,是老少四季皆宜的保健饮品。牛蒡茶也可做成菜,用炖、煮、涮、做汤等方法在三餐中搭配食用。其实原则上直接食用新鲜牛蒡是最好的,但是新鲜牛蒡主要出口日韩,国内的销售并不多,价格一直比较高,并且新鲜牛蒡因为不易储存,容易风干、氧化、流失营养,
3、等条件限制,新鲜牛蒡并未像其他蔬菜一样普及。牛蒡茶的保质期则较长,既能很好的保存牛蒡的营养成分,又能维持储存18个月以上。因便于携带,食饮方便,故称“茶”15。研究发现,牛蒡所含丰富的食物纤维为水溶性的,它可以减缓食品释放出的能量,加速脂肪酸分解的速度,减弱脂肪在体内的聚集。将牛蒡泡成茶,食物纤维即溶于水中,我们很方便就能获得。牛蒡茶的种类 现在在苍山、连云港、沛县一带,牛蒡茶的种类主要有牛蒡茶片(花片、斜片、柳叶片、马蹄片小圆片)、牛蒡茶丝、牛蒡袋茶等。15 牛蒡茶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
4、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开胃、通便、滋阴、补肾、益气、降压、防中风之功效。营养学家认为东洋参(牛蒡)是中药也是蔬菜,营养价值很高,东洋参鲜品百克含水份87.00克、蛋白0.80克、碳水化合物3.00克、热量38.00千卡、粗纤维2.40克、灰分2.40克、钙242.00毫克、磷61.00毫克、铁7.60毫克、胡萝卜素390.00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29毫克、维生素C?25.00毫克、尼克酸1.10毫克、还含有锌、镁、铜等成份。其中胡萝卜素含量是胡萝卜的287倍,钙含
5、量在根茎蔬菜中最高。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编《蔬菜栽培学》,《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恶实),美国著名保健专家艾尔.敏德尔博士著《抗衰老圣典》、《药草保健圣典》。15【别名】恶实、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药材】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采集】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辛,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
6、"入手太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7、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⑧《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不风痰,面目浮肿。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15 国家卫生部2002年3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牛蒡子和根为国家规定的82种可用于保健品中的2种。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国家权威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有促进生长作用;第二,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第三,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牛蒡根的主要功能是疏风散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便秘、风
8、火上扰之头晕、耳鸣耳聋、目昏,外用治头面风毒赤肿、热毒牙痛、齿龈肿痛、痈疸恶疮。其实,牛蒡根作为一味中药,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食用方法冲泡饮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