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

ID:13136987

大小:6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0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_第1页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_第2页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_第3页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_第4页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利益到公共利益的解析  一、利益  利益,《辞海》的解释为,“1、好处。如:集体利益、个人利益。2、佛教用语。犹言功德,指有益于他人的事。《法华文句记》:‘功德利益,一无而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他益名利益。’”[1]现实生活中,人们用作对自己有利之处,即好处,而非它益之物。英文的利益“inter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reresse”。它是由inrer+esse”构成的,原义为“处于……之中”,因为在其中就必然关心,产生兴趣,直至认识利害关系,即为利益。《布莱克法律辞典》对利益的解释说,利益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在承诺某种作为或不作为后而得到的东西。在此承诺以前是不

2、能得到的;是“因疾病、无生活能力或失业等而从诸如社会保险等政府计划中得到的财政援助。”该辞典称的利益是指法律利益即经过法律调整的利益。但却表明利益是主体所要求和得到的客观事物。[2]叶必丰教授认为,“利益是人们所追求的能满足某种需要的事物。”[3]霍尔马赫认为,利益是“我们每个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东西”[4]。庞德认为把个人的一些要求、愿望或需要称为利益,认为利益是“人们个别地或通过集团、联合或亲属关系,谋求满足的一种需求或愿望,因而在安排各种人们关系和人们行为时必须将其估计进去”。[5]庞德在此基础上还把利益划分“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功利主

3、义者边沁认为利益就是福利,快乐是利益的代名词。他认为人生的规律就是“趋苦避乐”,正是这个“趋苦避乐”的人的本能,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成为人生的目的。自然界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系统之下。苦与乐就是功利,“所谓功利,意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富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所有这些在目前情况下都是一回事),或者防止对利益悠关之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这也都是一回事)。假如这里的当事者是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假如是具体指某一个人,那么幸福就是那个人的幸福。”[6]  德国学者认为,“利益”在拉丁语中的

4、含义是在场、有份,是指主体对客体(其他人、事物或者关系)的参与(实在关联性)。利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客体对主体具有意义,并且为主体自己或者其他评价者直接认为、合理地假定或者承认对有关主体的存在有价值(有用,必要、值得追求)。[7]20世纪初,又有德国学者把利益分为“主观利益”与“客观利益”两类。“主观利益”是指团体内各个成员之直接的利益,而“客观的利益”是指超乎个人利益所具有之重大意义的事务、目的及目标。[8]美国学者理查德.B.斯图而特将利益分为实质利益、意识形态的利益和法律实施的利益三种。实质利益是指与其经济保障或身体健康有关的利益。意识形态的利益是指个人

5、维系其道德或宗教原则的利益。法律实施的利益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法律得到正当遵循的普遍关怀。[9]  借鉴学者们的理解,我们认为,利益首先是指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一种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物。这种物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物理意义上的物。这种物可能是有形的,如车辆、房屋等,也可能是无形的,如电力、天然气等。2、人身。人可以是利益的主体,也可以是利益的客体。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它是人的物质形态,也是人精神利益的体现。虽然人身作为利益客体在某些方面可能不为法律、道德所容许,但不能否认它的这种特性。3、

6、精神产品。又称为智力成果。它是人类大脑思维的成果,无形的,可以通过一定的介质表达、记载。精神产品不同于主观的精神活动本身,它是精神活动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物化。精神活动本身是非物质性的,不能作为利益的客体。4、行为结果。人们行为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化结果,即行为凝结于一定的物体,产生一定的物化产品。二是没有物化结果,仅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此过程也可以满足他人的某种精神或物质需要。  另一方面,利益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客体的机能,即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愿望或要求。也就是说对人们是有用的,这里的主体是人,满足的是人的需要。如果一个物能满足其他物的需

7、要,也可以说它是有用的,但这不是法律上的利益,法律规范的人与人的关系,而非物与物间的关系。人们的需要多种多样。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把人们的需要分为阶梯状的五类: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会交往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成就需要。并认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发生高层次的需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有时也会有交叉。  再一方面,利益具有多变性。利益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在作出价值判断时,离不开主体判断的主观性,离不开个人的好恶感觉。利益内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