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主体意识中的三个转变与三个实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主体意识中的三个转变与三个实践 【摘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少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灌输到疏导的转变。二是由权威到民主的转变。三是由单纯的储存知识到独立思考的转变。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三个实践:一是个性培养的实践。二是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三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 【关键词】主体意识民主转变独立思考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由灌输到疏导的转变 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而是启发、疏导,教学生主动发现,给学生去建构更好的机会。我们要变“灌输”为学生主动“吸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2、导”的作用。“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成功是善于引导、疏导的结果。如果能够发挥好“导”的艺术,那么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由权威到民主的转变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注重教师权威的隐性影响,而学生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在这种教师权威导致学生的精神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下,是不会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的。其实,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有人形象地把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比作是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老师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3、学生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从而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不怕出错和失败,最终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3.由单纯的储存知识到独立思考的转变 古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知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倦怠,因此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急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向学生灌输一个又一个结论或规律,即使有学生发言,也只是把学得的知识进行重复的述说,学生没有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实际上,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上,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反省和思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从
4、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肯定、鼓励,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进行三个实践 1.个性培养的实践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2个性意识是主体意识的重要表现,没有个性的学生,不会有创造力。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制、长幼有序、进退有礼、温良恭谦,其负面影响表现为迷信权威、贬低个性、保守封闭,没有创新精神。表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长和个性特长,让学生感到来自外界的
5、认可和尊重,着力营造一种学生乐于主动参与、自由发挥的情境和民主氛围。通过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给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一定程度的“标新立异”,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其个性的发展成为创造力的源泉。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要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人,也是能指点学生前进的长者、能和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伙伴。鼓励学生不要束缚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地去想一些新奇,大胆,甚至疯狂的主意,不要束缚自己的想像力,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猜想。要让学生保持这样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2.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极大权威性,
6、这种权威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中,必须进行师生角色互换的实践。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客串教师的角色,使学生主体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成就感。师生进行角色互换的实践,还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多进行感情交流,在师生间建立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避免对学生有伤其自尊的言行,也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然,师生角色的互换,并不是让学生来
7、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转换后,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导演,学生则应该是演员。 3.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我们教师的工作而言,我们所说的创新,就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影响和教育,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有所突破的能力。教学要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