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10914
大小:512.09 KB
页数:112页
时间:2018-07-20
《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科技成果汇编6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科技成果汇编一、高分子材料系列1.受限自由发泡法生产高级微发泡氯聚乙烯装饰用型材、板材热塑性塑料的受限自由发泡挤出成型工艺是我院开发的专利技术,其技术特点在于:兼具两种传统的塑料低发泡挤出工艺-自由发泡法和向内发泡法的优点,工艺路线科学合理,发泡过程可控可调;模具设计结构新颖,制造成本低廉;发泡体系性能优良;发泡制品泡孔均匀细密,表面质量优异,力学性能良好。可采用单台挤出机(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一种专用料,直接挤出表层结皮、芯层微发泡的新型PVC装饰装修用型材、板材。其造型新颖、尺寸精密,力学性能优良,外
2、观雅致。耐燃、耐潮、耐腐蚀、耐虫害,保温、隔音性能良好。表面可根据需要调节软硬、配色和配制纹案,表观密度在0.5-0.7克/立方厘米之间调节,与木材相仿。后加工及安装简易快捷。寿命大于30年。在化学建材中,新型低发泡塑料建材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轻量化、节能化及高性能化的品质;良好的刚性及化学稳定性,方便的机械加工及施工性,优良的隔音、保温及绝缘性能等,都使之在世界建筑市场得到发展飞速,成为我国树脂加工业下一世纪发展的主导产品之一。年产500吨仿木型材的生成规模,年产值1000万元,利税522.5万元,净利润46
3、6.5。半年即可收回投资。其寿命长、无污染、无锈蚀,维修简便,废旧材料可再生利用,符合人类在全国范围内节省资源、能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大潮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玻纤增强聚丙烯聚丙烯(PP)作为通用树脂之一,和其它通用树脂相比,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并且相对密度较小,透明性及表面光泽好,耐热性能高,其维卡软化温度高于HDPE和ABS,可在120℃下连续使用。其加工方式可采用挤出、注射等成型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化学建材等行业。但是,尽管聚丙烯具有如此优良的性能,在许多实际应用中,由于是使用目的不同,对某
4、些性能的侧重要求也不相同,因此,许多改性专用料就相应而生。玻纤增强聚丙烯在纤维增强系列中应用较多的一种,玻纤与其它纤维材料(尼龙、碳纤维、金属纤维)相比,具有材料来源广、价格便宜等特点。品种:玻纤含量分别10%,20%,30%三种,其它含量可根据需要进行生产。制造成本8500~9500元/吨;相对密度0.86~1.12;与纯聚丙烯相比拉伸强度增加50~100%;弯曲强度增加最高到300%;弯曲模量增加最高到300%;冲击强度增加1倍多;热性能提高,耐化学性能和电性能保持不变。112-用途:在电器方面可用于,冷凝器用的多叶片风扇、电
5、子部件微风器格栅、扩音器壳、叶轮泵、配电箱、机车底盘、承接夹具、电容器端子板、换气扇、通风机部件、洗碗机部件等。在汽车方面可用作仪表盘、车辆加热器、风扇罩、挡泥板衬垫、灯罩、多叶片风扇、散热器叶片、化油器罩、泵叶轮等。其它方面可用作压滤器的滤板、滤柜等。3.阻燃聚丙烯品种:含卤素阻燃聚丙烯V-0、V-1、V-2三种,颜色可任选。不含卤素阻燃聚丙烯V-1、V-2、V-3三种,颜色可任选。特性:机械性能保持原聚丙烯的80~90%,获得相应等级的阻燃专用料。用途:用于家用电器中的电器箱体,建筑材料制品等。4.聚烯烃无毒无卤阻燃功能专用料
6、技术阻燃级别:v-0级以PP基为例的阻燃待系基本力学性能:拉伸强度:29Mpa拆装伸长率:>50%缺口冲击强度(KJ/M2):>5.5弯曲强度>35Mpa弯曲模量>1300MPa密度<1.06熔融指数>3(2.16kg,230oc)无重金属,无卤素5.应对欧盟RoHS指令-3C产品用环境友好型阻燃塑料合金的开发性能指标:(1)阻燃ABS:拉伸强度36MPa;弯曲强度58.1MPa;冲击强度50J/m(悬臂梁缺口)阻燃(UL-94)V-0.(2)阻燃PA6:拉伸强度125.7MPa;弯曲强度187.8MPa;弯曲模量6.2GPa;冲
7、击强度88.7J/m(悬臂梁缺口)热变形温度192.4℃;阻燃(垂直燃烧)FV-0主要应用领域:本项目所开发材料主要用于3C类产品和汽车两大领域。其中3C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三类电子产品。如电子计算机、手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微波炉、彩色电视机、VCD视盘机、电冰柜等。投资概算:本项目总投资约120万元,其中包括设备费40万元。技术成熟度以及在国内外达到的技术水平:本项目已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且技术成熟,可直接实现产业化。经济效益分析:
8、欧盟RoHS指令的颁发已经引发了世界各国市场准入技术指令的连锁反应,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相继效仿,出台了相关指令。我国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于2006年2月28日112-发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