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物流业生产率实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物流业生产率实证探究摘要:选用超越对数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9年中我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近1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关键词: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前沿生产函数一、引言物流业作为一个潜力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1万亿美元,几乎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之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本物流产业每增长2.6%,就带动经济总量增长1%。由此可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物流业生产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研究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对不同决策单元进行生产率变化的评价,为物流经济的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准确地估算物流业的生产率可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一)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1010全要素生产率(TFP)测量的是相对总投入变化时总产出的变化,它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竞争的核心。1942年,丁伯根首次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添加了一个时间趋势,表示“效率”的水平,从而最先提出了全要素生产
3、率的概念。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第一次将技术进步这一重要因素加入到经济增长模型中,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丹尼森(E•Denison)从索洛模型出发,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定义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这就是著名的“丹尼森模型”。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采
4、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den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而Kumbhakar更是在此基础上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的影响以及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
5、。除了运用参数方法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非参数生产率指数法也渐渐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生产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A,W•W•Cooper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余值法发展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使TFP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物流业生产率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物流业生产率水平的研究非常少,大多数学者都把目光放在物流企业的效率和供应链的效率上,关于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定量研究是少之又少。SemraBirgu
6、n,Necmettin10Akten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和评价海运集装箱的相对效率,以求通过合理的统筹安排更加有效的利用港口资源,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海运在供应链体系中的效率。余思勤、蒋迪娜、卢剑(2004)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他们把扩展的Malmquist-DEA方法引入交通运输业,进而测算我国交通运输业生产率的变化总量不尽相同,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西安交通大学的何诸庆、孙玲燕等人在《中国区域货运物流效率的实证研究》中,运用DEA统计方法来评价中国31个地区的货运物流的相关效率,通过比较中国
7、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货运物流效率,发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物流效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天津大学的刘洋、吴宇华通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用面板数据(1999-2006)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物流业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物流企业在1999-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是0.4%,这个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负面增长不容忽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物流业生产率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物流业测度方法上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对物流业生产率的测度做了一
8、些研究,但多数是停留在对物流企业效率的研究上,从整个产业角度来测度物流业的生产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方法和分析。第二,由于国内对物流业的数据统计上比较落后,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