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53784
大小:81.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19
《王家卫都市电影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家卫都市电影研究 (1)(2006-05-0720:44:05)这是1998年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8年过去了,现在看起来觉得还行.,毕竟那时候知道这导演的人还不多,他刚开始拍摄<春光乍泄>.当时我的对他崇拜得厉害,现在这人早就堕落了,不谈也罢,不过那时候的他还是满有才华地回顾一下过去,发现自己真得很贫,这么写论文的人真不多不过这篇文章得了全班最高分,98分,希望对大四毕业班写毕业论文有帮助 王家卫都市电影研究第一部分我为什么写王家卫之所以要写王家卫是因为他的视听语言诡异多变,对于刚刚入门学电影的孩子来说,模仿外在
2、形式比揣摩内在寓意要刺激好玩得多。西区柯克不也说过:“我对如何讲述一个故事比对故事本身更感兴趣。”——这是大一时的我。之所以要写王家卫是因为当我的恋爱生活屡战屡败而再没有勇气屡败屡战后,我发现自己渴望真诚交流但又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如此强烈。我站在北京的天桥上,本已不干净的空气中飘来阵阵公厕的味道;眼前是貌似繁荣,一望无际的“面的”的海洋。人们的眼中没有光芒,大家都在以秒为单位按部就班而不失效率地浪费剩下的时间。纯净水,滤水器,氧吧,空调走俏;“还你少女贞洁”的手术堂而璜之地上了《戏剧电影报》(还免费漂白乳晕)。由脂粉
3、装扮出的美貌撩拨着用药物催生的欲望。往日艺术院校中“痛苦”与“挣扎”似乎已成为假道学的代名词,代之以叮当带响,散发着新鲜油墨气息的浮躁与虚荣。“艺术受到艺术家的调侃,许多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迅速与艺术划清界线。他们将创作变为操作,在逃避实用主义挤兑的同时,甚至不惜压抑激情与力量,艺术中剩下的除了技巧还有什么?”(“我的焦点”贾樟柯参见《今日先锋》第五期第178页三联书店1977年版)王家卫用一种嬉笑的态度冷冷地道出了都市人的慵倦,敏感,臆想,并不乏浪漫地给喧哗冷漠的都市添上一笔暖意(即使稍纵即逝)。我在王家卫
4、的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为其描绘都市人生活状态的准确,深刻而折服。——这是大三时的我。之所以要写王家卫是因为他拍的片子不多,而且好找。——这是大四时正在写论文的我。第二部分王家卫的创作环境有一种电影批评理论,它关注导演小时侯是否受过虐待;父母是否经常吵架;有没有不慎落水而导致恐水症或恐高症;长大后做梦是黑白还是彩色的;是否由于生殖器短小而有自卑感。。。。。。这种理论叫做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专家挖空心思找来某导演的“生活密闻”,然后在该导演的影片中生搬硬套,非要说明某个镜头的移动与导演幼年父母离异有密切关系。我觉
5、得这是一种很无聊的表现,怪不得张艺谋要说:“电影有很复杂的制作过程,弄完以后躲到一边去,看大家分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我觉得很有意思。把水搅浑后的快感大于我被观众欢呼后的快感。”(“电影是感情性的东西”——与张艺谋的谈话访问者叶坦参见《电影艺术》1998年第三期)我找不到王家卫的生平简历,即使找到也不愿按上面那种方法去分析他的影片,因为这种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王家卫生活,创作的环境——香港是什么状况却是板上钉钉的。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更何况王家卫的电影又全部是描绘香港人的都市生活,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
6、九七回归之前的香港。王家卫都市电影研究 (2)(2006-05-1108:41:21)A身份无根性与文化多元性导致的极度自恋“香港人对中国的态度,是充满矛盾的,既自大又自卑,既‘敬而远之’又想得到身份的认同,俾能肯定个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港电影渊源初探”余慕云参见《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第十四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第102页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这种心态在经历了近百年后久久不能得到政治身份上的确认,那么就将出现下一种心态:“‘香港人’这个词不可能单用‘国籍’或‘种族’去理解它所包含的所有人。。。。。。我记
7、得读小学时,老师要家长帮我填写学生手册有关学生资料那一页时,父亲于”国籍”填了‘中国’,我却认为他应该填上‘英籍’。长大后,每次要填上有关国籍的一页时,总是感到头疼。若是填上英籍,总觉得有些不自然,说不定还会惹人取笑。有几次到外地旅行,我决心填上‘中国’二字,但竟然又给当地的移民官将之改为‘英籍’。如今,我一概不理,到什么地方都以‘香港’作为我的‘国籍’,移民大哥喜欢怎样改就怎样改,就随他好了。”(《浮世恋曲》中的“香港”刘敏仪参见《香港的流行文化》第109--100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这种无所
8、谓的心态并不能给香港人以精神寄托。人总需要一种身份的认同,然而香港人却无法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真正意义上的认可。英国人认为即使香港人从三岁起便开始学英文,学一辈子也不可能学到纯正的牛津英语;大陆人认为即使香港人从三岁起便开始学中文,学一辈子也不可能学到地道的中国古典文学。人们似乎对香港人特别苛刻。如果把香港换成纽约,人们会说:“瞧!这是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各种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