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
2、《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
3、德进学的各个阶段。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4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
4、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5、。选择他人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5.结合文中语句,谈谈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的主张是什么。明确:学习方法上的主张:学习新知识后要经常温习,边读书边思考。学习态度上的主张:学习注意讲究乐趣,要谦虚,多请教别人。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
6、的真知。6.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方法、态度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明确:示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二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行。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在生活中要做到“三省”,才能不断进步。三、字斟句酌——名句品析4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品味】这句话强调“温故而知
7、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新知识、新体会、新发现,这种人可以做老师。因为他能够把领悟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别人,别人自然地就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了。可见,做老师的条件中,“知新”更为重要。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品味】这句话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从而使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四、技法赏析——写作借鉴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1)本文言近旨
8、远,或论述学习态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论述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论述深入浅出,教育意义深刻。(2)《论语》一书为语录体,口语化强,精练深刻,耐人寻味。本文采用了对话和摘言的形式,谈学习的方法、态度,如谆谆教诲,滋润心田。(3)语言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句被广泛使用。(4)反映古汉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