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61594
大小:20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8
《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月校际联合检测(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高三校际联合检测文科综合历史2014.5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第I卷(必做,共14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题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丁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14.“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丁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A.战国B.秦朝C.唐宋D.明清15.史学大师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
3、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应当A.尊重史实B.集思广益C.一分为二D.设身处地16.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此举是为了彰显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决心B.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C.民主协商共建和平的追求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17.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这反映出①
4、近代社会新旧观念剧烈冲突②上海处于开风气之先地位③近代工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④社会生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1978年2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提出到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许多省的工业水平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某些工业发达国家。这表明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经济建设的转移B.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克服C.思想解放大大调动了经济建设的积极性D.党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认识脱离实际19
5、.在探究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时,某同学摘选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其中有误的是A.“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成,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B.“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C.“内阁,一个起进口作用的扣子,而被连接和紧扣的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部分”D.“不同的部门应该保持依据一个自由政府的性质所容许的那样的独立和彼此分立”20.《全球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在其中第三编《西方优势地位时的世界》这样写到:“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
6、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对应的时段是A.1500~1600年B.1600~1763年C.1763~1914年D.1945~1991年21.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22.1973年,某一国际组织号召其成员国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
7、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这一组织是A.华沙条约组织B.联合国C.不结盟运动D.欧洲共同体23.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列宁格勒市恢复它的历史名称——圣彼得堡市。以下是对此举所表达的政治含义的议论,你认为最为确切的是A.与苏联的历史相切割B.否定列宁的历史功绩C.继承俄罗斯民族文化D.尊重本民族宗教信仰第II卷(必做140分+选做20分,共160分)注意事项第II卷共8道题,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试卷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8.(2
8、8分)“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