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90495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郑板桥故居导游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郑板桥故居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到郑板桥故居参观。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外古板桥郑家巷,这里原是城河与城墙的夹角,人称“牛角尖”。古板桥是护城河上一座板桥,板桥童年时代天天由此出城、进城,板桥是他的号,就来源于此桥,郑板桥姓郑名燮。郑板桥故居向东向西不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水面,所以郑板桥曾写有“吾家家在烟波里”之句。郑板桥故居东南方有建于明代的文峰塔,西南方有明代文学家、“后七子”这一的宗臣筑屋读书的百花洲。郑板桥对自家所处的人文环境颇为自豪:曾在自家门上书写“东邻文峰宝塔,西近才子花洲”的对联。以后郑氏后裔每年春节都要在大门上贴上
2、“板桥体”的这副对联。郑板桥故居原为茅屋,后改为瓦屋。现在我们看到的郑板桥故居为硬山顶,青砖灰瓦,前后两进。门楼上方的“郑板桥故居”是已故著名学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迹,是1983年郑板桥故居整修开放时赵先生专门题赠的。进入门楼,我们看到还有一块匾额:“郑燮故居”,这是著名画家刘海粟先声的手迹。迎着大门是照壁,四角是表示吉祥的砖雕,中间是砖砌的“福”字图案,这是我们兴化传民居的通常做法。折转西行,进入天井。天井不大,但很雅致,点缀了几处花台,生长着各式花草。郑板桥故居原是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家居课徒之处,郑板桥在
3、此度过了童年时代。北边是正屋三间,俗称“郑家大堂屋”,七檩,穿斗式结构,立柱下均为鼓形础。明间南为格扇门,东西两间均为格扇窗。明间与房间用壁板分隔。明间北间居中是条台,东西两面居中放置茶几,茶几两侧为座椅,这也是兴化地区典型的摆法。条台上有一尊古铜色郑板桥全身立像,由此可以稍稍领略郑板桥的风貌。这是镇江国画院朱庚成先生依据有关资料塑造的。立像身后墙上有一漆画,规格很大,内容为兰竹石,这是郑板桥最喜欢、画得最多、也最擅长的绘画题材。他画画,主张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把细致入微的观察、深思熟虑的艺术构思应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有时还“以
4、书入画”,把书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来,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郑板桥画石,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再作少许横皴;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花,以重墨草书的笔法,描写兰花的天真烂漫;郑板桥画竹,常运用草书的中竖长撇技法,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尽绝伦”的艺术效果。他画的兰竹石布局精巧,浑然一体,极为协调。题跋是明清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板桥用他独特的“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抒发自己的性情,表达自己的主张,与画面有机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又大大扩充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看这幅作品的题跋:“几枝修竹几枝兰,不怕
5、春残,不畏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巫山,梦里湘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借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首《一剪梅》词,在赞颂了竹、兰的高尚情操后,提醒人们“莫作图画看”,要注意“文里波澜,字里机关”,这在板桥的作品里颇具代表性。在这幅兰竹石图的两侧有一副木刻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这是乾隆二十年,也就是乙亥年[1755年]郑板桥书写的,写了季节变换的征兆,同时提醒人们:事物的变化是从细微之处悄然开始的。这副对联是板桥后裔家里保存的,历经数百年已经布满了历史的沧桑,有的部位已有损伤。在东、西两面各挂
6、有一幅木刻画,西边的是兰石图轴。东边的是墨竹图轴,取材于郑板桥弃官回到扬州以后画的第一幅竹图,上面的题诗是:“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表达了郑板桥离开官场,得到解脱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东房间是郑板桥生活之处,现陈列了郑板桥的年表。通过这个年表,我们可以对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生平有一大致的了解。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1693年出生于兴化。童年生活非常不幸,家道中落,经济状况窘迫;生母汪夫人在郑板桥3岁时去世,继母郝夫人在郑板桥14岁时去世。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妇女乳母费氏在这里给了童
7、年的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莫大的慰藉,成了郑板桥生活上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八、九岁在父亲的指导上作文联对,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迫于生活,二十六岁到真州[今仪征]私塾读书。三十岁父亲去世后,生活更加艰难,不得不结束私塾先生的生涯,到扬州卖画为生。在其后的十年时间里,郑板桥游历了一些地方,结识了一批书画界的朋友,对他的思想和性格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口无遮拦,放言高谈,敢于评判人物优劣,这时期他已有“狂”的名声。郑板桥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任山东范县知县,五十四岁调任潍县知县。郑板桥在任知县期间勤政廉政,努力清除
8、官场流弊,多替百姓着想,多为百姓办实事,受到百姓的爱戴。六十一岁时,郑板桥离开官场。此后返回南方,重操旧业。这一时期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已达巅峰,他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