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36883
大小:4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7
《09年高考文综历史冲刺模拟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www.gaokaoe.com高考在线国内最大高考资源网海量高试题免费下载09年高考文综历史冲刺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3,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考古发掘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实地调查14,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 ②大运河 ③十三行 ④票号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2、C.①②④ D.②③④15,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6,英国BBC广播公司对2008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评论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过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
3、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量。”下图是开幕式表演中出现的一幅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A.造纸术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丝绸之路17,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的演变历程,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中,能深刻体现的是清朝黄龙旗中华帝国旗民国五色旗人民共和国国旗A.中国领土的变化B.人民地位的变化C.思想文化的变化D.国家观念的变化www.gaokaoe.com高考在线国内最大高考资源网海量高试题免费下载www.gaokaoe.com高考在线国内最大高考资源网海量高试题免费下载1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年份人力
4、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9,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
5、异20,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21,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下列按当年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序第二的应是ABCD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
6、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A.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B.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英美“混合经济”的出现D.中国对经济体制的改革2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被称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①②③④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4,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www.gaokaoe.
7、com高考在线国内最大高考资源网海量高试题免费下载www.gaokaoe.com高考在线国内最大高考资源网海量高试题免费下载二:非选择题38.(37分)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适珞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杜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19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