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耻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
2、.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22.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背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
3、:反复陈述37.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制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1/36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
4、: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1:结构助词,的之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伴随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用、拿。介词则: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那
5、,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按照,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学生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2/36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则: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路途)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4、则无望民之多
7、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5、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7、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
8、今义:行)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锛子。今义:计量单位)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3/36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