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5128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农村小学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三稿农村小学小班化有效课堂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蒲江县寿民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背景1、学校基本情况:寿民小学位于蒲江县东北面,蒲新路旁,距县城约22华里,属寿安镇所辖。校园占地面积937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小巧玲珑,校园环境优雅,花草满园,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学校拥有高标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远程室、多媒体室等功能室,运动场地标准化,教学手段网络化、现代化。这些现实条件为学校打创“小班化教育特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有教学班6
2、个(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学生201人,平均每班28人(六年级60人除外)。教职工20人,平均每位教师教10人。教师老中青三结合,老中年教师经验丰富,青年教师积极上进、充满活力。2、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探索阶段走向更深入的实践之中,新课改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学科教学更精彩。但我们通过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
3、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小班化虽然学额少,但同样存在层次差异及个体差异。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班化有效课堂中分层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⑴、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承认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⑵、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符合学生学习的个体
4、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中,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的分层教学法,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⑶、小班化分层教学研究使学法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实施分层教学,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抓两头带中间,能切实
5、提高课堂效益;小班化人数少,有利于单独指导的特点,教师更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了了解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班化分层教学策略研究有以下特点:⑴、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运动基础、活动能力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
6、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⑵、倡导小班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或改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⑶、现研究领域中对学生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有一定高度的认识,我们可以借鉴用以指导下《农村小学小班化有效课堂中分层教学策略》的研究。二、课题的界说:1、“小班化”指班级学生学额相对较少,但小班化教学不仅指班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的教学,而主要是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
7、育。2、“有效课堂”指有能通过教师营造的宽松愉悦的氛围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课堂,是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唤起他们参与激情和表现欲望的课堂,是能通过教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让他们在求知中明理的课堂。3、“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根据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的教学。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分层策略及教学互动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三、课题理论依据: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
8、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2、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原则之一,贯穿于我国古代教育史。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