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43421
大小:5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5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你认为的大学同学们好!祝贺大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启了自己求知、问道、修德的新阶段。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新阶段、新起点、新展望!在开始本学期课程之前,问大家这样几个问题:1、你们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2、你们经十几年刻苦考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3、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又有怎样的定位和计划?或者说,你们准备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二、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各位关于大学的展望是否科学呢?你的想法与真正的大学思想是否不约而同呢?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大学到底有哪些思
2、想理论。一起来看《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文,通过我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文章来共同探讨。蔡元培其人蔡元培,字鹤卿,又字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9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高等教育家,他的大
3、学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宝贵财富。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17岁时,考取秀才。18岁时,设馆教书。25岁时,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元培27岁时,甲午战争爆发,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1904年,37岁时,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次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5月,40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191
4、1年11月上旬,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2年1月19日,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1913年,蔡元培46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1916年12月26日
5、,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1917年初,正式出任执掌校务。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发刊词》文本探讨(一)关于《月刊》的宗旨和必要性,作者讲了三点: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以尽学术贡献之责任;9刊载各学科学说,破除学生固守专业、抱残守缺的旧习;发表各家各派的见解,消除校外学者的怀疑。(二)近代大学的三项要义:第一,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贡献于学术;这种研究,既不是单纯输入欧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国粹,而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
6、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狭。第三,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的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三)总结以上所论大学理念之三要义:第一项是论大学之性质。第二项实际是论大学的通识与通才教育。第三项,则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原则。蔡元培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孑民是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
7、,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故抛弃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云。”《蔡元培传略(上)》留德三年,“于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之讲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引文出处同上)出任第一任教育部总长,颁布《大学令》:“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为研究学术之蕴奥,设大学院。”出任北大校长,有感于大学生仍抱科举时代思想,“9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等现象,在其就职演说、发刊词等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四)平行阅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
8、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演说》提出对学生要求的原因(背景)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回忆初入北大的经历时说:“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但到了民国初年科举的余毒还没有清除。人们还是把当时的学堂的等级比作科举中的等级。人们把京师大学堂的毕业生比附为进士。清末城里的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的前身。当时北大的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