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

ID:11913652

大小:8.96 MB

页数:92页

时间:2018-07-14

上传者:U-4624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_第1页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_第2页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_第3页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_第4页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首届知识竞赛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锡盟二中首届MUNA知识竞赛学术资料整理92 目录世界公益慈善组织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概念2、宗旨3、主要职责4、主要任务5、组织机构6、处理事务及领域7、有关中国8、大事件9、历年主题10、联合国环境署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和贡献11、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简介2、发展历史3、主要职责4、四个首要领域5、分类政策6、协会政策7、相关链接中国野生动物协会野生动物保护组织野生动物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简介2、主要工作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救助动物3、在中国4、主要活动开展活动支持本地的动物救助团体促进人道养犬法规促人文教育四、全球基金1、简介92 2、主要机构3、工作准则4、筹募和调节增加的财政资源5、相关链接艾滋病疟疾青蒿素五、国际地球之友1、简介2、主要任务3、主要涉及领域4、机构特色5、附一·地球目前的资源环境现状二·人类哪些活动极大程度的诱发极端气候问题三·近一百年极端气候出现的地理位置及原因相关世界组织六、国际援助组织(一)国际行动援助组织1、简介2、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发展3、国际行动援助组织三大挑战4、国际救援组织联盟(二)国际SOS1、IAG和SOS的区别2、中国相似的应急救援组织(三)国际人道救援组织1、简介2、组织成员3、组织评价(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UNDP·全球92 2、运营方式3、主要职责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5、驻华代表6、发展目标7、取得成果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其它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基本简介2、职责与使命3、工作内容4、基本原则5、工作地位6、法律地位7、经费财务8、组织结构9、在世界格局中的关系10、成就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机构简介2、发展历程3、文化理念4、组织机构5、出版物6、亲善大使7、开展项目8、中国项目9、资金募集10、未来展望11、预防与措施中国国内的慈善事业一、中华慈善总会1、基本信息2、宗旨3、工作范围92 4、慈善项目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1、简介2、慈善志业教富济贫、济贫教富走在最前,做到最后3、医疗志业以人为本以病为师TIMA医疗服务网守护贫苦患者4、教育志业教之以礼育之以德三、中国福利会自然之友(一)中国福利会1、简介前身改称发展领导机构2、章程(二)自然之友1、协会文化&核心价值观2、工作目标3、协会宗旨4、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二、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三、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9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概念联合国环境署(UNEP),又译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专责环境规划的常设部门。(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将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之一。所有联合国成员国、专门机构成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均可加入环境署)宗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宗旨是:促进环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并提出政策建议;在联合国系统内提供指导和协调环境规划总政策,并审查规划的定期报告;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以确保可能出现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环境问题得到各国政府的适当考虑;经常审查国家和国际环境政策和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和费用增加的问题;促进环境知识的取得和情报的交流。主要职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职责是:1.贯彻执行环境规划理事会的各项决定;2.根据理事会的政策指导提出联合国环境活动的中、远期规划;3.制订、执行和协调各项环境方案的活动计划;4.向理事会提出审议的事项以及有关环境的报告;5.管理环境基金;就环境规划向联合国系统内的各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意见等主要任务1、利用现有最佳科技能力来分析全球环境状况并评价全球和区域环境趋势,提供政策咨询,并就各类环境威胁提供早期预警,促进和推动国际合作和行动;2、促进和制定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法,其中包括在现有的各项国际公约之间建立协调一致的联系;3、促进采用商定的行动以应付新出现的环境挑战;4、利用环境署的相对优势和科技专长,加强在联合国系统中有关环境领域活动的协调作为,并加强其作为全球环境基金执行机构的作用;5、促进人们提高环境意识,为参与执行国际环境议程的各阶层行动者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提供便利,并在国家和国际科学界决策者之间担当有效的联络人;6、在环境体制建设的重要领域中为各国政府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政策和咨询服务。92 组织机构(1)理事会:由58个成员组成,任期四年,可以连任。理事会席位按区域分配如下:亚洲13个,非洲16个,东欧6个,拉美10个,西欧及其他国家13个。每年改选理事会成员中的半数。现理事会成员有:中国、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马绍尔群岛、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西萨孽亚、叙利亚、泰国、阿尔及利亚、布隆迪、贝宁、布基纳法索、中非、加蓬、冈比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审查世界环境状况,促进各国政府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实现和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各项环境计划进行政策指导等。(2)环境基金:环境基金是国际环境活动的主要经费,主要来自成员国自愿认捐。主要用途是为该署提供正常预算外资金,用来支付联合国机构从事环境活动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经费,以及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的费用。联合国系统以外的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也可以接受基金的资助来完成某些项目,但基金不包揽所有国际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所需的一切费用。(3)秘书处:联合国系统内环境活动和协调中心。(4)协调委员会:环境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联合国各机构和有关组织之间关于环境的各项活动,已精简撤销。(5)现任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先生(联合国副秘书长)92 负责事务和领域环境规划署成立以后,其活动主要涉及:(1)环境评估:具体工作部门包括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料查询系统、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中心等。(2)环境管理:包括人类住区的环境规划和人类健康与环境卫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能源、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环境法等。(3)支持性措施:包括环境教育、培训、环境情报的技术协助等。此外,环境规划署和有关机构还经常举办同环境有关的各种专业会议。(4)环境管理和环境法:沙漠化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经过环境规划署的筹备,于1977年召开了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在环境规划署内设立了防止沙漠化的工作部门。人类居住区问题一直是环境规划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环境规划署设立了同其平行的机构──联合国人类居住委员会和人类居住中心,总部也设在内罗毕。有关中国中国自1973年以来一直是环境署理事会成员。1976年中国在内罗毕设立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兼任代表。自1976年起,中国开始向环境署基金捐款,并于1982年起改为每年定期捐款。1987年,环境规划署同中国就在中国设立“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达成协议,该中心总部设在兰州。1990年9月,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访华,出席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湖泊环境管理及保护大会。1991年8月,托尔巴执行主任访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环境法研讨会。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环境署将1993年度国际环境保护“笹川奖”授予了原中国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同志。1993年,环境署在中国举行了“六·五”环境日活动。1994年,宁夏卫固沙林场获得“全球500佳”称号。1995年,武汉市大兴路小学红领巾环境观测站获得“全球500佳”青少年环境奖。1995年9月,环境署执行主任道德斯维尔女士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期间访华。1996年5月19~23日,由联合国环境署和国家环保局共同主办的“全球环境展望”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03年9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该机构在全球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特普费尔先生在代表处成立典礼上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将中国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的环境工作不但决定其本国人民的福利,也将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该代表处的建立是在应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和将出现的环境挑战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代表处将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在环境评价、环境法规、教育和培训、环境管理、技术转让和创新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是夏堃堡,第二任主任是张世钢。截止到2008年10月。92 大事件1972-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建议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联合国大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3-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75-环境署执行地中海行动计划来促进区域海洋协议1979-波恩移栖物种公约1985-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8-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89-关于危险物种越境转移巴塞尔公约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二十一世纪议程,内容为可持续发展蓝图199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5-为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地污染而发起全球行动纲领1997-内罗毕重新定义并加强了环境署的作用和任务1998-鹿特丹公约获得事先知情权2000-根据Cartagena生物安全协议而采取措施以解决转基因生物体问题2000-马尔默宣言—第一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呼吁国际社会进行环境管理2000-千禧年宣言-可持续性环境发展列为8项千禧年发展计划之一2001-斯德哥尔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POPs)2002-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4-巴厘战略计划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2005-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此重要性正在下降2005-世界首脑会议公布的文件中强调了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 历年主题1974OnlyoneEarth只有一个地球1975HumanSettlements人类居住1976Water:VitalResourceforLife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OzoneLayerEnvironmentalConcern;LandsLossandSoilDegradation;Firewood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1978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OnlyOneFutureforOurChildren-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ANewChallengefortheNewDecade: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GroundWater;ToxicChemicalsinHumanFoodChain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92 1982TenYearsAfterStockholm(RenewalofEnvironmentalConcerns)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1983ManagingandDisposingHazardousWaste:AcidRainandEnergy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1984Desertification沙漠化1985Youth:PopulationandtheEnvironment青年、人口、环境1986ATreeforPeace环境与和平1987EnvironmentandShelter:MoreThanARoof环境与居住1988WhenPeoplePuttheEnvironmentFirst,DevelopmentWillLast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1989GlobalWarming;GlobalWarning警惕全球变暖1990ChildrenandtheEnvironment儿童与环境1991ClimateChange.NeedforGlobalPartnership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OnlyOneEarth,CareandShare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1993PovertyandtheEnvironment-BreakingtheViciousCircle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1994OneEarthOneFamily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WethePeoples:UnitedfortheGlobalEnvironment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1996OurEarth,OurHabitat,OurHome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ForLifeonEarth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ForLifeonEarth-SaveOurSeas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OurEarth-OurFuture-JustSaveIt!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20002000TheEnvironmentMillennium-TimetoAct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2001ConnectwiththeWorldWideWeboflife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02GiveEarthaChance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Water-TwoBillionPeopleareDyingforIt!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2004Wanted!SeasandOceans–DeadorAlive?海洋存亡匹夫有责2005GreenCities–PlanforthePlanet!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DesertsandDesertification–Don'tDesertDrylands!莫使旱地变荒漠!2007“MELTINGICE-AHOTTOPIC?”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2008(Kickthehabit,towardsalowcarboneconomy)。“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YourPlanetNeedsYou-UNitetoCombatClimateChange)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2010ManySpecies.OnePlanet.OneFuture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2011“Forests:NatureatYourService”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92 2012Greeneconomy:Doesitincludeyou?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2013Think.Eat.Save.思前·食后·厉行节约。2014Raiseyourvoicenotthesealevel,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联合国环境署对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影响和贡献自1973年初成立以来,它致力于全球的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联合国系统内以及各区域、地区组织和各国之间的协调与催化作用,唤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警觉和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尤其对国际环境法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促成了一系列国际环境保护指导原则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与议定书的通过,为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牵头部门和权威性机构,本应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扮演首席协调者、重要知识提供者、国际环境条约谈判推动者等身份。然而,随着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加剧,其组织结构、职权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环境治理的需要。2014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实现了联合国成员的普遍会员制,从过去的58个成员参与发展成为160个成员参与;更重要的是,联合国环境大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实现了环境治理在全球层面的机制化。当前,应按照2012年联合国"里约+20"大会的共识,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协调作用,并加强它牵头开展联合国全系统环境战略制定工作的能力。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92 简介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30余年来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总部设于伦敦,活跃在全球50多个国家,积极加强和推动动物保护的观念和实践。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国际上拥有联合国的全面咨商地位,确保将动物保护纳入全球亟需解决的议题之中,向世界说明保护动物就是造福人类,推动世界保护动物。自2014年6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英文名称由(WSPA,WorldSocietyfortheProtectionofAnimals)更名为“WorldAnimalProtection".总部地址:英国伦敦成立时间:1981年协会前身:动物保护联盟、动物保护联合会协会成员:独立的动物保护组织协会宗旨:终止动物虐待,重视动物保护协会认可:享有联合国全面咨商地位发展历史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2014年6月之前,被称为(WorldSocietyfortheProtectionofAnimals)总部设于伦敦,成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50多年前。1981年,世界动物保护联盟(WFPA1953年成立)与国际动物保护协会(ISPA1959年成立)合并而成立了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作为国际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动物福利组织的联邦,现今有13个办公室分布在世界各地,其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加拿大、美国、德国、丹麦、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肯尼亚设有地区办事处,有多达440位动物保护专家分布在101个国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和遍布世界110多个国家的460多个成员组织合作开展各类动物保护项目和活动。世界动物保护会在联合国和欧洲议会驻有代表,并配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欧洲友伴动物(宠物)兽医联合会(FECAVA)共同工作。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是被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动物福利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动物福利的水平是它的主要工作。该组织取得最显著的成就:促使欧盟议会通过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主要职责 1.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瞄准推动对于动物的保护,防止残酷对待动物行为,减轻身处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动物所遭受的苦难;2.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瞄准通过推广人道主义教育项目鼓励对动物的尊重并且推动加强各种形式的动物管理人的责任,同时也推动鼓励法律权力机构为动物提供法律上的保护;3.主要任务:在全球提高动物的福利标准。推动世界保护动物。四个首要的领域:伴侣动物——负责寻找可靠的宠物所有者,人类杂乱的管理和残酷行为的预防。野生动物——集约化的农场和预防残酷的管理行为,还有阻止为了食物或副产物而杀害野生动物。农场动物——集约化的农场,远途运输,人道屠宰。灾害管理——提供照料给遭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动物,同时保障人民的生计。分类政策 1.农场动物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主张在使用农场动物的各个阶段规划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尽量排除对动物所有可以避免的痛苦。b-应该使用适合动物生理以及行为需要的适当方式给动物提供遮蔽处,锻炼,食物,水以及照料。WSPA反对任何无法达到此条标准的农场动物管理模式。92 c-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同样反对活鸭和鹅的拔毛操作以及以制作“法式鹅肝”为目的强迫喂食,这种喂食方式将不符合动物的自然特性,将给它们造成痛苦。d-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原则上反对任何非医疗目的生理干扰,尤其反对是那些尝试“改造”农场动物使其适应不合理的管理体系的生理干扰。在此种情况下,被改造的应该是管理体系而非动物。2.伴侣动物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只赞成在个人全面承诺伴侣动物福利的前提下饲养伴侣动物,必须向动物提供适合它们生理和行为需要的遮蔽处,锻炼,照料,食物和水。b-管理伴侣动物的法规必须包括针对伴侣动物繁殖机构的许可证制度和监控。同样必须有强制的狗(或者其他类似动物,根据当地情况所需要而定)的注册和认证制度。c-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原则上反对所有对伴侣动物的非医疗目的生理干扰,并且谴责将对动物的健康和福利造成影响的选择性育种和繁殖。3.试验动物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所有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的实验。非常重要的是,只要在试验中持续使用动物,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动物的痛苦。从这个层面上说,应该考虑的方式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使用麻醉剂或者其他丧失痛觉的手段,而扩展到恐惧,精神压抑,饥饿以及其他一切可以避免的痛苦。b-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所有重复性的动物试验,所谓重复性试验指这种试验所使用的技术已经有了满意并且人道的替代方式,或者试验是为了微不足道的科学目的,或者为了对动物或者人类非必须的物质测试(比如化妆品)。c-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支持能替代,减少或者精炼动物试验的技术和程序的开发和采纳。减少所使用动物数量,或者更好的是完全取代活体动物试验。4.基因操作和基因工程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所有造成反常变异,过度发展一个特定的身体特色,缩减动物的健康和福利,或者为了微不足道的或者化妆目的的基因操作,无论此基于操作是通过育种繁殖或者基因工程。b-基因操作产生的动物不应该被释放至农场或者自然环境中直到经过数代的评估确保其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基因工程存在很大危险性,基因工程产物的基因为人为改造,直接释放到自然环境中极有可能会破会自然生物的生长繁殖情况或者产生类似于生物入侵的现象。c-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将动物申请专利权的操作。5.野生动物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原则上反对捕捉和杀死野生动物或者对它们造成折磨,这包括出于体育目的捕捉和杀死野生动物。b-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坚决反对为了非必要人类福利目的捕捉和杀死野生动物,尤其在它们对于人类的安全没有构成威胁的时候。c-在认为需要控制野生和走失游离动物数量的情况下,或者动物被视作有害时,WSPA敦促此种数量控制在免除动物能够避免的痛苦的前提下实施。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认为应该采纳有效的方法以避免持续的捕杀动物。繁殖控制或者其他非致死亡的数量控制方法应该被尽可能的使用,而不是采用“捕和杀”的控制体系。d-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以获取商业利益或者人类娱乐为目的,使用,囚禁,展出动物或者使用动物进行演出。6.使用于体育和娱乐的动物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在如下情况下在体育和娱乐当中使用动物:当这种使用不符合动物的天性,可能给动物带来折磨,或者对动物的福利有有害的影响。b-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任何包含动物和动物打斗或者人与动物打斗的体育项目。c-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完全反对在马戏团和旅行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展出和表演。92 7.皮毛和诱捕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以获取皮毛为目的从野生环境中捕捉动物,和饲养禽畜。让动物为了此种目的遭受痛苦以及致死在道德上是无法立足的,皮毛是非必须的奢侈品。b-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反对制造,生产,所有和使用任何会导致痛苦或者死亡的陷阱和诱捕工具。8.自然资源保护a-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关注自然的平衡,谴责直接或者间接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种环境改变:其可能打破自然平衡的而不具有无补偿性保护措施。WSPA在与此类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的往来中寻求所有生活物种的福利能够被积极的考虑。b-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认识到,经营、走私动物或者动物产品不但导致动物个体的痛苦,也给整个物种的生存带来直接的压力。所以反对任何此种类型的,可能对任何动物的福利以及物种的生存带来威胁的操作。协会政策 1.【定义】术语“动物(Animal)”包括所有感觉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术语“痛苦(Surffering)”包括心理、生理或情绪上的紧张,恐惧,疼痛,身心上的不适,肉体上的伤害,疾病以及行动上的痛苦。术语“生理干扰(Mutilation)”包括任何使用或者不使用器械的程序,这种程序可能导致对敏感的动物身体组织或者骨骼结构的干扰。2.【总体原则】WSPA政策的伦理基石超越了对于某一个特定物种的保护,而到关注动物个体的福利。WSPA相信每一个动物个体都拥有其独特的内在价值,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动物拥有生理决定的内在特点,兴趣和天性,并且可以感受疼痛。所以WSPA相信动物有权力在人类的手中以一种远离那些可以被避免的痛苦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仅仅充当为人类谋利的原材料。WSPA相信人类有责任为其他物种提供福利。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相信所有被人类所有或者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动物,应该被安置在适合这个物种的合适的环境之下,而且,如果一个物种的生理和行为上的需求无法被满足,那么这个物种就不应该被人类掌握和控制。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相信,当在人类控制之下的动物福利状况存在问题时,毫无疑问人类必须向这个动物提供帮助,并且,各种不同使用动物的目的必须被有规律的不断重新衡量。相关连接:ChinaWildlifeConservationAssociation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简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WCA)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于1983年12月在北京成立,是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社会团体,常设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行政上受国家林业局领导。到2010年底,中国已拥有省、地、市、县级协会773个,拥有会员36万多人,它是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和广大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的群众团体,其宗旨是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保护、拯救濒危、珍稀动物作出贡献。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法令,开展拯救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经营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的技术业务咨询,筹募保护野生动物的资金,同各国自然保护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参与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立时间:1983年12月成立地点:北京92 会长:赵学敏行政隶属:国家林业局主要活动 1.协会自成立以来,通过“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科技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赵学敏先生流活动,在普遍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及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多年来,通过组织珍稀动物展览等形式,开展募捐活动,为国家保护大熊猫工程,拯救朱鹮,东北虎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支援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广泛地筹募了资金;3.同时在北京召开了“野生动物保护国际会议”和有产技术交流活动,先后同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合作研究项目,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组织中国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先后到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1984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接纳为会员。业务范围 (一)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活动、法律的科普宣传教育;(二)组织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同国外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组织、个人建立联系,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三)组织开展国际狩猎、生态旅游等野生动物资源开发经营活动;为野生动物保护、养殖、经营利用及其有关单位提供业务咨询和服务;组织参与野生动物产业活动,负责野生动物行业协会、联合会的联络与协调;根据主管部门委托承担一定行业管理工作;(四)组织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国内交流和中介服务;(五)组织开展特产、珍稀野生动物(标本)的国内外展出、展览;在国内外募集保护野生动物的资金,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六)组织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影视、出版、文体合作项目的实施;组织企业共同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社会公益活动;组织机构 1.科普宣传处主要工作: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工作;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2.产业管理处主要工作:产业项目的开发与经营管理;开展产业科技咨询和纪念品的开发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产业的国内外交流和中介服务等。3.组织建设处主要工作:筹备、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组织建设及地方协会的联络与指导等。4.野生植物处主要工作:开展野生植物的科学研究、培植繁育、加工利用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野生植物业务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5.国际合作处主要工作:大熊猫等特产、珍稀野生动物(标本)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国内外展出、展览等。6.办公室主要工作:综合性业务工作;资金项目管理;党务、人事、工会日常工作;保密、公文、行政后勤等。五.电子杂志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电子杂志《野生动物世界》92  野生动物保护组织wildlifeprotectionorganization简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主要的任务为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主要侧重有两方面:一种是种群保护(如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一种是野生动物福利问题。国内外的主要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有: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WorldAnimalProtection)、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ConservationSociety)野生动物救援(Wildaid)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hinaWillifeConservationAssociation)等。宗旨:保护野生动物定位:公益组织国际基金 1.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orldAnimalProtection)30余年来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事业。我们活跃在全球50多个国家,积极加强和推动动物保护的观念和实践。2.国际上,我们凭借在联合国的全面咨商地位,确保将动物保护纳入全球亟需解决的议题之中,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终止动物虐待,向世界说明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3.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减少商业剥削和野生动物交易,保护动物栖息地及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来提高野生与伴侣动物的福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积极寻求途径,唤起公众参与,制止对动物的残酷虐待,推动政府机构制定使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物福利和保护政策。4.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以宣扬公平,仁慈对待一切动物为宗旨。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濒临灭绝的种群,杜绝对动物的残暴虐待,倡导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中国协会 1.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截止至2013年8月底,全国已有31个省级和537个地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拥有会员4万多人。2.它是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研教育、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工作者和广大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的群众团体,其宗旨是推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保护、拯救濒危、珍稀动物作出贡献。3.其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法令,开展拯救和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经营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的技术业务咨询,筹募保护野生动物的资金,同各国自然保护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参与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藏羚网 藏羚网是一个有志愿者组成的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主要是进行藏羚羊的宣传和保护。拯救国虎 1.“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的成立,是致力于保护和拯救今天仍在中国国土上生存的老虎及其它濒危猫科动物,这些猫科动物对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主要宗旨是:提供相关信息,了解中国老虎的处境和未来命运。向所有愿意帮助保护老虎的人寻求支持。就如何保护这类稀有动物,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造福,帮助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咨询。92 将国外的先进野生动物保护概念和模式带进中国,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与中国相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寻找方法,解决人虎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和平共处。以目标明确和负责任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环保和教育工作给予资助。帮助在海内外各方面,包括公众、教育、商业、科技和政府的相关机构和组织之间进行沟通。野生动物保护简介法律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主要的任务为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主要侧重有两方面:一种是种群保护(如成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等);一种是野生动物福利问题。国内外的主要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有: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WorldAnimalProtection)、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ConservationSociety)野生动物救援(Wildaid)以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ChinaWillifeConservationAssociation)等。中文名: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大自然的环境对象:未被驯化的动物时间:1988年11月8日概念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保护意义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40张野生动物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保护措施1.国家林业局召开“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电视电话会议”,紧急部署各地迅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2.此间会议要求从五方面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①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迅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形成强大声势,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②切实强化野生动物分布区的野外巡护和看守。要在野生动物分布的山头、地块、湖区,组织力量加强巡护和看守,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依法制止和惩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活动的行为,并收缴或清除兽夹、兽套等非法猎捕工具。③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利用行为。尤其是对餐馆饭店、花鸟市场、药用野生动物原材料集散地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较集中的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经营利用非法猎捕或走私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进行清理整顿,并依法惩处。④加强林业部门与海关、边防、运输等部门的协调行动,综合整治,严查走私、非法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92 ⑤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更广泛地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倡导保护新理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发动人民群众关注、支持保护执法行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濒危野生动物一.简介濒危野生动物是指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及其他外界生物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种群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以百计算时,即为濒危野生动物。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中文名:濒危野生动物外文名:Wild animalsindanger原因:自身原因或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文件:《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对象:濒危野生动物二、概念 1.濒危野生动物是指在其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主要部分中处于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2.这些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已经减少到勉强可以繁殖后代的地步,其地理分布狭窄,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或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如果不利于其生长和繁殖的因素继续存在或发生,便会很快灭绝。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以百计算时,即为濒危物种。3.许多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多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其特殊生境的破坏造成的。濒危野生动物是国际公约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要保护的野生动物。任何人为危害保护动物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三、现状 1.世界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朱鹮高等动物加上各种昆虫约在几百万种以上,但是自1600年以来,在总共4226种哺乳类动物中,已有36种灭绝,120种濒临灭绝;在已知的8684种鸟类中,已灭绝的有94种,濒临灭绝的有187种。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资料,自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绝种,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濒临灭绝的动物中还包括19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80种鱼类。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於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76科300馀种植物濒临灭绝2.灭绝记载令人忧心的动物灭绝记载:渡渡鸟(毛里求斯,1681),蓝马羚(南非,1799),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欧洲野马(欧洲,1876),斑驴(亚洲,1883),白臀叶猴(中国,1893),旅鸽(北美,1914),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卡罗莱那鹦鹉(北美,1918),中国犀牛(中国,1922),高加索野牛白颈长尾雉(欧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红鸭(印度,1942),普氏野马(中国,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鸭(亚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五.我国频临灭绝的动物糜鹿(全世界3000头),华南虎(50头),雪豹(1000~2000头),扬子鳄(1500只),白暨豚(100只),大熊猫(1000只),黑犀牛(3500头)指猴(9只),绒毛蛛猴(100只),滇金丝猴(1000只),野金丝猴(700只),白眉长臂猴(70只).七.上世纪在中国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92 (1)新疆虎(2)普氏野马(3)高鼻羚羊(4)台湾云豹(5)直隶猕猴(6)白头鹳(7)豚鹿(8)小齿灵猫(9)镰翅鸡(10)冠麻鸭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FundForAnimalWelfare简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创立于1969年,总部设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创立之初是为了制止加拿大东海岸对白袍琴海豹的大规模残酷的商业性猎杀行为。92 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IFAW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IFAW已运作30多年,目前拥有200多位经验丰富的活动家、法律及政治专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全世界13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成立时间创立于1969年总部地址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创立初衷制止对白袍琴海豹的商业性猎杀英文简称IFAW倡导理念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和爱护动物宗旨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减少对动物的商业剥削和野生动物贸易,保护动物栖息地及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来提高野生动物与伴侣动物的福利,并积极推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物福利和保护政策。IFAW全球项目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领域:1.减少商业利用和野生动物交易;2.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3.动物栖息地保护。主要工作总述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不仅为改善动物管理政策、提高动物福利而不懈努力,还通过自己的项目和为其他组织提供资助等方式使动物得到直接帮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中国致力于与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合作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并通过制止濒危物种非法贸易来避免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剥削;救助处于自然或人为灾难中的动物并帮助它们重返自然;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保护动物;开展公众教育宣传,传播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以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一、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动物栖息地在人口激增、城市化、工业、贸易全球化及与其它优先用地的竞争中遭受到极大威胁。动物被迫离开原来的栖息地,迁徙路线被扰乱,繁殖地遭到破坏,日益恶化的环境将更多的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野生动物同人类一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繁育发展。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采取直接有效的行动为野生动物争取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和安全保障。1)保护濒危物种藏羚羊藏羚羊是人类对动物进行大规模商业剥削的典型牺牲品。虽然藏羚羊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的保护动物,同时亦受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但每年这种珍稀的动物仍数以千计地遭到猎杀。人们用其绒毛织成精美、柔软的沙图什披肩从事非法贸易。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中国西部高原上这种珍贵特有动物的保护包括:支持藏羚栖息地保护和反盗猎巡逻;发起沙图什贸易市场调查;组织面向消费者的教育活动;支持各有关国家濒危物种管理机构在藏羚羊绒非法贸易源头、流通渠道和消费市场各个环节中的执法行动。在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栖息地及周边地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当地自然保护区和反盗猎组织密切合作,向他们提供通讯器材、野外装备和资金,印制宣传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组织巡逻,对周围群众进行教育,有效地支持了反盗猎巡护工作。2001年5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森林公安局在南京联合举办了藏羚羊保护与执法研讨培训班,来自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的三十名森林公安干警到会,大家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对藏羚羊保护三省联防机制的建立达成共识。92 2001年6月27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印度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北京、新德里和伦敦三地同时举行《终止罪恶的贸易–拯救濒危藏羚羊的国际行动》新闻发布会,披露了国际藏羚羊绒非法贸易现状的最新调查结果,呼吁国际社会的联合努力,包括:针对时装界开展的终止市场对沙图什披肩需求的公众意识宣传,为加工地印度的织工寻求替代产业,在栖息地青藏高原坚决、持续地开展反盗猎行动和公众意识教育活动。藏羚羊的数量从二十世纪初的几百万只减少到目前的不到7万5千只,且每年继续以两万只的数量被捕杀。如果不采取强有力措施终止这一国际范围的非法贸易,珍贵的特有物种--藏羚羊将会在五年内灭绝。2001年春节联欢会上,IFAW思茅项目办组织村民参加环保知识竞赛。2)解决人、象冲突,保护亚洲象栖息地目前,大约有250头亚洲象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热带雨林中。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类的活动,诸如森林采伐和农业生产使野象在云南的栖息地大面积减少,从而造成当地农民与野象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引发矛盾。位于云南西南的思茅地区在历史上是亚洲象出没的地方,目前仅存的5~20头野象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人象冲突的威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为解决思茅地区的人象冲突问题,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于2000年7月与云南省林业厅、思茅市政府合作启动了“中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项目”。这个项目没有采取以往被动地、仅仅通过提供资金来对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进行补偿的赔偿机制,而是资助当地发展农村社区经济来缓解大象活动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给当地社区提供“互助基金”小额扶贫贷款来鼓励村民种植替代农作物,减少在森林中的农业活动,并响应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以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该项目还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安全教育、动物保护和栖息地保护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项目的科研活动确认了大象的食物结构,根据大象对盐的需求在森林中建立人工硝塘,吸引大象远离农田和村庄。同时,基金会还在当地社区村寨和中小学校开展了“种明白林”、“绿旗人家”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这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致力于在保护亚洲象的同时,提高群众自身对野生动物所造成损失的抵御能力,从而实现人象和谐共处的目标。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当地林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努力下,思茅市政府于2001年在全市范围内颁布了一项新的5年禁猎的通告,有效地推动了该地区对亚洲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目前正在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乡镇农村社区和科研机构为规划和建立新的亚洲象保护区和保护区间的生态走廊带而一道努力工作。二、救助动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多年来一直为处于危难之中的动物提供救援和帮助。在中国,逐渐开始以能够给动物提供最快、最有效帮助的组织而为人们所熟悉。1)拯救黑熊,支持熊胆代用品的研究目前,中国约有7000余只黑熊被关在熊场里以供取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市场上对熊胆制品的盲目推崇,特别是非必需性熊胆制品充斥市场,致使中国乃至世界野生熊类受到严重威胁,也有损传统中医药的声誉。基金会在中国进行的多次民意调查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人反对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并且愿意使用环保型草药代用品来代替那些通过残酷手段从动物身上获取的制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与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努力,关闭了条件最为恶劣的几家熊场,并在广东番禺为被解救的黑熊建立了黑熊养护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中医专家组,并资助中医药科研人员进行熊胆历替代品的研究工作。他们还邀请大陆知名的中医药教授和熟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专家赴伦敦参加第三届国际传统中医药大会,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濒危物种动物药管理的角度讲述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基金会在“保护濒危物种,宏扬传统中医药”方面的工作已得到国内外众多组织和专家的认可。反对活熊取胆的行动得到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英国等地中医药协会的支持。中医师们表示采用一些非濒危草药治疗肝热炽盛等症可达到与熊胆完全相同的疗效。92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合作,帮助推广非经残酷手段获取的中医药品,使中医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在无需残酷对待动物的情况下发扬光大。2)救助猛禽中国的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要吸收国外的成熟理念和救助经验。为了提高中国野生动物的救助水平,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于2001年底资助建立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作为北京市林业局认可的“定点猛禽救助中心”,“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以国际先进的动物福利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专业的救助方法,为受伤、生病与迷途的猛禽提供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并在适合的野外栖息地及时放归已康复的猛禽。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其国际救助网络,有效地加强国际、国内猛禽救助的交流。在国际爱护动基金会的资助和组织下,国际资深鸟类救助专家和专业兽医多次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同时,北京林业局、北京猛禽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与兽医师亦有机会赴美考察当地的猛禽中心,通过培训获颁猛禽救助的资格证书。为了使猛禽保护工作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与关心,中心还对公众进行包括法律、生态、救护方法等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公众爱护野生鸟类的意识,并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爱鸟、护鸟的实际工作中。3)、援助猫狗支持建立宠物救助中心。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伴侣动物救助项目资助收容伴侣动物组织,提供兽医服务与绝育手术费用,提倡更加人道的伴侣动物政策。基金会的宠物救助自1993年起,基金会的宠物救助捐款在中国帮助了多个宠物救助组织和中心,亦积极通过杂志等媒体协助推广宠物领养活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资助中国首家民间非赢利的高水准伴侣动物救助中心“北京人与动物环境教育中心”,并为其提供各种设施、食品、兽医及培训支持。通过支持这所“模范宠物救助中心”,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希望展示国际高水准的动物福利,救助动物生命,并促进中国的动物福利法立法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向中国兽医提供出国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他们对国际动物福利标准的理解。基金会鼓励兽医与救助组织密切合作,进行宠物救助、宠物防疫以及宠物绝育。基金会还通过宠物医院、救助中心和社区向广大宠物主人免费分发《宠物主人手册》,宣传基本的宠物照顾知识,提倡做一个负责任的宠物主人。在中国从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同本地的政府、非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来帮助中国开展野生和家养动物的保护工作,以倡导推行使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物福利和保护政策,推动爱护动物理念的传播为使命。从资助亚洲黑熊的保护项目开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直接参与了藏羚羊、亚洲象、麋鹿、黑颈鹤、斑海豹、各种猛禽和家养宠物等动物的拯救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9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备忘录开始,双方共同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支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由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赞助、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并联合林业、农业、海洋、建设、国土、教育、中科院等重要政府部门,成功组织了中国五十年来首次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管理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与中国政府的成功合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公安局、云南省林业厅等各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合作,在藏羚羊、亚洲象等濒危物种保护的公众教育、栖息地保护项目和地方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与农业部渔业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合作,于2001年在上海成功召开了“中国鲸豚保护研讨会”92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鲸豚保护工作。此外,基金会还与有关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合作,在斑海豹紧急救助、中华鲟放归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签署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备忘录,承诺共同为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野生动物贸易信息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中国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努力。主要活动1开展活动1.紧急救援活动:救助19,000只遭受油污的企鹅、拯救陷于灾难中的动物、营救搁浅的鲸和海豚、支持救助孤幼动物的避难所;2.鲸和捕鲸活动:制止捕鲸、更多了解IWC(国际捕鲸委员会)、建立新的鲸保护区、参观我们的旗帜之舰?鲸之歌科考船、拯救全球濒危的鲸;3.大象和象牙运动:制止象牙从业者、从盗猎者手中保护大象、重建整个公园以保护所有物种、必要时营救和重新安置大象;4.野生动物贸易:拯救大猩猩及其它濒危物种、终止丛林动物肉类贸易、拯救藏羚羊、天赋野性制止将野生动物作为伴侣动物的贸易;5.拯救琴海豹活动:制止残酷的猎杀、获得免费参观海豹之旅、终止资助和支持猎杀、改革加拿大渔业政策;6.在各国和地区的努力:推广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获得禁止用猎犬打猎的胜利、拯救灰熊、拯救“大嘴巴”、姥鲨、以及拯救全球各地更多的动物。7.IFAW伴侣动物的救助项目,资助多家中国境内的动物救助机构,并对公众开展教育,提倡“作负责的伴侣动物主人”的理念,倡导人道对待伴侣动物的政策。2支持本地的动物救助团体自1993年一来,IFAW为多家伴侣动物救助机构提供援助,用于为被救助的动物提供住所、食物、疫苗和兽医治疗,开展绝育和领养项目。IFAW从2005年开始向四川启明小动物保护中心提供赞助,用于该中心救助犬猫的绝育,以促进领养。同时,IFAW也在积极寻求各种动物救助和安置的模式。IFAW从2003年幸运土猫成立之处开始对其进行资助。幸运土猫做为一个志愿者组织,在领养项目实施的4年里,幸运土猫已经为近1500只猫找到了温暖的家,其“群落救护计划”已经拥有了53个参与社区,建立了拥有上千人的忠实志愿者网络。3促进人道养犬法规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国家级的防止虐待动物法,地方政府成为了犬只管理的主体。随着养犬行为的普及,地方政府在对犬只数量和养犬行为的控制、狂犬病防控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多次针对犬的大规模执法行动由此产生,很多流浪犬、有主犬被罚没收容甚至丧命。经过多年努力,IFAW成功的阻止了一些城市的“打狗运动”。1998年12月,福建福州政府告知市民将在一周后大规模杀犬。IFAW立刻致公开信到市、省、中央政府的各相关单位,希望能够唤起对无辜的犬的同情,并且建议对养犬行为人加强管理,以实现对犬只数量的管理。福州执法机构认识到大规模杀犬对城市声誉的损害,本着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放弃了大规模杀犬的行动。上世纪90年代,IFAW和许多北京本地的犬只救助团体一起,对政府进行游说,希望废除已经严重滞后的“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1995)”。该规定中许多条款存在严重不合理性,如征收5000元的养犬注册费,不允许在早8点和晚892 点间遛犬等。该规定意图对北京市内的犬只数量起到限制作用,但事实上饲养无证犬的养犬人越来越多,并且不为犬只注射疫苗。IFAW据此提出,建议强制进行注册和疫苗注射,鼓励绝育,加强对负责任的伴侣动物主人的管理,如可以对绝育犬采取首年注册费用降低,随着伴侣动物在家庭中饲养的时间增长,逐步降低养犬收费等。2003年10月,北京第12届人大会议决定出台了“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将“严格限制养犬”改为“养犬管理”,使北京市的养犬行为人和犬只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法规中的改善包括:1,首年注册费用由5000元降至1000元,年检费用由2000元降至500元2,注册犬可以免费注射狂犬病疫苗3,居委会/村委会参与养犬管理4,有关遛狗的条款细化,取消了时间限制5,养犬人与其人纠纷的调解步骤建立但是,养犬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无序繁殖和不负责任的养犬行为。2003年的“规定”对这些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规定按身高而不是性情来划分禁养犬,即缺乏科学性也加大了执法难度。由于法规没有对养犬行为人的具体处罚方法,无辜的犬代人受过,成为了被执法的对象。在2006年底的执法行动中,许多不负责任的养犬人仅仅是上交犬只,把责任推给社会,却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在北京准备2008年奥运会之际,IFAW和多家动物救助组织一起,敦促北京采取更为人道和科学的养犬法规,为我国其他城市做出榜样。IFAW最终的目标,是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出台一部防止虐待动物的法规。4,人文教育IFAW和许多中国本地的动物救助组织、教育机构和兽医协会开展合作,希望提高公众意识,增进社会对伴侣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紧密关系的了解。1998年,IFAW在北京开展了“医生狗”动物治疗项目。该项目触动了千百个孩子和大人的心。许多犬只和主人一起,经过严格的体能和性情测试后,被带到学校和医院,为孩子和病人带来欢乐和慰藉。在一次探访中,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11岁的男孩,从来不在陌生人面前说话,在一只小狗的陪伴下,他感到了安慰和自信,竟然对着来采访的群摄影记者们的闪光灯和照相机唱了一首歌。经过训练的犬类朋友定期的探访,使病人感受到了鼓舞、欢乐和爱,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也都有了显著改善。在北京,上百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和成人学会了如何与新结识的犬类朋友接触,对它们抚摸和喂食,进行交流。新源里小学特殊教育班学生的家长们,常常谈起孩子们如何籍此提高了沟通、学习和关爱的能力。该校的特殊教育班因为成功采用创新的动物治疗项目而得到了北京市教育局的表彰。在开展特殊教育和走进社区和大学开展领养宣传的活动中,IFAW所涉及的人文教育理念有:1,防治虐待动物2,为伴侣动物提供疫苗和兽医治疗3,通过绝育降低伴侣动物数量4,善待包括人和动物的所有生命,创造和谐社会92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TheGlobalFundtoFightAIDS,TuberculosisandMalaria)简介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致力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是一个政府与民间合作创办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自2002年成立以来,它在机构及个人捐款的支持下,在全世界开展抗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的工作。其业务范围已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处总部大约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568名员工。并承诺投入226亿美元,支持150个国家抗击这三种疾病的1000个大规模预防、治疗和护理项目。截止到2011年1月,全球基金在超过10年的运作过程中,已经为330万人提供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检出并治疗了860万结核病例,向受援地家庭分发了2.3亿个蚊帐以预防疟疾的发生。基本信息中文名: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92 英文名:TheGlobalFundtoFightAIDS,TuberculosisandMalaria别名:TheGlobalFund总部所在地:瑞士日内瓦组织性质:是一个政府与民间合作创办的国际金融机构主要任务:全球基金致力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主要机构秘书处:全球基金秘书处负责基金的日常运作,包括从公共和私营部门调动各种资源,管理各类捐赠,提供金融、法律和行政支持,并向理事会和公众报告有关全球基金活动的信息。位于瑞士日内瓦的秘书处总部大约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568名员工。尽管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但全球基金至少三分之二的员工精通法语。此外,员工也讲很多其它语言,包括其它四种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以及世界各地的方言。秘书处执行主任:米歇尔•卡察契金理事会(Board):全球基金的国际理事会成员包括来自各捐助和接受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包括企业和基金会)和相关社区的代表。重要的国际发展伙伴也参加理事会,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HIV/AIDS合作计划(UNAIDS)和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同时担任全球基金的托管机构。理事会每年至少召集三次会议,并全权负责管理该机构,包括赠款审批事宜。全球基金章程更详细地说明了理事会的具体职责和运作,包括承诺在达成共识后以合作的精神进行工作。2003年1月,美国健康与人员服务部部长TommyG.Thompson经选举成为全球基金的第二任主席,接替前任主席乌干达的ChrispusKiyonga博士进行工作。同时,泰国公共卫生部的终身副部长DrSuwitWibulpolprasert博士继日本的SeijiMorimoto之后担任副主席。国家协调委员会(CCMs):国家级合作伙伴组织,向全球基金提交项目申请书,监督项目的实施,与其它捐赠方进行合作,协调国内项目。CCM由多方成员组成,包括来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各种组织、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感染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个人以及双边和多边机构的广泛的代表。国家协调委员会是全球基金承诺当地所有权和全球基金将参与决策的中心机构。这些国家级的合作关系机构根据全国重点需求起草并向全球基金提交赠款项目申请书。在赠款项目获得批准后负责在执行过程中监督进展情况。国家协调委员会包括来自公共和私营部门的代表,包括政府、多边或双边机构、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私营企业以及疾病患者。对于每笔赠款,国家协调委员会将提名一个或几个公共或私人组织担任主要接受方(或称中央执行机构)。中央执行机构在法律上须对赠款的当地执行情况负责,包括对赠款基金的次级接受方进行监督以及在赠款项目进展方面与国家协调委员会保持沟通。中央执行机构也要与秘书处协作起草一份为期两年的赠款协议,以明确未来应取得的项目成果。在赠款协议实施过程中,中央执行机构根据这些预期结果已出现的进展申请追加拨款。这一基于绩效的赠拨款体系对于全球基金实现其重视结果的承诺非常关键。中央执行机构(PR):由CCM提名、经全球基金认可的受赠国当地机构,依法负责受赠国所得赠款的使用和项目实施。理事会通过申请书后,秘书处即与PR共同制定两年赠款协议,明确向PR92 拨款是可衡量的成果为依据进行。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公有或私有的PR。中国三个全球基金赠款项目的PR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评审小组(TRP):独立运作的小组,由具体的疾病专家和全面的卫生和发展专家组成,对申请的技术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与评定。TRP可向理事会建议对各申请分别进行无条件或有条件的资助、要求进行再次提交或认定无法通过。最终组成TRP的人员包括艾滋病、结核、疟疾和跨领域问题专家。在对小组成员作最终决定时,考虑的内容还包括性别、宗教、私立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平衡。TRP是由理事会任命的独立专家小组,保证公开透明的审核程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TRP对提交全球基金的项目申请进行评估,并推荐给理事会作最后裁决。如果项目书没有以其本来的形式被批准和/或在连续几轮申请中被全球基金理事会驳回两次,那么该申请人就可以对有关决定提出申诉。只有当TRP对第二次项目申请书所包含的信息资料犯有重大明显错误时才可提出内部申诉。地方基金代理机构(LFA):受聘于秘书处的独立机构,负责评价PR管理资金运行的能力,对有关财务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不断的监督,并核实报告的数据。2003年,全球基金举行了全球性竞争招标,为所有进行全球基金赠款项目的国家选择当前的LFA机构。工作总则全球基金是建立在一整套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原则是一切工作的指南——从机构治理到进行赠款都是如此:以金融组织而不是执行实体的身份进行活动全球基金的目的在于吸引、管理和拨付资源来抗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不直接执行计划,而是依靠地方专家来执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全球基金与其它参与卫生和发展问题的多边和双边组织紧密合作,确保新的资助项目与原有项目协调发展。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合作者参与地方的国家协调委员会,在准备申请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全球基金致力于尽可能地依靠已有的财政管理、监控和汇报系统。筹募和调节增加的财政资源全球基金只资助那些经确认不会代替或缩减其它资金来源的艾滋病、结核和疟疾抗击计划或更广泛地支持公共卫生的计划。全球基金积极寻求补充其它捐赠方的捐赠资金并使用它自己的赠款来促进捐赠方和受赠方自己的进一步投资。在一些国家,政府或其它组织已经增加了它们对抗击这三种疾病的计划的支持,肯定了全球基金全面增加卫生投资的抱负。自2001年以来(截止到2005年11月),全球基金已经吸引了47亿美元,用于资助到2008年的计划。在起初的两轮捐赠中,全球基金已经承诺为全世界93个国家的154个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如此大量资源的注入能使许多国家现有计划的规模扩大到与需求相当的水平。另外,其它资源将有助于因资金严重缺乏而无任何计划的地区启动新的计划。支持反映国家所有权的计划全球基金鼓励在受赠国家内发展合作者之间的新联盟,并寻求当地群众团体和私营部门代表的积极参与。全球基金主要关注申请的技术质量,同时将计划设计和确定优先问题工作留给由国家协调委员会代表的合作伙伴,同时还鼓励地方所有权。这种方法不但能有效促进具体疾病防治策略,而且还支持受赠国家加强基本卫生系统的努力,与国家策略计划达成一致。全球基金批准的计划建立在已有的扶贫计划和已制定的部门公共卫生改善方案之上。92 不同的地区、疾病和干预活动保持平衡运作在分配赠款时,全球基金优先考虑来自抗疫资金最匮乏、疾病负担最严重、最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为避免发生进一步的灾难,全球基金会支持对世界上出现新发流行病的地区进行捐赠。例如,帮助乌克兰建立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系统的捐赠,使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全新的合作关系明显扩大了治疗规模。全球基金为世界所有地区的项目筹集资金。然而,考虑到这些疾病在非洲的严重影响,第1轮和第2轮批准的大部分资金都被用于资助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资助计划了。此两轮批准的将近三分之二的资金都用于抗击艾滋病。寻求综合平衡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全球基金提供抗击艾滋病、结核和疟疾的综合方案,根据地方决定的需求资助预防和治疗计划。四分之三的接受抗艾滋病捐赠的国家都至少将一部分赠款用于提供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所有的抗艾滋病赠款项目都包括预防活动,并且大多集中在占全世界新增感染者40%的青少年患者身上。抗疟疾赠款既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防虫蚊帐,同时也给卫生官员提供工具和识别、诊断及医治病人的培训。至于结核病,提供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尤为重要。相关链接:艾滋病(英文名称: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AIDS可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AIDS至今尚无有效防治手段,几无救治成功的病例,故被称为超级癌症。基本信息中文名:艾滋病英文名: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别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季节分布:四季传染病:是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黏膜组织、血液、等潜伏期: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临床表现:细胞免疫反应迟缓,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及器官,且常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和肿瘤并存并发症:贫血、贫血腹泻、痴呆、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92 1.一般症状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2.呼吸道症状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3.消化道症状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4.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5.皮肤和黏膜损害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6.肿瘤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措施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1.一般治疗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2.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预防艾滋病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相关链接:疟疾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以按蚊为主要媒介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疟疾在我国古代也称为瘴气,国外称malaria,为意大利文mala(不良)与aria(空气)二字合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患者每年在3亿~592 亿之间,因患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在1百万~3百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基本信息中文名:疟疾英文名:Malaria病原学:成团泛菌季节分布:夏季传染病:是传播途径: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潜伏期:3~41天不等临床表现:头痛、发热、出汗、乏力、全身酸痛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疫苗接种,防蚊就诊科室:传染科简介流行分布中国解放前,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病人,病死率约为1%。解放后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发生三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近几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20万-30万例。中国常见的是间日疟,恶性疟主要流行于海南、云南二省,其余各省有少数输入病例,三日疟和卵形疟已罕见。中国的疟区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北纬33度以北地区传播发生在7月至11月间,北纬33度至北纬25度间地区传播发生在5月至12月间,北纬25度以南地区全年均有传播发生。黑龙江、吉林、内蒙、甘肃、北京、宁夏、青海、新疆(除伊犁河谷地带)以及西藏(除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最东南端)目前已不存在疟疾流行的危险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与地区,疟疾流行仍很严重。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中南美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国地区尤甚,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1.5亿-2亿,死亡人数约150万-270万。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特别是亚马逊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抗氯喹间日疟原虫存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部分地区也有报告。病原学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malariabenign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quartanmalariamalariae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mlariamalignant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人体内的无性生殖(裂体增殖)和在蚊体内的有性生殖(孢子增殖)两个阶段。发病机制红内期裂殖子胀破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虫体代谢产物、变性的Hb、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后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内源性热源和虫体代谢产物(外源性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发生紊乱,疟疾发作。致病物质被吞噬降解完后,热源消失,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出汗散热。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血中有配子体的人是疟疾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92 为按蚊(Anopheles)。按蚊共200种左右,但传疟者并不多,只有吸人血、对疟原虫易感、群体的数量大、生活期较长、子孢子可在其体内发育成熟的蚊种才可成为媒介。而且一种按蚊在甲地起传疟作用,而在乙地则不一定。  传播方式:绝大多数为,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后而受染。罕见的情况下经胎盘的先天性感染、输血、麻醉药成瘾的人打麻醉针时针头或注射器消毒不良等均可传染。  易感者:所有人对4种疟原虫均易感。但黑种人对间日疟敏感性差。原因不明。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不被感染者极少。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受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量、海拔等。温度对按蚊的生存和繁殖起重要作用。温带地区夏季按蚊滋生,疟疾盛行。冬季按蚊滞育,传疟中断。热带地区,终年存在疟疾的传播和发病。温度对按蚊的影响,包括:雌按蚊吸血后,血在蚊胃内消化的快慢;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按蚊卵巢成熟的早晚。 海拔超过2770米即无疟,因为按蚊不能孳生,例如青藏高原。  (2)社会因素:除了社会制度根本因素外,大量无免疫力的人员,例如军人工人,进入疟区;水田灌溉,农田水利工程如水库等,扩大了按蚊的孳生面积;环境卫生不良,积水过多;过度垦荒或开发森林,减少了野生动物等,都可使疟疾发病增多。  发病情况:在所有热带病中,以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字为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1978年WHO的报告全球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和地区.轻度威胁者有15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一亿多,中度或高度威胁者计9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十六亿两千万。  潜伏期疟疾的三大基本症状:周期性寒热发作、贫血和脾肿大。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临床症状前驱期: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三期。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92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病理变化疟疾的病理变化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所致。在脾内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含原虫的红细胞、及被原虫破坏的红细胞碎片与疟色素,因而患者脾肿大,肿大的脾脏质硬、包膜厚;切面充血,马氏小体不明显。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含疟原虫的红细胞及疟色素;反复发作者网状组织纤维化,因而病愈后脾肿不能缩小。肝脏轻度肿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小叶中心区尤甚。Kupffer细胞大量增生,内含疟原虫及疟色素。高疟区患者有脾脏巨大,血清IgM及疟疾抗体升高,但其疟原虫数不多,抗疟治疗有效,称此为热带巨脾综合症(Tropicalsplenomegalysyndrome)。可能是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免疫反应。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因虫种差异及疟原虫侵犯红细胞的类型不一而不同。恶性疟原虫繁殖迅速,且侵犯不同年龄的红细胞,所以短期内即有10%的红细胞破坏。因而贫血发生早而显著。间日疟常侵犯网织红细胞,受染红细胞不超过2%,故贫血较轻。三日疟原虫侵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不超过1%,贫血常不显著。事实上红细胞破坏的数量往往几倍于受染红细胞数,这可能是疟原虫的抗原成份沾染了正常红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识别有关。恶性疟疾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发生DIC,可出现溶血性黄疸。凶险发作可致脑组织充血、水肿;大脑白质内散在出血点、充血;软脑膜显著充血水相关链接:青蒿素青蒿素,又名黄花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1969年-1972年间,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基本信息通用名:青蒿素英文名:arteannuin别名:黄花蒿素、黄花素、黄蒿素分子式:C15H22O5分子量:282.33性状:无色针状晶体,味苦药品类别:从中药黄花蒿(Artemisaannua)中提取的一种抗疟有效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适应症:疟疾、红斑狼疮运动员慎用:是是否纳入医保:是92 是否处方药:处方药通用名称:青蒿素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熔点:156-157℃(水煎后分解)MDL号:MFCD00081057药动学青蒿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该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蒿素衍生物青蒿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适应症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理化性质化学结构:青蒿素分子式为CHO,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63.81%,H7.85%,O28.33%。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研究历史中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92 国际地球之友简介:"国际地球之友"(FriendsoftheEarthInternati0naI.F0EInternationa1)成立于1971年,最初是由法国,瑞典,英格兰和美国的4个机构合并组成的.1981年,国际地球之友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国际秘书处.最开始主要由自愿者组成.并在不同的国家轮流"坐东".1983年,国际地球之友发展到25个成员,并选举出一个执行委员会以审查每次年度会议的议题.1986年,国际地球之友年度大会首次由来自地球南半球的马来西亚地球之友举办.截止那时,联盟已由31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员团体组成,这些成员组织大多完全涉及到环境和发展的辩论,并且均认识到北半球人们需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在1985年.国际地球之友欧洲成员还建立了地区性协调机构.即欧洲地球之友(FOEEurope).其办公室设在布鲁塞尔.1994年,国际地球之友的年度大会做出决定.应该通过建立一项能够代表共同观点,在一个具有一致性框架的议程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过去的年份里.92 该议程得到了进一步澄清并在许多的出版物,工程项目宣传活动和国际活动中,以在可持续社会项目的框架里得以实施.2002年.地球之友的支持者和成员一起达到了1O0多万.国际地球之友这把"伞"也联合了5000个当地活动分子小组.今天,地球之友成为了一个共有71个团体组成的联盟.总共雇用了近1200名全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不同国家,自愿结合.并通过年度会议而逐步壮大.目前地球之友的成员组织在全球范围,国内和当地为保护环境和创造一个可持续社会而不懈努力.这些组织都坚信,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草根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同时也需要有效的国家和国际运动.而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团结在了一起.国际地球之友除了在70多个国家有71个团体成员(国家或地区)外.还有15个附属机构,全球所有团体的成员加起来达150万.国际地球之友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团体(MemberGroupS),政府和基金会的捐赠.地球之友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使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球之友期待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能够独立.活得有尊严,具有完整的人格.人们能够享有自己的权利,实现平等.而这样的社会将建立在人们的主权和参与的基础上.它也将基于社会,经济,性别和环境的公平.主要任务:广泛保障环境和社会公正,人类尊严,尊重人类权利和个人权力以保证可持续社会:防治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退化,维护地球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保证可持续的生活品质:确保原住民,当地社区,妇女,机构和个人的权利.保证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利用创新的态度和解决方法.在社会和社会间实现向可持续性和平等的转变;开展积极运动,提高人们意识.发动群众并开展各种运动的联盟.把草根,国家和全球性的努力结合起来:相互鼓励,激发.利用,加强和联合各机构的能力.朝着我们希望的生活目标努力,并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总之,国际地球之友主要在当前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方面开展运动,并挑战当今经济和企业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推动环境可持续,社会公正的解决方式,与社区,有意识的公众,农民运动,工会,人权组织和其他组成联盟.主要涉及的领域:气候变化,企业行为,转基因食品,森林,金融,贸易核心:保护人类和环境的权力,保护地球即将消失的生物多样性,偿还生态负债(针对发达国家的扩张)等.机构特色:92 国际地球之友是一个高度分权的机构。它由一些自治机构组成.这些自治机构甚在加入国际地球之友之前就已存在.大约成员组织中的一半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称他们为某某地球之友;其他的则用不同的名字.国际地球之友是一个民主的机构。每两年举行一次为期一周的大会.会上国际地球之友的政策和活动得以确定,所有成员在会上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大会还选举出一个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碰头4次.该执行委员会由主席(大会直选),一位某组织的代表(主要负责下次大会的筹办)和7个成员组选派的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雇用和审查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型国际秘书处的工作.国际地球之友还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UCN)环境联络中心的一个活跃成员。它参与许多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网络.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C0SOC)和所有联合国有关机构中享有咨询地位.此外,地球之友出版了不计其数的出版物,内容涉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化学品,沙漠化,生态负债,能源,森林,转基因物质,水,贸易等.最新出版物有如《孟山都:谁将从转基因作物获益?》,《西非天然气管道的神话》,《自由贸易的苛政》等.并出版名为"Interlinkages"的电子杂志(月刊)和"Link"的杂志(季刊).一·地球目前的资源环境现状1.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为2100多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2)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3)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2.森林资源(1)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人类面临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环境的挑战。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关注已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2)1997年10月在土耳其召开的第11届世界林业大会把"森林的可持续发展迈向21世纪"作为大会的主题。14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92 多名代表从维护人类生存和地球前途的战略高度以《安塔利亚宣言》向世界呼吁所有国家应以更强的政治责任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注意到全球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许多地区的森林下正在迅速消失和退化。林份质量下降天然林资源迅速破坏,林地逆转现象加剧。(3)联合国粮组织提供的资料在人类初期全球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达成76亿公顷,19世纪中期降到56亿公顷。到期1990年全世界森林面积下降到场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27%。在森林面积减少的同时荒漠化却正在威胁着世界1/3的陆地面积并且仍在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森林资源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对社会的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的报告,全球森林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虽然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万公顷,但热带和非热带天然林却年均减少1250万公顷。南美洲共拥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热带森林。仅巴西一国就占有世界热带森林的30%,该国每年丧失的森林高达230万公顷。(6)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巴西仅2000年就生产了1.03亿立方米的原木。又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俄罗斯2000年时拥有8.5亿公顷森林,占全球总量的22%,占全世界温带林的43%.俄罗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森林面积保持稳定,几乎没有变化,2000年生产工业用原木1.05亿立方米亿公顷,2000年森林总面积3.11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190万公顷。东南亚拥有世界热带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积为2.35亿公顷,2000年森林面积为2.12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面积233万公顷。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森林资源消失速度更快。(7)现在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而且多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原因之一是由于贫困所迫。不得不用宝贵的森林资源换取外汇;原因之二是在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大约有20多亿农村人口是用木材作生活燃料;原因之三是毁林开荒。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非常严重,森林覆盖率只有13%,处于世界第120位3.矿产及能源资源(1)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80%以上工业原料取自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都属于用一点少一点的耗竭性资源,是无法再生的。目前在地球上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仅还可使用45~50年,而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总计还有180亿立方米,估计只能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至于一些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大概还可使用几十年至百余年。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规模而不加以控制的话,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2)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衣食之源。地球上的矿物已知有3300多种,并构成多样的矿产资源。人类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等,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地球资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掘取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必将带来资源的枯竭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3)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矿产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脉。矿产资源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全球经济的产业基础。不仅在经济领域,矿产资源同样在政治领域显示着其重要的价值。纵观上个世纪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抑或是海湾战争,除了对领土的争夺外,各种矿产资源的占有权更是常常成为引发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而为了保证国家在非常时期的安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很早就着手进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4)能源是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92 (5)煤炭:煤是由远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种固态化石燃料。虽然煤炭的燃烧造成环境污染,但在未来的100年里,煤炭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洁净煤燃烧技术成为当前能源领域开发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开发保持空气清洁的煤炭燃烧技术。(6)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种浓稠的黑色液体,由几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较浅的内海中的小动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数的石油储藏在地下砂岩层或石灰岩层的小孔中。石油的形成需要几亿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上讲,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把地下石油开采出来后,通过加热蒸馏,从原油中可以分离出燃料和其他产品。石油占全世界能源消费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数汽车、飞机和轮船的燃料。许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药品和化妆品等都是从原油中提取的。(7)天然气:天然气是储存于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气体,它的成因与石油的成因相似。由于它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上部。我国西部也有单独成矿的天然气矿藏。天然气具有清洁、价格低廉和供应安全等特点,它的缺点是极易燃烧,气体泄露会引起爆炸,并发生火灾。(8)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能、风能、波动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太阳能等等4.土地资源全国现有耕地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0%,其中以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世界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正在逐渐下降,主要表现在:(1)土壤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产量高的耕地面积大大小于产量低的耕地面积,投资也越来越大。(2)土壤退化严重。主要是土壤盐碱化,沙化、沼泽化和受农药化肥去染的情况日益严重。(3)土壤遭受侵蚀。世界因每年森林砍伐引起侵蚀的土地面积达数亿亩。(4)农田被侵占。随着经济发展,每年有数千万亩农田被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侵占。耕地侵占导致可耕种土地减少,全世界有约2亿公顷的肥沃土地变成非农业用地。尚未开垦的土地已无太大的开发潜力,迫使人们向草原、森林要地。世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迅速锐减,土地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二·人类哪些活动极大程度的诱发极端气候问题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和陆地构成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内都存在着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影响气候。(1)首先是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增多,其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会使地球系统的辐射平衡发生变化,使更多的热量困在地表附近,导致平均温度升高。(2)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还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除此之外,地表状况的改变,比如大面积的毁林等,也会影响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所以也会对气候有相应的影响。(3)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比如,毁林垦种使森林变为农田,城市的建造使森林、草地或者农田变为混凝土为主的地面,过度放牧或开垦使草原变为荒漠,水库的建设使旱地变为水面等等.(4)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进程。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环境将按照自身演化的规律进行演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达到可以改变地表环境演化方向的程度。(5)人类改变地表环境的物质分布,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水的控制。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不仅会使长江入海流量减少,而且会增加黄河流域的水量。从而使两个流域的水分循环发生变化。再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m3的含量大幅度增加;人类利用氟里昂(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无害,易挥发,易液化)作为制冷剂,92 泄露到大气中,破坏了臭氧层;化肥的使用改变了地表环境中氮、磷、钾等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导致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灌溉和水库的建设,增加了局部地区地面的水蒸发,从而使降水也增加。(6)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人类改变了地面的结构,从而也就改变了地面的反射率,使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量增加或者减少,也就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沙漠化使地面反射率增加,后果是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面温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中心温度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由于水的热容量比较大,水库对热量的调节比较明显,从而使水库及其周围的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较小。温室效应也是人类改变地表环境能量平衡的绝好的实例:化石燃料燃烧使得大气CO2浓度升高,引起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导致地面温度升高。(7)人类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些资源是可再生的,有些资源则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一些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水资源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也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人类正面临着水危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据估计,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世界石油只能再用100~150年,煤可以再用150~250年,金属矿藏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用完。资源的枯竭与破坏,为今后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今后社会的发展带来困难。三·近一百年极端气候出现的地理位置及原因1.(1) 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强台风(风速58米/秒以上,17级)发生的数量增加,其中在北太平洋、印度洋与西南太平洋的 增加最为显著;强台风出现的频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本世纪初的35%以上。例如:2005年全球洋面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创历史纪录, “卡特里娜”成为美国1928 年以来破坏性最大的一次飓风;10月下旬的“威尔玛”是大西洋历史上最强的一次飓风;10月9日飓风“文斯”第一次登陆欧洲大陆。而根据我国1949年以 来的台风资料分析,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在登陆时的强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登陆台风中强度较强的热带气旋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的趋势;随着热带海表面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未来热带气旋可能会变得更强,风速更大,降水更强。(2)2006年8月10日,超强 台风“桑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为百年一遇,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一个台风。(3)2008中国雪灾(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是指自2008年1月10日起在中国发生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中国的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截至2月24日,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受灾人口已超过1亿。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四川等7个省份受灾最为严重。(4)2012年,欧洲出现极寒现象,持续不断的低温雨雪天气引发了交通瘫痪,电力供应中断、供暖供电供气受影响,百年难遇的极端气温现象袭击了基本上整个欧洲和亚洲的北部部分地区,截止2012年3月份,这股寒流已造成600余人死亡。成因:西伯利亚高气团阻碍了暖气团西进导致欧洲地区气温骤降,这次寒流是来自东欧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欧洲。(5)旱灾横行据伊通社报道,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认为,气候变化让干旱频率增加、程度加强、时间增长。正如他所言,美国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全美近2/3的土地受灾,并且范围不断扩大。高温炙烤下,农作物大幅减产,玉米、大豆等作物减产约13%。俄罗斯作为全球粮食另一主产国,农业部数度下调了今年的粮食产量预期,目前估计约为去年的79.6%92 。而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国家,由于缺乏灌溉系统,绝大部分土地靠天吃饭,干旱带来的损失就更大了。罗马尼亚农业生产者协会表示,严重的旱灾将导致玉米收成约为去年的50%。在塞尔维亚,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亿欧元。而粮食的减产也大大影响了畜牧产业,动物们的饲料几乎减半。很多人因为担心买不起昂贵的饲料,提前把牲口送往屠宰场。不断蔓延的旱灾造成的结果是全球粮价的上扬。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以来,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大豆等价格也上涨约30%。(6)洪水肆虐与美国农业部长每天求雨相反,缅甸却为连日暴雨而发愁。缅甸的暴雨导致缅多地区遭遇洪涝。据缅农业灌溉部统计,目前被淹农田面积达53万英亩,其中近6万英亩农田已经完全损毁,水灾将导致年内大米减产25%。尼日尔自8月下旬多次遭受暴雨袭击,据尼官方不完全数据统,截至8月27日,暴雨引发的洪灾已导致52人死亡,约40万余人受灾。此外,洪水还造成卫生、学校、水利等基础设施大量被毁,灾区正面临霍乱、疟疾等疫病等蔓延的风险。而菲律宾为防止水灾后爆发传染病,造成进一步的人员伤亡,其卫生部门和医疗人员于8月12日进驻水灾重灾区,红十字会也在收容中心和灾区派驻卫生管理员,为灾民提供干净水源和粮食。2.应对措施及结果:(1)“因地制宜”是提升局地尺度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性的关键途径。地方层面的适应政策是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取决于政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结合地方特色,尊重地方文化和经验知识是将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实践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局地层面的重要方法。(2)完善的灾害“预警+应急+恢复”体系是局地尺度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条件。建立完善的防灾、备灾和减灾体系是降低局地脆弱性和暴露度的有效措施,是最迫切最基本的灾害风险的管理方法。在生态系统脆弱,暴露度高,适应能力差的地区和特殊群体中,加快建设当地的防灾减灾体系尤为紧迫。(3)发展社区型灾害风险管理是局地尺度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趋势。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国际上关于局地尺度的灾害风险管理,社区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灾害风险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区型灾害风险管理是“自下而上”的运行模式,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模式互相补充,提高灾害管理效率。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范防灾减灾单元,建立以政府为领导,民间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新型风险管理格局是未来工作重要的着力点。(4)各国应对:美国的农民面对旱灾导致的作物减产并不担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谷物价格上涨和从联邦收成保险项目可获得大笔赔偿,美国农场主今年可能实现历史最高利润。伊利诺伊大学农业经济学家估计,旱灾今年将引发300亿美元的保险赔付,承保损失180亿美元,联邦政府承担其中的140亿美元亏损。而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哈萨克斯坦应大力推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减少部分损失,避免灾难性后果。应对水灾,泰国实施“猴腮”计划和修建水坝。所谓“猴腮”就是湿地,泰国将大面积的低洼地带作为排洪区,“猴腮”上不允许建房、种庄稼,就让它荒着,发水时当作排洪区。在有些国家应对乏力的情况下,国际组织也会伸出援手。据联合国网站报道,降雨给菲律宾造成了人道主义紧急状况,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交付了共计52.5吨高能量饼干,帮助超过26万遭受水灾的人。(5)国际:极端气候发生时的外部援助有国家援助和国际援助,国际援助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对象主要是救援效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人道组织和多边机构发展起来,他们提供包括灾后评估,食品及饮用水,医疗援助和保健服务,生活用品,临时任务,交通,设备,物流,通信和社区服务等救援措施。世界组织1.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源方面)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orWorldWildlifeFund)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92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组织宗旨: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截止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共资助中国开展了100多个重大项目,投入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八十年代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这项由联合国秘书长签署的战略在世界34个国家的首都同时展开。它意味着人类走向自然保护的新步骤,并显示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从这一战略的开始,5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出各自的国家战略。从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自然基金会重新制定了其战略计划。扩大之后的战略重申了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保护的主题,并将组织的工作归划为三个独立的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对自然资源和持续发展利用的观念、以及减少浪费性消费和污染。九十年代的战略还减少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主导化,以增加与当地居民的合作。2.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气候资源方面)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发起,并由成员国政党组织、国家议会、政府机构依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消除贫困)、2(保护环境)、3(全球合作),於2006年6月在中国创建的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组织现有103个国家成员(其中有17个常务理事成员),本届轮值主席国为柬埔寨王国政府。世界生态安全大会(主席团)为组织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组织的重大事务;执行委员会为大会执行机构,主办:两年一届的“世界生态安全大会”和“世界生态安全博览会”以及“欧亚生态安全会议”。宗旨:通过与各国政党组织、国家议会、政府机构、科研部门、国家智库间的合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保护自然环境,倡导和平和解与绿色执政,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务: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扶贫计划;负责全球生态安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促进生态安全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发展;参与在国民经济中推广和有效利用生态科技成果,出版生态安全书刊;确定生态、人口和经济优先发展方向;对涉及生态安全计划纲要和重大项目进行评估;依据国际生态安全管理体系对生态项目实施生态鉴定、生态修复与生态管理;对从事生态安全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举办生态安全领域的国际会议和国际博览会;保障组织成员法律地位以及知识产权;开展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生产运输、生态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实施生态技能和青年技术(就业)培训;发布年度城市青年调查报告;在联合国人居署框架内开展城市生态安全指数排行;设立“世界生态安全奖”和“联合国青年创新奖”(青年领导力创新奖、青年文化创新奖、青年教育创新奖、青年科技创新奖、青年企业家奖);在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阳光助学计划”(每年拟选择八个国家,为其援助或援建一所“阳光学校”)。3.联合国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承担着自然灾害国际危机管理的责任,由它领导并协调国际社会支援受灾国家。联合国在自然灾害国际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在于能为受灾国家提供技术、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充当组织、协调的枢纽;提供全球自然灾害状况信息和技术支持,传播普及防灾减灾的知识;组织各种活动、会议,制定各种政策、计划,推动全球防灾减灾的合作机制建设;在财力、政策和技术上向弱势国家倾斜;监视各国政府的防灾减灾行动,督促其更有力有效的作为。而联合国进行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劣势在于其自身存在低水平化、不确定性、财政不足等缺陷,影响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同时,联合国面临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天然冲突,缺乏必要的强制机制,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霸权主义国家的影响,使其发挥的作用有限。4.气候组织气候组织成立于2004年4月,当时即获得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来自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20位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的支持,他们共同成立了气候组织,为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事业带来新的推动因素。通过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对世界经济碳强度最有影响的1000人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气候组织的最终使命是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92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简介国际行动援助是一个以消除全球贫困为宗旨的公益性国际联盟组织。1972年成立于英国,2004年总部迁到了南非。30多年来,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通过与2,000多家当地扶贫和民间组织密切合作,帮助了上千万最贫穷的人口和弱势群体,改善了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在未来五年的战略规划中,国际行动援助主要从事与反贫困相关的社区综合发展和政策研究和倡导工作,以妇女权益保护、教育、公共卫生和艾滋病、粮食权、人类安全和治理等主题领域。国际行动援助在1999年与科技部建立了十年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在中国工作的加强,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于2001年成立,成为全球国际行动援助联盟中的一员。目前,我们关注的工作领域有善治、粮食安全、社会性别平等、基础教育、信息权及基层健康服务,我们开展工作的区域有河北省、西北的甘肃省和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92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发展1972年,行动援助成立于英国,以赞助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方式筹款。它的儿童项目迅速扩展到扶贫和社区发展的其他许多方面,该机构也成长为英国最大的在海外工作的非政府组织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在欧洲及行动援助开展项目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开展项目的方式逐渐将重点从“社区发展”转变为“社区赋权”,行动援助的国际网络也日益多地就当地和全球平等的问题进行宣传和倡导。2004年,一个新的联合机构国际行动援助宣告成立,总部设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主要是协调和提升行动援助各分支机构在全球的倡导活动。行动援助在中国的工作开始于1998年,它与科技部合作在河北省怀安县开展了一个参与式的扶贫项目,包括食品安全、饮用水、牲畜饲养和妇女健康等内容,还与当地干部和社区一起鼓励社区管理各种发展计划。在河北定县,行动援助支持创办了乡村建设学院,为农民提供社区组织和谋生技能的培训,正在尝试合作社和示范田。2003年,行动援助在贵州雷山县和当地政府及妇联合作开始了一个新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2004年,在甘肃和广西的两个点也开始了农村发展项目。在北京,在行动援助的支持下,一家外来工教育和培训中心成立,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执行对社会排斥等问题的行动研究,还为外来工子女建了两个活动中心。行动援助积极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它支持了多家公民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别培训和能力建设,让研究者和政府的制定政策者汇聚在各种政策研讨会上,就农业和贸易、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的保护、生殖健康和乡村治理等话题进行讨论。行动援助在中国的工作的资金主要来自英国行动援助,英国行动援助是行动援助国际网络最大的支持者。2002年,英国行动援助的收入为1.04亿欧元。其中,6千2百万欧元来自私人支持者的捐款,1千8百万欧元来自政府援助机构的赠款。国际行动援助组织三大挑战国际行动援助教育主管大卫·阿其30日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告诉记者,中国把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政府对扫盲工作的承诺和投入远远大于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统计显示:到2004年底,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4%,青壮年文盲下降到4%,女童入学率达到98.9%。然而,虽然中国现有的资源足以确保992 年义务教育的实现,政府仍应采取更为切实的措施,确保义务教育实现全部免费。低成本的代课教师在很多国家存在,但这对国家教育体系的长远发展是潜在的破坏。虽然中国的扫盲统计数字令人乐观,但仍需在三类特殊人群中重点开展扫盲工作,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民,少数民族和妇女。目前全球几乎很少有政府或援助组织在此方面进行投入,大多数国家往往只关注义务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球有近10亿人不会读写,而真实的数字可能接近20亿人,其中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妇女,近五分之一是15岁到24岁的青年人。国际行动援助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壮年扫盲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与儿童义务教育有紧密联系。“如果一个孩子的家长是文盲,这个孩子即使享受了9年义务教育,也仍然有可能因为父母受教育意识的淡薄而辍学。”阿其说。国际行动援助亚洲区域救灾专家到灌阳县考察灾情国际行动援助辅助农村青壮年文盲,以图表方式编写自己的教材,内容涉及农历、村庄地图,以及农业生产等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材不仅易于农民掌握和记诵,更成为由政府采纳并广泛传播的扫盲材料。阿其据此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成人扫盲工作指导纲领,获得“联合国国际扫盲奖”。国际行动援助希望与中国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在中国推广指导纲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为青壮年扫盲编纂教材。目前全球普遍存在强调记忆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而未来的经济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具备学习、创新、灵活应对变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专业化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中国在大力普及教育的同时也要着手提高教育质量。尽管世界180个国家都在联合国决议中签字,保证在2015年将文盲人数减少50%,但如果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采取切实行动,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国际行动援助于1972年成立于英国,是一个非政府发展组织,目前已成为国际联盟组织,在40多个国家与2000多个民间组织开展合作。自1998年在中国开展工作以来,国际行动援助已在甘肃、河北、贵州、广西等地开展农村教育、艾滋病防治等多个项目。92 国际救援组织联盟国际救援组织联盟是一个专门为商务休闲游客、涉外工人和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的医疗、旅行援助的单个救援公司的全球性联盟。目前,国际救援组织联盟的25个成员公司已经在46个国家设立了警报中心,拥有多语种操作人员和专业医疗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支持超过8700万人。国际救援组织联盟拥有专业的技术和资源,服务范围超过200个国家,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救援服务提供者,每个成员公司带来地方特色的知识和资源,使国际救援组织联盟真正具备全球化特征,确保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和经济的服务国际SOS国际SOS是世界领先的提供医疗救援、国际医疗保健服务,安全服务,和外包服务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6个报警中心,28家国际诊所和170多个边远地区安全和医疗设施,为不同行业的客户和会员提供服务。我们的集团客户已达7700余家,包括了财富100强的82%和财富500强的63%。5000多名员工分布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其中有35%是医疗专业人员IAG和SOS的区别IAG是国际救援组织联盟,sos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救援组织中国相似的应急救援组织国内类似的救援组织,从规模上讲,国内的救援组织分为大小两类,一类是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公司,如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卫生部背景)、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下属的国宁公司等,小的救援公司就很多了,一般情况下这些小的救援公司只是与国外大型救援公司合作,作为国外大型救援公司在国内落地接洽的联络人,一般情况下仅服务于来华旅游的外国人。中国相似的应急救援组织是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挂靠民政部,为自收自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92 国际人道救援组织简介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为利所谋却为情所动、大多不是穆斯林却有“国际伊斯兰战士”那样的宗教式虔诚、不是政府间组织却担当着政府间组织也很难办到的事情。人们通常总会往安全的地方去,这是人们“趋利避害”的一个特点,也是人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正常反应。伊拉克硝烟弥漫,绑架暗杀接二连三,通常这样的地方是没人愿意去的,谁都不想去送死。但在伊拉克,除了饱受战火煎熬的伊拉克人民以外,还有许多外国人和国际组织在这里活动。他们来到这个随时随地可能丢掉性命的国度,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秘密的;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有的是趋利的,有的是奉献的。组织成员这些人大致分为如下几类:1.外国军队,2.联合国工作人员,3.非政府组织,4.商人,5.“国际伊斯兰战士”。其中,外国军队是伊拉克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特殊群体,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直在伊拉克战场上唱主角。组织评价联合国作为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组织伊拉克人道主义救援和战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人所共知,没有任何国家———包括美国———和国际组织能够取代联合国的独特功能。商人是“趋利的群体”,一些国外公司和个体商人看准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巨大商机,都想在这里掘一桶金。9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世界上最大的负责进行技术援助的多边机构。它是联合国的一个下属机构,总部位于纽约。任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工作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上的建议、培训人才并提供设备,特别是为最不发达国家进行帮助。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协助各国提高适应能力,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对中国:三十多年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充分利用其全球网络和发展经验,支持中国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解决之道,并为中国开展南南合作和参与全球发展提供协助。目前在中国的重点工作领域为:减少贫困、善治、能源与环境以及危机预防与恢复。UNDP·全球UNDP是联合国从事全球计划发展的全球化网络,倡导变革并为各国提供知识、经验和资源,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超过170个国家开展发展援助,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帮助各国应对全球和各国国内面临的发展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其广泛的合作伙伴一起帮助各国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其领导机构是管理委员会,由经社理事会选举48人组成,席位按地区分配,任期3年;机构间咨询局,由联合国秘书长和有关参加机构的行政负责人组成;秘书长以及4个地区局。开发署还在13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代表处。署长由联合国秘书长任命,联大认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技术援助扩大方案和1958年设立的旨在向较大规模发展项目提供投资前援助的特别基金。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这两个组织于1965合并成立了今天的开发署。开发署的总部设在纽约,其组织机构包括:(1)执行局,政策决策机构,由36个成员国组成。亚洲7个、非洲8个、东欧亚4个、拉美5个、西欧和其他国家12个。执行局成员由经社理事会按地区分配原则和主要捐助国和受援国的代表性原则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执行局每年举行三次常会,一次年会。(2)秘书处,按照执行局制定的政策在署长领导下处理具体事务。在134个国家设有驻地代表处。署长任期四年。现任署长海伦·克拉克于2009年4月17日正式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她是该机构的首位女署长。海伦·克拉克1950年2月26日出生于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奥克兰大学毕92 业,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奥克兰大学政治系执教8年,历任新西兰总理、政府住房部长、资源保护部长、卫生部长、劳工部长。海伦·克拉克同时是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女总理。2013年8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宣布任命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开发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从2010年开始一直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洲和独联体局副局长。他还曾担任联合国哈萨克斯坦驻地协调员兼开发计划署驻地代表。在那里,他领导开发了2010至2015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大力提倡千年发展目标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框架,并与这个迅速发展的经济体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徐浩良曾担任过开发计划署驻巴基斯坦国家主任、驻东帝汶高级副代表以及驻伊朗副代表等重要职务,并在开发署亚太地区局、欧洲地区局等部门从事各种工作多年。运营方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旨在借鉴全球经验,因地制宜,为人民赋权,助各国昌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全部资金由联合国成员国自愿提供。开发计划署在177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与当地政府合作,应对发展挑战,开展能力建设。此外,开发计划署在全球范围内帮助各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职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业建议、培训及其他支持措施,并日益关注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促进全球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关注减贫、对抗艾滋、善治、能源与环境、社会发展和危机预防与恢复等工作,并将保护人权、能力建设和女性赋权融入所有项目之中。就全球议题与南南合作而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点工作领域是:加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与第三方国家的三边合作;外国援助体系经验分享;应对全球与地区问题;提高私营部门参与程度;通过南南对话分享发展经验与成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UNDP在华使命始于1979年9月。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标准基本援助协议》。自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调动了超过10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国发展。迄今为止,共完成了900多个项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农业、工业、能源、公共卫生、减贫和经济重建。1982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密切合作,成功实施了五期“国别方案”及“92 合作框架”。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许多其它项目的成功实施,数千人接受了培训,重点部委和科研机构的能力得到了强化。UNDP驻华代表处跟随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成长、发展,主要专注于四个领域:减贫、平等和良治,能源与环境,灾害管理与南南合作——作为促进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发展伙伴关系的国际平台。驻华代表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在华执行代表,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是联合国驻华机构总协调人,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驻华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机构由一位国别主任负责日常运营与项目管理。他/她的主要职责是保证驻华办事处的高效运转,并通过总负责在华的所有项目,明确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的战略方向。两位副国别主任负责支持国别主任的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十几个中央部委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来保证其工作与中国的发展计划的一致性。发展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目标与中国政府的发展计划息息相关。除了帮助中国如期达成千年发展目标,我们也向中国政府提供支持,促进国内发展。作为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重心在于帮助中国政府消除不平等,重构国内经济以实现包容、稳定的发展,减少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帮助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取得成果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自1981年以来,有超过5亿人脱离了极端贫困。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超额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即在2015年前,将生活在每天1美元贫困线下的人数减少一半。此外,在普及基础教育以及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中国也已达成目标。在其它领域,中国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男女平等已基本实现,例如,中国已经基本消除了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在法律层面上,日前还通过了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然而,在使更多女性获得高级管理性职位方面,中国还留有很多进步空间。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国同样硕果丰厚,这包括防止艾滋病扩散、艾滋病去污名化以及为病毒携带者提供必要的援助。9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在中国开创了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南南合作。驻华代表处正帮助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知识与经验。这种形式受到了各方的欢迎,并将成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其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工作的目标,是为中国政府提供连贯、有效、高效的支持,从而帮助其达成国际社会一致同意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政府、其它联合国机构、公民社会和其它发展组织就四个领域的工作进行合作:民主治理,减贫与平等,能源与环境以及灾害管理。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还专门就南南合作展开工作,帮助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授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是联合国驻地协调员系统的托管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同时兼任联合国系统的驻华协调员,他/她是级别最高的联合国驻华官员,也是联合国驻华使团的最高领导人。驻华协调员的职责包括在驻地代表联合国,协调运作、管理,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及紧急援助,向总部进行年度汇报,工作评估,协议签署等。驻地协调员作为联合国国别小组的领导人,为其战略倡议及发展援助框架提供总体领导。国别小组由联合国各驻地机构领导人组成,协助驻地协调员工作,从而更好的进行机构间协调及国家层面上的决策。作为驻地协调员系统的一部分,国别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让各机构间更好的协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说:“通过赋予驻地协调员和国别小组进行合理化决策,并明确责任界限的权力,我们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联合国工作在国别层面上的一致性、有效性及高效性。”由此可见,在为各国达到千年发展目标、维护和平稳定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方面,联合国驻地协调员系统扮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2011-2015》(UNDAF)为联合国—中国合作提供了基础,并于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保持一致。《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是联合国系统支持中国政府应对发展挑战的一切行动共享的战略框架。现行《框架》基于《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2006—2011》制定,是联合国与中国政府及非政府合作伙伴进行广泛讨论所取得的成果92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基本简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CommitteeoftheRedCross,ICRC)是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的人道主义机构。根据《日内瓦公约》以及习惯国际法的规定,国际社会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独一无二的地位,保护国内和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受难者。这些受难者包括战伤者、战俘、难民、平民和其他非战斗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下文简称“联合会”)以及186个国家红十字会共同组成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运动中历史最为悠久且最负盛誉的组织,它也是世界上获得最广泛认可的组织之一,并在1917年、1944年和1963年三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红十字会的创办人亨利·杜南则于1901年荣获首届诺贝尔和平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初的箴言是“战时行善”(InterArmaCaritas)。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沿用这一箴言而其他红十字组织则采用了其他箴言。由于日内瓦位于瑞士的法语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名称是用法语写出的:ComitéinternationaldelaCroix-Rouge(CICR)。尽管如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6种官方语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标志中间是白底红十字(与瑞士国旗色彩相反),周围圆圈中用法语写着该组织的全称。二.职责与使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展的工作是基于1949年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以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决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独立且中立的组织,致力于为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受害者提供保护和援助。在采取行动应对紧急情况的同时,该组织努力促进人们遵守国际人道法及该法在国内法中的贯彻和实施。三.工作内容:(一)帮助残障人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为残障人士提供支持。我们不但提供假肢康复服务,还帮助他们在社会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开展的活动包括支持他们经营小本生意、提供职业培训以及推广残疾人体育运动。(二)保护平民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禁止一切针对平民及其他未参战人员的攻击,并要求这些人员必须受到保护。尽管存在这些规则,但在武装冲突爆发时,平民遭受的苦难仍是最大的(三)促进遵守法律保护并援助战争和其他暴力局势受难者是我们的使命之一,为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努力确保受影响之人的权利得到尊重。我们提醒当局和其他参与方牢记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规定的法律义务。92 (四)法医学与人道行动在战争、灾害或迁移过程中遇难的人,他们的遗体应当得到有尊严的妥善处理。必须找到、发掘个人遗体并确认其身份。这些任务逐渐被纳入人道工作的范畴,并且法医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专业技能。(五)反地雷行动即使冲突已经结束,地雷以及未爆炸的炸弹、炮弹和集束弹药子弹药等“战争遗留爆炸物”仍会持续造成人员伤亡。这一致命问题被称为武器污染。它使人们无法获得水、木柴、耕地、医疗服务和教育,妨碍救援工作的开展。(六)供水与住所即使冲突已经结束,地雷以及未爆炸的炸弹、炮弹和集束弹药子弹药等“战争遗留爆炸物”仍会持续造成人员伤亡。这一致命问题被称为武器污染。它使人们无法获得水、木柴、耕地、医疗服务和教育,妨碍救援工作的开展。(七)经济安全即使冲突已经结束,地雷以及未爆炸的炸弹、炮弹和集束弹药子弹药等“战争遗留爆炸物”仍会持续造成人员伤亡。这一致命问题被称为武器污染。它使人们无法获得水、木柴、耕地、医疗服务和教育,妨碍救援工作的开展。(八)人道外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各方保持联系来推广国际人道法,阐明其在人道事务上的立场,促成人道行动并提高各方对冲突和暴力受害者需求的认识。我们努力捍卫和促进公正、中立和独立的人道行动,并力求确保人道活动不被滥用。(九)性暴力性暴力普遍存在于许多现代冲突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致力于加大工作力度,预防这一罪行并援助受害者。(十)医疗卫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确保受冲突影响的人能够获得符合普遍认可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这包括援助现有医疗机构,或暂时代替其行使职能。(十一)移民92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国家红会一道努力解决最弱势移民及其家庭的人道需求。因着我们在原籍国、中转国和目的国的全球性行动,我们能够帮助弥合在整个周转过程中存在于保护行动和援助行动间的缺口。(五)与各国红会合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以及国际联合会紧密合作,确保协调、高效且迅速地应对冲突或暴力局势。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工作网络。(六)与商业社会合作私营企业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私营企业的合作,使我们能够在经营战区业务的企业中推广人道原则,并通过符合道德标准的互惠合作来援助战争受害者。(七)援助被拘留者《日内瓦公约》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冲突期间探视战俘和被拘禁平民的职责。我们也探视其他暴力局势中被拘留的人。我们的探视活动旨在确保被拘留者得到人道待遇,而且我们与有关当局合作,防止虐待并改善拘留条件。(八)战地救护面临危险针对医务人员、医院和救护车的袭击扰乱了医疗服务,常常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致使人们无法获得救命的服务。针对战地救护的暴力行为必须终止。(九)重建家庭联系冲突和灾害使家人离散,导致亲人多年生死未卜。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各国红会寻找失踪人员下落、交换家信、帮助家人团聚并设法澄清失踪者命运。四.基本原则:(一)人道  定义:“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不管是国际冲突还是国内冲突。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疾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人道原则是红十字所有工作的基础。本运动没有自己的“教义”,没有特殊的“哲学”,它只是关心人类的苦难。无数的人陷身于战争之中或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为了活命在苦苦挣扎,他们遭受的痛苦大多是来自“人对人的不人道”。本运动的宗旨在于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人类的疾苦不会受到漠视。从这个方面而言,“人道”原则并不代表一种“教义”或“哲学”92 ,它代表的是一种休戚与共的道德精神及救助人间苦难的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同时,它还认同人类一项共同关注的、跨越了所有界限的大事:人类的将来。  人道原则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太模糊,太笼统。条文中使用的词--防止、减轻、保护、保障--都要采取非常具体的行动。特别是保护,是人道原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保护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1、帮助人们避开攻击和虐待;2、阻止毁灭人或使其失踪的做法;3、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帮助人们生存和进行自我防护。  保护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取决于受害者所处的不同情况。  在和平时期,对生命和健康的保护主要包括预防疾病、灾害和事故,以及通过拯救生命来减轻人们的疾苦和负担。保护也意味着对一个有益于健康的安全的环境的维护。  国际人道法的作用就是保护武装冲突的受害者以及保证他们在那种局势中的生活能够尽可能正常。然而,法律条文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得到了遵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就挺身而出,敦促有关当局履行规则,援助那些受到国际人道法保护的人员,确保他们不会死于饥饿,不会受到虐待,不会失踪以及不会受到攻击,更具体点说,对俘虏给予人道待遇,对伤员给予救治,对平民给予保护。  定义中说“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这些疾苦指的是什么呢?原则中没有特别的界定。实际上,从红十字运动诞生之初,本运动就逐步扩展其活动范围,以便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救助受害者。这里要注意的是,本运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不追求在工作上囊括一切,它们把重点放在其他组织所不能或不愿采取行动的那些情况上,如近年来国际委员会和国际联合会在阿富汗、卢旺达等战乱地区所做的那样。各国红会是本国政府开展人道工作的助手,但它们决不取代国家当局,而是根据需要做出自己独特的和不带偏向的贡献。  至于红十字运动怎样为和平做出贡献问题,主要体现于下列三点:一是通过在战时遵守人道规则并对受害者给予保护,从而能够在中远期起到促动敌对各方恢复对话、进而和解并最终恢复和平的作用;二是发展和扩大国际人道法,确保此法的保护性规则得到遵守并扩大这些规则的范围,促进人们对生命和人身尊严的尊重;三是传播国际人道法,宣传有关保护受害者和非战斗员的基本观念和知识,推动和维护世界和平。  人道工作是困难的,最大的障碍不是武器,也不是灾害,而是自私、冷漠和灰心。但人类良知总是会朝着保护生命的方向发展,支持人道的基本观念。  (二)公正  定义:“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公正原则的第一内涵:不歧视。不歧视,对受害者采取公平的行动,是红十字的精髓,从一开始就在日内瓦公约中得到体现。1864年的第一部日内瓦公约就规定,任何士兵因伤情或病情而不能继续战斗,无论他属于1949年的日内瓦四公约进一步规定“不得基于性别、种族、国籍、宗教、政治见解或其他类似标准而有所歧视”。公约中使用“其他类似标准”这一措词表明,所有类型的歧视都是受到禁止的,文中列举的具体类型仅仅是其中几个例子而已。从理论上讲,不歧视就是拒绝对属于某种具体类别的人做出有害性质的区分。从人道准则的角度讲,不歧视则要求放弃对人的所有客观区分,以便提供的救助能够超越最剧烈的敌性对抗;在武装冲突和内部动乱中,对朋友和敌人都给予同样方式的救助,对一切处于危难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给予帮助,不论他们是谁和属于谁。92   在实际工作中,本运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提供物资援助时或在进行医疗救助时都必须严格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  例如:1、国家红会的医院在收治伤员时拒绝敌方伤员入院,以便收容更多的本国同胞,这就违背了公正的原则。2、在国家内部动乱中,国家红会只向冲突一方的受害者提供食品援助,而对思想见解同国家红会不相一致的另一方受害者则熟视无睹,这也是违反了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的第二个内涵:给予苦难者与其痛苦程度相称的帮助。  不歧视,意味着对所有处于困难之中的人都应给予帮助。但是,如果不考虑他们不同的痛苦程度,不考虑他们需求的不同紧迫程度而平均给予他们帮助,这就成为不公正了。国际人道法规定,对某些特别易受损害类型的受保护者,如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必须给予优先待遇;对伤者和病者给予完全平等的照顾和保护;出于紧急的治疗原因应在救治工作中做出优先安排。  总之,当痛苦程度相同时,救助应是相等的;当痛苦程度不相同时,救助就应相称于各种不同的痛苦程度。否则,看似公正实际并不公正。  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守相称的规则并不容易。例如,国家红会为外国受害者募捐就比为本国受害者募捐困难。因为人们一般都习惯按照人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决定是否捐献以及捐献数额,本国的自利意识也希望本国人民先于外国人民得到援助来改善福利。但是,本运动通过把最紧迫的痛苦作为优先工作的惟一依据,力图尽可能严格地遵守这一原则。  公正原则的第三个内涵:排除个人偏见。  我们已知道,不歧视意味着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别。而公正,从本质上讲,则要求摒弃主观区分,排除个人偏见,一视同仁。  例如:1、国家红会拒绝向某个群体提供服务,因为该群体来自少数民族,这就是未能遵守公正原则。2、国家红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行使职责时偏向自己的朋友,给他的服务要比给其他人的优越,这就是违反了公正的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偏见,排除一切个人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公正是指对问题的客观审视和人道工作的“非个人化”。国家红会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在感情上偏向冲突的某一方是很自然的人性,但是,他们在开展救助工作时,在减轻所有受害者的痛苦时,在分配救济品时,他们都应将个人的感情束之高阁,不对冲突各方做出任何有害的区分。  公正,是一种非天生的、要不断克服自身本性弱点的内在品质,是一种需要通过奋斗去达到的理想。公正原则敦促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成员做出艰苦和长期的努力,在工作中抛开自己的好恶,去实施纯正的公正行动。例如:如果敌方受害者的痛苦比己方受害者要剧烈,那你就应该向敌方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救助;如果犯罪者的伤情比无辜者的要严重,那你就应该首先救治犯罪者。  (三)中立  定义:“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涉及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92   中立原则是一种态度,本运动各成员的每一步行动都要采取这个态度,其目的是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本原则规定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除非涉及人道职责。  中立可分为军事中立、意识形态中立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特殊中立三个方面:  军事中立--是指在武装冲突或动乱局势中不采取任何有可能促使有关各方加剧敌对行为的行动。在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国家红会的医疗队同正规军事医务部门或民事医务部门一起工作,决不能以任何方式支持或阻碍任何军事行动。这种中立是敌我双方相互尊重对方的医务人员和医务单位的必要前提。  再者,也不得在挂有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的医院隐藏武器,使用救护车运送战斗员,不得使用绘有红十字或红新月标志的飞机执行侦察任务……凡有上述等等行为都违反了中立原则,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国际人道法包含的保护体系,改变了人员和物体使用标志的人道目的,从而使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意识形态的中立--是指在任何时候都避开政治争论、宗教争论或其他意识形态争论。因为,如果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工作者在这些争论中采取立场,那就会失去一部分群众的信任,就无法使它的工作遍及所有地方。如在因政治争论或宗教分歧导致的武装冲突中,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工作者有偏向一方的言论和行动,那么就会失去另一方的信任,这样也就失去了在该地开展人道工作的权利,同时也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国际委员会的特殊中立--为履行日内瓦公约各缔约国赋予它的职责以及在作为中立者发挥作用时行使人道首创权,国际委员会必须具有自己特殊的中立。为此,它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组织运作形式,具体表现在:1、它的委员全都是瑞士籍,总部设在瑞士,瑞士的永久中立性业已得到国际承认;2、它的各项工作得到的援助是来自各国政府和公众。这样,就可使其不为政治压力、经济压力和其他任何压力所左右,并维护其在各国政府和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  中立原则同其他基本原则有密切联系--例如:1、如果某个国家红会只向某个少数民族群体或其他性质的群体提供服务,那它就违反了公正原则,并被立即视为缺乏中立性。2、如果某个国家红会不按社团机制运作,那它就失去了独立性,就很难遵守中立原则。  运用中立原则的几个困难--例如: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信仰,而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被要求努力自我克制,控制自己不在行使职责时发表看法。2、冲突各方往往对中立行为持模糊看法,在发生内战的国家,政府军不赞成国家红会对他们视为“匪徒”的那些丧失战斗力的人的救助;而所谓“匪徒”的一方却指责国家红会同当局的联系。3、确定哪些争论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必须避免参与的。如:当死刑问题成为全国性激烈辩论的主题时,国家红会是否可以表示赞成死刑或反对的立场?国家红会的急救工作者们对正在进行绝食抗议以迫使当局让步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等等问题,都是中立原则的运用可能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明证。对这些困难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是广泛宣传解释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立与公正原则的精神;二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良知来寻找运用这一原则的途径。  (四)独立  定义:“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会是本国政府人道工作的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始终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92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独立原则指的是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必须抵御干扰,无论这些干扰是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还是经济性的,特别是要避免和排除对实行人道、公正、中立原则的干扰,无论这些干扰属于什么性质。  例如:对于有附带条件而违反基本原则的捐款,任何国家红会都不得接受;对公众传媒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独立原则要求对国家红会的特殊性质给予确认,国家红会不同于国内其他慈善机构,它的正式身份是本国政府在人道工作方面的助手(1949年第一日内瓦公约第26条);但与此同时,国家红会在国内必须享有真正的自主权,保证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按照基本原则行事。换句话说,无论在战时或平时,国家红会都应作为本国政府的助手发挥作用,但决不能以任何方式放弃自身的决策自由,只有这样,国家红会才能保持对人道、公正和中立理念的忠诚。国家红会必须获得本国政府的承认。从国际关系说,获得政府的承认是每个国家红会都必须具备的十项条件之一,非此则不能加入红十字运动并成为其合法的一员。从国内关系说,国家红会得到国家法令的承认,是使国家红会不同于其他慈善组织并允许其在武装冲突期间享有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保护和使用红十字标志或红新月标志的权利。尽管国家红会最基本的职责是在战时辅助武装部队医务部门抢救伤病员,但它们都逐步开拓了和平时期的工作。今天,国家红会在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社区服务和传播国际人道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行使这些职责时,国家红会仍然作为本国政府的助手开展工作。这种辅助工作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政府的明确委托,部分负责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负责某些工作;二是自发地承担某些工作,从而减轻政府的某些负担。国家红会自主的程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和绝对的,因为自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制约。例如,在发生内战时,国家红会决不能以政府的工具的面貌出现,因为它得不到冲突各方的信任就无法履行其所有职责。而在和平时期,这一要求就有所不同。对国家红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主决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方式。作为本国政府的助手的这一性质决不妨碍国家红会自主地选择它完全独立于政府开展的一些活动。国家红会必须制订自己的具体组织规则与行动规则,并要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干扰而保持独立自主。  独立原则的具体实施,从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两个国际机构来说,主要是正确处理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关系。目前的做法是:在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时,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可以与有关机构合作和协调办理,但不建立固定的合作模式,避免使红十字运动成为联合国工作的一部分而受其影响。联合国是政府间的组织,有时会与某些国家处于对抗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人员不能去的地方,红十字会人员能去而且应该去。  对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来说,坚持独立原则主要是正确处理与本国政府的关系。从法律上讲,红十字会是政府助手,协助政府进行人道领域里的工作,但红十字会作为红十字运动的组织机构中的成员,必须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实际工作来讲,红十字会领导机构有政府官员参加,便于协调工作,但在对红十字会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时必须按照红十字会章程行事。  (五)志愿服务  定义:“本运动是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形式得到好处。”  志愿服务最早是亨利·92 杜南先生目睹索尔弗利诺战场缺乏医疗服务时产生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建立救济团体,以便由热心忠诚的和完全胜任的志愿者们来照料战争中的伤兵。”1863年日内瓦国际会议第6号决议实现了杜南的想法,决定将志愿医务人员“置于军队指挥部管辖之下”,并享有同军队医务人员一样的待遇。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服务也在发展,如今不仅在战场上,而且在自然灾害现场和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志愿工作者的身影。这是由于本运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道领域工作的不断开拓创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人道的行为和象征。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的表现,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出于自愿的休戚与共精神。志愿服务是红十字运动的无私天赋,在许多情况中,它的成员们都隐姓埋名,以人道博爱的精神为他人服务。志愿服务的精髓是对他人服务而不索取报酬,这就是对人道原则的直接表达。虽然红十字工作人员都有报酬,然而红十字工作人员的动机决非金钱,而是个人对人道观念的信仰和奉献。  二是国家红会独立性的体现。国家红会为了抵御来自外界的众多压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按照基本原则办事,必须有众多的志愿工作者,特别是在国家内战中以及内部动乱中,当国家分裂成敌对各方时,如果国家红会得不到来自各个不同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群体的志愿工作者的支持,它就不能获取冲突各方的信任,就无法接近所有的受害者。  三是对本运动的一种经济支撑。这是由于众多的志愿工作者都不索取报酬,国家红会可以用更多的资金为社会提供服务。  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是在一些饱受战乱灾害的国家,政权和法制均遭严重破坏,红十字志愿工作者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是在若干国家,人道的、体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组织为吸收志愿工作者而相互竞争,并且程度越来越剧烈。  三是在一些国家,志愿工作者的动机在发生变化,国家红会必须向他们提供满意的工作条件,甚至包括人身保险。  (六)统一  定义:“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工作。”  这个原则是七项基本原则中历史最悠久的原则之一。早在1875年,莫瓦尼埃提出的四项原则就有一条是“集中统一”。这一原则同国家红会的结构及制度特别有关。  “统一”包含三个要素,也是国家红会获得本运动承认必须达到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国家红会必须是这个国家独一无二的红十字组织。  这意味着行政的统一,从内部事务的角度看,只能有一个中央机构(即总会或总部),从事全面筹划,负责分配所获得的各种资源,确定各种行动;从对外关系说,国家红会要参加国际会议,也只能由一个中央机构来代表它作为本运动的正式成员之一。  二是一视同仁地吸收会员。  国家红会的力量来自其会员的广泛性。因此,国家红会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在吸收专职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工作者时,都不得考虑种族、性别、宗教、阶级及政治见解。  三是工作活动遍及整个国家领土。92   从原则上讲,国家红会在其国家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必然要求它的活动遍及国家领土的每一个角落。国家红会的行动能力,应该是能够执行其章程规定的所有任务,并在国家的整个领土上执行这些任务,这就要通过建立各地分会在中央机构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  (七)普遍  定义:“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这个运动中,所有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都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并相互支援。”  从根源上说,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苦难是普遍的,所以,对于苦难者的援助也应该是普遍的,这是本运动的必要条件。另外,普遍性又反映出对于苦难者的援助超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更体现出红十字的全球参与和活动,因此,本原则也是现实的写照。  “普遍”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共同职责。本运动以消除人类痛苦为使命,对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遭遇的困难都不能漠然视之。普遍原则倡导本运动内部的集体职责。  本运动的财富与力量存在于自身的多样性之中。这种多样性来自于遍及世界各地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文化背景,来自于各国红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国际委员会根据自己的使命所承担的各种职责之间的互补性。因此,本运动要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必须完全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二是为发展而合作。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战争或武装冲突中,本运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而在促进社会发展工作中更应发挥合作精神。以现有的各种方式同贫困作斗争,是红十字运动的首要任务之一。每一个国家红会都负有在本国加入这一斗争的职责。但是,在贫穷国家,红会本身就缺乏资源,这时就应由富裕的和经验丰富的红会向它们提供援助,与它们一起共同承担不划分国境的职责。  三是权利的平等。在国际大会、代表会议以及国际联合会大会上,每个国家红会都只有一票表决权。这就是国家红会权利平等的体现。  从本运动人道使命看,平等的要求具有更加深厚的根源:它来自于人类相互之间的平等,特别是他们处于痛苦之中时的平等。  本运动诞生于一个人的倡议,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战场,今天它的工作已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覆盖了需要得到帮助的亿万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遍原则正是人道原则的延伸和补充。达到和保持这种普遍性决非易事,它要求本运动的各组成部分都付出巨大的力量、勇气和警惕。五.工作地区非洲美洲欧洲与中亚亚洲与太平洋中东六.法律地位像圣座和马耳他主权军事教团一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少有的非政府的主权实体。它是国际人道法唯一明确指出有权监管的机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法律职责源自194992 年的四部日内瓦公约以及该组织章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活动已从国际法基础领域延伸到开展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其负有的职责,譬如探视与冲突无关的政治犯以及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提供援助。与普遍观点不同的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或是像联合国那样的政府间组织。因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委员只能是瑞士公民,而且新委员由委员会推选,它没有像那些法律界定的非政府组织对个人采取开放且无限制的吸纳会员政策。然而,自1990年代初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始聘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参与一线和总部工作。200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近一半的员工是非瑞士国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许多国家享有特权和法律豁免权,这些权力是基于一些国家的国内法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各国政府签订的协定,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依据国际法的特殊规定(比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有权不在国际法庭上作证)而赋予的。根据瑞士法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被定为私人机构。然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多年来在瑞士境内都享有实际的独立自主权和豁免权。1993年3月19日,瑞士政府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签署了一份正式协议,为这一地位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一协议保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所有财产包括总部和档案资料神圣不受侵犯,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委员及其员工法律豁免权,免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各项税费,确保物资、人员和经费得以安全且免税的运输,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与外国使馆同等级别的安全通讯特权并简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出入境手续。七.经费财务红十字国际委员会2009年的预算金额为11亿6550万瑞士法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每年都会发布两项资金需求:用于支付内部开支的总部资金需求和用于各项行动的紧急资金需求。所有支付给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款项都是基于这两项资金需求自愿捐助的。在2009年的预算总额中,约9.969亿瑞士法郎(占总预算的85%)用于一线行动,1.686亿瑞士法郎(占总预算的15%)用于内部开支。2009年,一线行动的经费较2008年增加了6.9%而内部预算开支增加了4.4%。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瑞士和美国,其他欧洲国家和欧盟紧随其后。再加上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新西兰,他们提供的资金达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预算的80-85%。约3%的经费来自个人赠与,而其他资金来自各国红会。八.组织结构(一)指导委员会92 指导委员会是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日常管理,而大会则负责制定方针。指导委员会包括一名总干事和负责“行动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与后勤部”、“交流与信心管理部”和“国际法与运动成员间合作部”的5名主任。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大会任命,任期4年。近年来总干事承担的个人责任有所增加,与首席执行官极为相似,而以前总干事更像是指导委员会各同事中居首位者。(二)大会大会(也称为委员会)定期召开,负责制定目标、指导方针和策略并对委员会的财政事务进行监督。大会成员包括至多25名瑞士公民。成员必须会讲法语,然而很多成员也讲英语和德语。这些遴选的大会成员任期为4年,对每个成员的任期届数没有限制。第三届任期后的再次当选要求获得全体成员中四分之三的多数选票,这也是使成员保持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动力。早期,每一名委员会成员均为日内瓦人、新教徒、白人、男性。第一位女性勒妮-玛格丽特·克拉梅尔(Renée-MargueriteCramer)于1918年增选为成员。自此之后,有几位女性荣任副主席之职,女性的比率在冷战之后提升至15%左右。第一位非日内瓦公民的成员于1923年当选,还有一名犹太人曾任职于大会。尽管红十字运动的其他机构可能拥有多个国籍的工作人员,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单一国籍的特性是一项宝贵资产,因为这里是指瑞士国籍。由于瑞士的永久中立,交战各方可以确定没有“敌方”的人在日内瓦制定政策。1870-71年的普法战争表明即使是红十字的参与者(这里是指国家红会)也可能为民族主义所束缚而无法保持中立的人道主义。(三)大会理事会大会选举五名成员组成大会理事会,作为大会的特别核心团队。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十次会议并有权代表整个大会对某些事务进行决策。理事会还负责组织大会会议并为大会与指导委员会的沟通提供便利。大会理事会通常包括主席、两名副主席和两名当选的成员。其中一名副主席任期为4年,另一名则为常任副主席,其任期直至其从副主席职务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退休为止。目前,理事会由主席彼得·毛雷尔、常任副主席克里斯蒂娜·贝利以及3名委员会成员组成。(四)主席大会还负责选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任期四年。主席既是大会的成员又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领导,自成立以来,主席一直92 都是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主席一旦被任命则自动成为以上提及机构的成员,但他并不一定来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组织内部。在大会中有一个强大的派别希望从组织外选择主席,如从瑞士政府或是职业圈内比如银行或是医学领域。事实上,最近三任主席均曾是瑞士政府的官员。主席的影响力和作用并未严格限定,随着时代的不同和每位主席的个人风格而有所变化。2012年7月1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新任主席彼得•毛雷尔正式上任。他的前任雅各布•克伦贝格尔先生在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担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一职。(五)员工由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不断壮大,并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冲突中去,近年来志愿者数量没有增长,专职员工人数却不断增加。191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仅有12名雇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则有1900名雇员并有1800名志愿者作为补充。在两次大战之后,享受薪酬的员工的人数有所减少,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人数再度增加,20世纪80年代一线员工平均人数达到500人,90年代则达到1000多人。20世纪70年代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了培养更为专业的员工,开始提供更为系统的培训。特别是在瑞士,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然而作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雇员,工作负荷的要求非常苛刻。每年有15%的员工流失,75%的员工工作不满3年即离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员工来自多个国家,2004年平均约有50%的非瑞士籍员工。在代表处所在国,有约1万3千名当地雇员协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国际员工开展工作。九.在世界格局中的关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国际社会中最大的,最为人尊敬的非国家人道组织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它致力于为武装冲突的受难者提供援助和保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选择直接与国家交涉并依赖于低调且保密的谈判来游说各国允许其接触战俘并改善他们的待遇。其调查结果不予公开而仅与相关政府共享。这一做法与无国界医生和大赦国际等相关组织不同,他们更倾向于披露弊端并对政府施加公众压力。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自己的方法从长远看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接触机会以及政府的合作。如果只获得部分探视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接受它能获得的权利并谨慎地游说政府以获得更多探视权。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仅获准探视服刑的被关押者如纳尔逊·曼德拉,而无法探视正在接受审讯和等待审判的被关押者。在获释之后,曼德拉对红十字给予了公开称赞。一些政府利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作为促成其目的的工具。受人尊敬的援助组织的存在可使羸弱的政权显得更为正当。费奥纳·特里(FionaTerry)指出“对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而言,情况尤其如此,它的职责、声誉和谨慎使得它的存在具有特殊的肯定价值。”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知道自己具有这种力量,它能通过威胁撤出来迫使羸弱的政府改变其行为。十.成就(一)起源92 1863年2月9日,亨利·杜南与日内瓦知名家族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一起在日内瓦创建了“五人委员会”,作为日内瓦公共福利协会的调查委员会。他们的目的是分析杜南设想的可行性,召集国际会议并讨论这些设想的实施。这一委员会的成员,除杜南以外,分别是律师兼日内瓦公共福利协会主席古斯塔夫·穆瓦尼埃(GustaveMoynier);具有丰富经验的战地外科医生路易·阿皮亚(LouisAppia);阿皮亚的朋友兼同事,来自日内瓦保健和卫生协会的泰奥多尔·莫努瓦(ThéodoreMaunoir);还有一位知名的瑞士将军纪尧姆-亨利·杜福尔(Guillaume-HenriDufour)。八天之后,五人决定将委员会更名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63年10月26-29日,由委员会召集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以讨论如何制定改善战地医疗服务条件的可行措施。与会者共有36名:18名政府正式代表,6名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7名非正式外国代表,以及5名国际委员会成员。委派正式代表参会的国家和王国有:巴登、巴伐利亚、法国、大不列颠、汉诺威、黑森、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于1863年10月29日获得通过并载入会议最终决议的建议包括:成立国家伤兵救护协会;对伤兵的保护及其中立性;在战地开展救护援助的志愿队伍的使用;召集补充会议将这些理念载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中;并且引入一个战场医务人员普遍使用的独一无二的保护性标志,即带有红十字的白色臂环。仅仅一年之后,瑞士政府邀请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的政府参加正式的外交会议。16个国家共派出26名代表来到日内瓦。1864年8月22日,大会通过了日内瓦第一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12个国家和王国的代表签署了公约:巴登、比利时、丹麦、法国、黑森、意大利、荷兰、葡萄牙、普鲁士、瑞士、西班牙和符腾堡。公约包含10项条款,第一次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为武装冲突中的伤兵、战地医护人员和特定人道机构提供保护并保证他们的中立性。再者,公约对国际委员会认可国家救助协会规定了2项具体要求:国家协会必须为本国政府认可为符合公约的救助协会,并且相应国家的政府必须为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紧接着日内瓦公约的诞生,第一批国家协会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奥尔登堡、普鲁士和符腾堡成立。同样在1864年,路易·阿皮亚和一名来自荷兰部队的上尉查尔斯·范德费尔德成为在武装冲突中受红十字标志保护的第一批独立和中立的代表。照料战伤者国家救助协会的第一届国际会议于3年之后的1867年召开。同样在1867年,由于在阿尔及利亚生意失败,亨利·杜南被迫宣布破产,部分原因是他在为国际委员会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忽视了生意利益。围绕杜南生意来往的争论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公众舆论,加上与古斯塔夫·穆瓦尼埃(GustaveMoynier)持续的矛盾,导致杜南被免去了委员会成员及秘书的职务。他被控欺诈破产并被通缉。因此,他被迫离开日内瓦并从此再没回过家乡。随后的几年中,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成立了国家协会。1876年,委员会采用了新的名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一正式名称沿用至今。5年之后,通过克拉拉·92 巴顿的努力,美国红十字会成立。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了日内瓦公约并实际上在武装冲突中予以遵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红十字运动在国际上广受尊重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国家红会日益成为志愿工作的场所。1901年当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时,挪威诺贝尔委员会选择将这一奖项授予亨利·杜南和一位杰出的和平主义者弗雷德里克·帕西。比获奖的荣誉更为重要的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道贺标志着亨利·杜南迟来的名誉恢复,也肯定了他在创立红十字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杜南9年后死于海登的一个瑞士小疗养所。他的长期对手古斯塔夫·穆瓦尼埃(GustaveMoynier)也于此前2个月去世,古斯塔夫是委员会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主席。1906年,首次修改了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一年之后,第二届海牙国际和平会议通过的海牙第十公约将日内瓦公约的范围扩大到海战。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以及日内瓦第一公约通过50年之际,一战于1914年爆发的前夕,全世界已有45个国家救助协会。运动的范围超越了欧洲和北美洲并向中、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古巴、墨西哥、秘鲁、萨尔瓦多、乌拉圭、委内瑞拉),亚洲(中华民国、日本、韩国、暹罗)和非洲(南非共和国)扩展。(二)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现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只有与各国红十字会密切合作才能应对这些挑战。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红十字护士加入到参战的欧洲各国武装部队的医疗服务工作中。1914年10月15日,一战爆发后不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便成立了国际战俘局,至1914年底,该局已有约1200名工作人员,主要是志愿者。及至战争结束前,该局共转发约2千万份信件和信息,190万个包裹,以及约为1800万瑞士法郎的现金捐款(捐赠给所有受战争影响国家的战俘)。此外,得益于该局的调解,约有20万名被关押者得以在交战各方间交换,获释并返回祖国。该局1914年至1923年的系统卡片索引累计约有700万份记录,每一张卡片代表一个被关押者或是失踪人员。卡片索引使得约200万名战俘的身份得以确认并使他们与家庭联系成为可能。而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将完整的索引借给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博物馆进行展览。对索引的查询仍然严格限制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内。在整个战争期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监督了交战各方对1907年日内瓦公约修订版的遵守情况并向相关国家转达对违约行为的控诉。一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强烈反对这种新型的作战方式。虽然日内瓦公约并没有规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具有保护平民的职责,但该组织仍尽力减轻平民百姓的苦难。在正式定为“被占领土”的区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可以根据1907年海牙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的规定对平民百姓进行援助。该公约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战俘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除上述提到的国际战俘局的工作外,该组织还探视战俘营。直至战争结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41名代表共探视了欧洲全境的524个战俘营。92 1916年至1918年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行了一些印有战俘营场景的明信片。这些图片反映了被关押者的日常活动比如分发家信。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意图是为被关押者的家庭带来希望和慰藉并减轻他们对家人命运未卜的担忧。战争结束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组织了约42万名被关押者返回祖国。1920年,遣返工作移交给新成立的国际联盟,并任命挪威外交家兼科学家弗里乔夫·南森为“遣返战俘高级专员”。当南森的办公室变成国际联盟的“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处”时,其职责随后扩展为援助并照顾战争难民及流离失所者。为无国籍难民创制南森护照的南森于1922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任命了两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为其代理人。一战结束前一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由于战时的杰出工作荣获191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是1914年至1918年间唯一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项。192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修改了选举新增成员的政策。在此之前,仅有日内瓦市民能在委员会中服务。放松限制后,选择范围拓展至所有瑞士公民。作为一战的直接后果,1925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获得通过,议定书将作为武器使用的窒息性或有毒的气体和生物介质列入禁止范畴。4年之后,对原日内瓦公约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第二公约。一战中的经历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相关活动显著提升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权威并扩展了其能力范围。早在1934年,国际红十字大会就已通过了关于在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的新增公约的草案。遗憾的是,多数政府对实施这一公约兴味索然,因此阻碍了这一公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付诸实施。(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二战期间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日内瓦公约1929年的修订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行动与一战时相似:探视并监督战俘营、组织对平民的救助、管理有关被关押者和失踪人员的信息交换。战争结束前,179名代表对41个国家的战俘营进行了12750次探视。战俘中央情报局拥有3千名员工,追踪被关押者的卡片索引系统包含4500万张卡片,有1.2亿封信件通过战俘中央情报局转发。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纳粹德国拒绝遵守日内瓦公约,明目张胆的违约行为包括将犹太人从德国驱逐出境以及在德国政府管理的集中营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再者,冲突的另外两个主要参与方苏联和日本不是1929年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法律上并不受公约条例的制约。因此,就战俘事宜而言,其他国家同样不受公约制约。在二战期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无法就集中营中被拘留者的待遇问题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议,而且为了避免中断其战俘工作最终放弃对纳粹德国施加压力。对于有关死亡集中营和大规模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可靠信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未采取应对措施。迄今为止这依然被视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历史上最大的失败。1943年1192 月之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获准向已知姓名和地址的集中营被拘留者递送包裹。由于这些包裹的回单通常为其他狱友代签,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法登记了集中营中10.5万人的身份并向集中营递送了110万件包裹,其中主要包括达豪、布痕瓦尔德、拉文斯布吕克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1945年3月12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布尔克哈特接到党卫队将军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的消息,同意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探视集中营的要求。前提条件是这些探视代表必须留在集中营直至战争结束。10名代表包括路易·黑夫利格尔(毛特豪森集中营),保罗·杜南(特莱西恩施塔特集中营(Theresienstadt)和维克托·毛雷尔(达豪集中营)接受了任务并探视了集中营。路易·黑夫利格尔通过向美国部队发出警报阻止了强制转移被拘留者或炸毁毛特豪森-古森集中营因此挽救了约6万名被关押者的生命。他的行为遭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谴责,原因是他擅做主张并危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中立性。直至1990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科内利奥·索马鲁加才为其恢复名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代表弗里德里希·博恩是另一位体现人道精神的典范,他挽救了约11000至15000名在匈牙利的犹太人的生命。来自日内瓦的外科医生马塞尔·朱诺(1904-1961)是又一名二战期间的著名代表。他是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第一批走访那里的外国人之一,在“没有武器的勇士”一书中他记录了自己的这些经历。194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与一战相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获得了在二战主要阶段(1939年到1945年)颁发的唯一一个和平奖项。在战争末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国家红会合作向那些受战争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提供救济援助。1948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出版了一篇回顾其从1939年9月1日至1947年6月30日战争期间行动的报告。自1996年1月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这一阶段的档案已对外开放,可用于学术和公共研究。(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9年8月12日,通过了对已有两个日内瓦公约的修订。现称为日内瓦第二公约的“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新增公约,在1907年海牙第十公约的后被纳入日内瓦公约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1929年“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应被视为日内瓦第二公约(因为它的确是在日内瓦制定的),然而1949年之后这部公约被称为第三公约的原因是按年代顺序,它晚于海牙公约。针对二战的经历,第四部日内瓦公约,新的一部“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公约得以制定。另外,1977年6月8日通过的附加议定书旨在促使公约适用于内战等国内冲突。如今,四部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包含了600多项条款,相较于1864年公约的仅仅10项条款可谓是极大的扩充。1963年正值纪念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建一百周年之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共享)第三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自1993年起,非瑞士公民也可作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派驻国外的代表,而在此之前是严格限制为瑞士籍公民。事实上,此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非瑞士公民在员工中的份额已增加了近35%。1990年10月1692 日,联合国大会决定给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联合国大会及下属委员会会议中的观察员身份,这是联合国第一次给予私人组织观察员身份。决议由联合国138个成员国共同提议并由意大利大使维耶里·特拉克斯勒提交审议,以纪念该组织起源于意大利的索尔弗利诺战役。1993年3月19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瑞士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郑重声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长久以来的独立政策,瑞士政府不能进行任何干涉。协议保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的所有财产包括总部和档案馆神圣不受侵犯,赋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和员工法律豁免权,免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任何税收和费用,保障物资、公务人员和经费的安全及免税转运,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与外国使馆同等级别的安全通讯权利并简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进出瑞士的手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20世纪90年代继续开展行动。199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打破其一贯对媒体保持的沉默态度,公开谴责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虽然该组织尽全力想去阻止1995年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及其周边地区的罪行,但它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已尽力帮助数以千计从城中被驱逐出来的平民,尽管代表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现场工作中,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这场悲剧的发展所施加的影响极为有限。”[1]200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再次公开表态,谴责缅甸军政府犯下的“重大违反人权的行为”,包括对无辜平民不论男女老幼实施的强制劳动、饥饿、谋杀等行为。(五)因公殉职事件冷战结束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实际上变得更为危险。20世纪90年代是该组织有史以来代表因公殉职人数最多的时期,遇害的代表大多是在地区和内部武装冲突中工作。这些事件再三证明人们对日内瓦公约规则及保护性标志缺乏尊重。这些惨遭杀害的代表有:·弗雷德里克·莫里斯,卒于1992年5月19日,年仅39岁。他在前南斯拉夫城市萨拉热窝护送红十字运输车辆时遭到袭击,一天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西班牙人费尔南达·卡拉多、挪威人英厄堡·福斯、加拿大南希·马洛伊、挪威人贡希尔·米克勒比斯特、新西兰人谢里尔·塞耶以及荷兰人汉斯·埃尔克博特。1996年12月17日凌晨,在格罗兹尼附近的车臣城市新阿塔吉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战地医院中,他们在熟睡中遭到近距离射杀。凶手至今仍逍遥法外,作案动机不明。·瑞士人丽塔·福克斯、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原扎伊尔)的韦罗妮克·萨罗,哥伦比亚人胡利奥·德尔加多以及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乌嫩·乌福伊尔沃特、阿杜韦·博博利和让·莫洛卡邦盖。2001年4月26日,他们乘坐的两辆车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西北部执行救援任务的途中,遭到不明袭击者的致命枪击。·萨尔瓦多人里卡多·蒙吉亚是在阿富汗工作的水务工程师,与当地同事驾车途中被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拦截。他的同事被允许逃生而他则遭到行刑式的近距离射杀,遇害时年仅39岁。·加拿大人瓦切·阿尔斯拉尼安,自2001年起,开始担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伊拉克任务团后勤协调员。在与伊拉克红新月会的工作人员穿过巴格达城的路中,他们的车辆误入战斗区域而不幸遇难。92 ·斯里兰卡人纳迪沙·亚萨斯里·兰穆图,2003年7月22日遭不明身份袭击者杀害,当时他所乘坐的车辆在巴格达南部希拉城附近遭到袭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机构简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Children'sEmergencyFund,简称UNICEF),原名“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助基金会”,于1946年12月11日创建,最初目的是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与中国儿童的紧急需求。1950年起,它的工作扩展到满足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儿童和母亲的长期需求。1953年,UNICEF成为联合国系统的永久成员,并受联合国大会的委托致力于实现全球各国母婴和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由于“促进国家间的手足情谊”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中文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外文名:UNICEF成立时间:1946年12月11日组织性质:联合国隶属机构发展历程1946年为二战后的欧洲儿童提供食品援助195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成为联合国的永久组成部分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该宣言规定了儿童在保护、教育、卫生保健、庇护所和良好营养等方面的权利。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由于“促进国家间的手足情谊”而获得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1979年国际儿童年世界各地都举行了庆祝活动,相关个人和组织重申了他们对儿童权利的承诺。1981年《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获得批准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以鼓励母乳喂养,并通过这种做法减少对婴儿健康的威胁。1982年儿童生存和发展革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了每年挽救数以百万计儿童生命的运动。这一“革命”基于四项简单的低成本技术:成长监测,口服补液疗法,母乳喂养和免疫接种.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公约》获得联合国大会的通过,于1990年9月生效,成为历史上最广为接受的人权条约。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峰会这次在纽约市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盛况空前的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规定了儿童健康、营养和教育方面的10年目标。92 2002年儿童问题特别会议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回顾自从1990年儿童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以来儿童事业取得的进展,并重新激励全球对儿童权利做出承诺。这是第一次专门讨论儿童问题的此类会议,也是第一次把儿童作为正式代表的会议。文化理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促进建立一个实现儿童权利世界的主要推动力。我们对全球决策者及基层各类合作伙伴的影响力可将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变为现实。这个特性使得我们有别于其他世界组织和从事儿童工作的组织。我们相信抚养和关爱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创立的—与其他机构协力克服贫困、暴力、疾病和歧视给儿童成长之路带来的障碍。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携手推进这一人道主义事业。我们支持一切为儿童提供最美好人生开端的措施,因为在年幼时得到适当的关爱可以为一个人的未来打下最牢固的基础。我们提倡女童接受教育——确保她们至少完成初等教育——因为这将使所有儿童受益,不论男女。受过教育的女孩长大后能更有智慧、成为良好公民以及爱护子女负责任的母亲。我们为使所有儿童都能接受针对儿童常见疾病的免疫接种、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努力工作,因为让一个儿童遭受可预防疾病的痛苦或死于可预防疾病都是错误的。我们努力防止艾滋病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因为使他们免受伤害并赋予他们保护其他人的能力是正确的。我们帮助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和家庭重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我们需要每个一人的参与去创建一个保护儿童的环境。我们随时准备在紧急情况下以及在儿童受到威胁的任何地方帮助儿童减轻痛苦,因为任何儿童都不应遭受暴力、虐待或剥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儿童权利公约》。我们努力确保受歧视的人、特别是女孩和妇女获得平等待遇。我们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宪章》中的承诺而努力。我们为实现和平与安全而奋斗,并致力鼓励每个人对儿童作出的承诺负责任。我们是“全球儿童运动”组织的一部分——该组织是一个致力改善儿童生活的广泛联盟。我们通过该运动以及联合国关于儿童问题大会的特别会议等事件鼓励年轻人大胆说出他们的看法并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定。我们通过国家方案和国家委员会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工作。我们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金完全来自政府、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基金会的自愿无偿捐赠。其中,每年资金来源中有三分之一来自私营企业。在中国募集的善款将全部用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有37个国家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在其所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宣传和与资金的募集。这些国家委员会开展慈善募捐,组织社会活动,建立信息数据库,召开研讨会,通过直接邮寄,贺卡销售募集善款,旨在提高公众意识,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组织机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是世界上主要的儿童权利倡导机构。其工作核心在于前线的实地工作,共126个国家办事处分别进行地方服务项目,有一些办事处更同时服务数个国家。每个国家办事处都通过与所在国的政府订定个别的合作计划来执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使命。这一为期五年的计划重点是如何落实妇女及儿童的应有权利。在计划周期开始时制作的情况报告中对他们的需要进行了分析。地区办事处对该项目提供指导并向国家办事处提供所需的技术援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完全是92 联合国在某个国家开展的其他活动的一部分。该组织的全面管理和行政工作在纽约总部进行,有关儿童的全球性政策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专门办事处包括位于哥本哈根的供应部,负责提供基本救援物资象用于挽救发展中国家儿童生命的疫苗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位于佛罗伦萨的英诺森提研究中心以及位于日本和布鲁塞尔的办事处则负责筹集捐款和与决策者之间的联络。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人们都是通过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37个国家委员会的活动而首次听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些非政府组织促进儿童权利、募集捐款、销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贺卡和礼品、建立主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提供其他宝贵援助。当然也包括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这些委员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集了三分之一的资源。国家委员会发起的著名活动包括“结帐捐赠”,即客人在结帐离开饭店时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捐赠会加到房费中;“零钱捐赠”®,则使在国际航班上的乘客可以将剩余的外币硬币和纸币捐出;以及在“万圣节募捐”活动中,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爱尔兰等国家数以百万计的儿童会在该活动中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集捐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完全由自愿捐款支持运作,各国政府的捐助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源的三分之二;私人团体和约6百万个人捐赠者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委员会捐助其余的三分之一的经费。一个由各国政府代表组成共36名成员的执行董事会负责指导和监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所有工作,包括制订政策、审批计划及决定行政和财务方针及预算。执行董事会成员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通常为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办事处:按办事处类型分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区域办事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地方办事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委员会出版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每年会出版《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亲善大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均为社会名人,他们为改善儿童生活状况而努力,以各自的影响力吸引世界对儿童的关注、赢得公众和决策者的支持、募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重要项目所急需的资金。已故的亲善大使包括有丹尼·凯和奥黛丽·赫本。今天,亲善大使的名薄中有罗杰·费德勒、罗杰·摩尔、大卫·贝克汉姆、奥兰多·布鲁姆、黑柳彻子等外国名人,以及黎明、郎朗、成龙、杨澜、张曼玉、陈坤、郭富城、杨千嬅、马伊琍等中国名人。国际亲善大使(中国名人)1994年7月,香港著名男歌手和演员黎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国际亲善大使。2004年4月,著名功夫巨星成龙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国际亲善大使。2004年5月,著名华人青年钢琴家郎朗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国际亲善大使。国际亲善大使名单  阿米塔布.巴沙坎伊斯梅尔.比亚大卫.贝克汉姆哈利.贝拉方提奥兰多.布鲁姆成龙郑明勋92 朱迪.柯林斯米亚.法罗丹尼.格洛弗乌比.戈德堡玛丽亚.古丽基娜地区级亲善大使(中国名人)2009年10月,香港著名歌手杨千嬅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大使。2011年10月,香港著名歌手郭富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大使。地区级亲善大使名单东亚和太平洋:杨千嬅,歌手和演员,2009年10与(自2004年11月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大使)郭富城,歌手和演员,2011年10月(自2009年8月起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大使)中东欧和独联体:阿那托利.卡尔波夫,俄罗斯,棋手,1988年6月米利纳.祖帕希斯,斯洛文尼亚,戏剧、电影和电视演员拉丁美洲:梅塞德斯.索萨,阿根廷,歌手,1999年6月国家级亲善大使(中国名人)2010年4月,著名媒体人杨澜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中国大使。2010年4月,国际影星张曼玉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中国大使。2012年4月,著名演员陈坤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中国大使。2015年10月,著名演员马伊琍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中国大使。国家级亲善大使名单  阿根廷:朱利安.韦克,电视演员,2000年马努·吉诺比利篮球运动员2007年8月亚美尼亚:查尔斯.阿兹纳吾尔,歌手,2003年开展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及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合作,致力于改善中国偏远贫困地区处境最为困难儿童的生活。我们合作开展创新项目试点,改善儿童状况,促进儿童权利。对于那些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试点项目,我们支持中国政府努力扩大这些项目的实施范围并制定以实证为基础的政策。通过这种策略,我们主要在下列领域开展工作:卫生与营养;教育;儿童保护;艾滋病;水和环境卫生;社会政策;突发事件卫生与营养9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与营养项目致力于帮助包括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和城市流动儿童在内的所有中国儿童,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包括:·改善孕产妇与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提高服务水平,开发相关政策,·加强儿童免疫接种实施,以及预防儿童伤害。教育我们的教育计划旨在为全中国,包括偏远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儿童提供帮助。我们还帮助遭遇突发事件的孩子在灾后得以及时复课。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范围广泛的项目,包括:·创建爱生学校,创造安全、快乐、包容的参与式环境;·通过家长教育及外展服务,为儿童早期发展提供支持;·提高高质量的学龄前教育和幼儿园的入学率;·增强青少年对健康、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和就业准备的认识;·推动学校的安全教育和防灾教育以及突发事件下的快速反应。儿童保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及其合作伙伴致力于保护和关爱处境困难的儿童,这些困境儿童包括被遗弃儿童、孤儿、流浪儿童、被拐卖儿童,受到暴力、虐待和剥削侵害的儿童以及残疾儿童。我们的儿童保护项目惠及全中国的儿童,最主要是偏远农村地区儿童、少数民族儿童以及城市流浪儿童。我们开展的项目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通过试点项目,帮助流浪儿童重新融入社会,促进服务于残疾儿童的日托中心的发展,促进流动儿童服务项目的实施,如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相关机构合作,为涉及拐卖儿童的办案程序和行动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基金会在保护困境儿童的工作中采取了综合一体化的方法策略,以尽量使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最小化。我们支持有关政策的开发制定和提供社区服务,建立全面综合的儿童保护体系,有效监测困境儿童状况,让公众可以向职能部门报告虐童事件,并协助儿童获得所需的服务。水和环境卫生我们的水和环境卫生项目为全中国的儿童,主要是为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儿童们提供帮助。我们开展了范围广泛的项目,包括:学校水和环境卫生教育;推广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用肥皂洗手;确定受砷和氟化物污染的水源;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干旱的反应和预防。突发事件92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共同合作,对受灾害影响儿童的需求做出响应,支持并改进儿童友好型的防灾备灾计划。我们的应急和救灾工作帮助了那些受旱灾、泥石流和地震等灾害影响的儿童。工作包括:·对事件的紧急程度作出评估以判断儿童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需求;·满足儿童灾后的紧急需求,为儿童提供住宿用帐篷、被褥、帐篷教室和及时复课所需的学习生活用品、药品、医疗设备,以及安全的饮用水设施等;·推进可持续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通过对老师和校长进行学校安全培训,以及与校方合作实施安全规划和疏散演习,降低日后儿童可能受到的灾难风险。中国项目1980年以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1947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亚洲首个开展援助的国家。同年我们开展了第一个为儿童提供紧急援助的项目。1948年到1951年间,我们在中国的工作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救济食品,通过培训医务人员提高母婴保健水平、卫生条件和医疗急救能力等。中国大使张曼玉探访山区孩子们这项培训项目后来影响了在中国建立的俗称“赤脚医生”的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在早期的几年里,我们为受到战争影响的所有儿童提供帮助。这是体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坚持的无歧视人道主义标志性原则的第一个实例,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我们与中国的合作在1979年得到恢复。从那时起,我们为促进中国在儿童权利上取得以下重大进展贡献了力量。20世纪80年代我们支持中国卫生部加快为六岁以下的儿童全面接种疫苗的工作进度。很多疫苗需要冷藏保存,而当时中国的偏远地区普遍缺乏冷藏设备。因此,我们帮助卫生部建立了一个疫苗冷藏和运输体系,即“冷链系统”。这个网络不断发展并覆盖了全国几乎90%的人口。这大大提高了免疫接种计划的质量,使得由麻疹、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所导致的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我们还开始与贫困农村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开展合作。1987年我们在云南省开展了第一个水和环境卫生项目,由于缺乏干净的饮水,当地儿童的死亡率较高。我们援建了供水管道、安装雨水收集箱、修建示范厕所。一年之内,五岁以下儿童的腹泻发病率从45%下降到4.5%。20世纪90年代我们与卫生部密切合作,降低碘缺乏病(如甲状腺肿大、克汀病以及身心发育障碍)的发病率。我们支持政府推广食用碘盐以减少碘缺乏症。如今,超过90%的中国家庭都食用加碘盐,这是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后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成就。我们是第一个与政府合作开展艾滋病项目的国际组织。早在1996年,我们就支持政府开展疫情监测、关怀、预防、社区教育及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工作,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正在进行的“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活动动员了全国数千名青少年大使。21世纪我们与中国政府一起,合作开展了多个重大试点项目,率先在卫生和营养、教育、儿童保护、艾滋病、水和环境卫生,以及灾害应急响应和备灾等领域开拓了经证实成功的最佳做法。这些试点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并对国家的项目和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实例包括:母子系统保健试点项目,该项目提供全面的母婴保健服务和信息,促使孕产妇死亡率的大幅下降。爱生学校试点项目,使学校更安全,管理更到位,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92 石家庄市流动儿童试点项目,帮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卫生保健和教育。儿童早期发展试点项目,使三至六岁的儿童接受高质量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友好家园项目,该项目为地震后的儿童提供安全的场所玩耍和学习。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该项目正在推动中国儿童福利体系的建立,支持通过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和资源对原先无法获得救助的弱势儿童提供帮助。2010年,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参与协助、联合国儿基会资助的“加强减灾政策对妇女儿童关注项目”立项。突发救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首批进入灾区参加中国政府救援行动的国际组织之一。截至2008年11月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向受地震影响地区提供了总价值超过1700万美元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在震后初期紧急救灾阶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地区运送了大批急需的援助物资、基础设施和技术培训等。5月20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首批16吨救援物资即运抵四川灾区,其中包括帐篷、棉被和学习用品等。5月30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86吨总价值为89万美元的医疗物资运往重灾区,为大约140万人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基本医疗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灾区提供了净水器、净水片、蓄水器、移动厕所等,培训了5000余名当地水利和卫生部门工作者,帮助改善当地水与环境卫生条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共同开展“麻疹倡议”活动,向地震灾区730多万名儿童提供麻疹疫苗。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向灾区学生提供了活动板房教室、学校帐篷、服装、游戏包、运动包、文具、教师用具、书包、图书等。11月22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全国妇联携手在四川地震灾区启动了反儿童暴力伤害和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的“四川灾区儿童保护项目”。在灾后重建阶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重建更美好”的原则,即为受地震影响儿童重建比震前更好的生活。为向灾区儿童提供长期心理援助和干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四川地震灾区安置点内设立了40个“儿童友好家园”。在受地震影响的甘肃偏远山区援建了100余套活动板房教室,并为25万余名灾区儿童提供了学习用品、教学用具和体育游戏包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在为灾区学校和医院重建供水系统和卫生设施,为县级和乡镇医务工作者提供妇幼保健方面的培训等。与中国政府三年重建规划相一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地震灾区的援助也将持续到2011年。在未来几个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在地震灾区学校中普及“爱生学校”的理念和做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帮助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备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将继续为灾区儿童提供心理援助,保护儿童不受暴力侵害、剥削和拐卖。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会继续为灾区儿童提供营养品、疫苗注射等,并在灾区建设永久性供水设施、卫生厕所、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帮助养成习惯等。资金募集参与方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得到了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他们通过捐赠、购买贺卡和礼品、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改善中国偏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条件,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有多个企业合作伙伴。例如:1995年喜达屋酒店集团发起了“点点滴滴为儿童”活动,该活动鼓励每一个住店客人为儿童的免疫注射捐助1美元。这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共筹集了1000万美元的善款。在中国,就有16家喜达屋酒店参与了该活动。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奥迪一汽大众公司、宜家家居、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等多家爱心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从2006年开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开展了由奥迪一汽大众公司资助的“童梦圆”项目,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农村地区贫困辍学青少年,开展非正规教育活动,使他们也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各类体育和艺术活动。92 贺卡和礼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贺卡已有58年的历史,它源于一名前捷克斯洛伐克7岁女孩寄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幅图画,她说:“谢谢您们给予我的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贺卡是由全世界的艺术家,也包括一些中国的儿童画家免费设计捐赠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项目所需资金的10%来源于贺卡和礼品的销售收益。在中国出售贺卡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国内许多城市都有销售志愿者。成员资格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不设成员资格,他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很活跃,和/或接受他们的财政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委员会由经济与社会理事会选举产生的36个国家组成,任期三年,每年大约有1/3的国家任期满。资金状况2001-2005正常资金(RR):6千万美元2001-2005其它资金(OR):4500万美元资金监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各国办事处定期接受内部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内部审计办公室执行,并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直接汇报。制定美国内部审计师职业标准的权威机构,即“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了质量保证评估,认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内部审计办公室符合执行内部审计任务的标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各国办事处的外部审计,由联合国大会从各成员国最高审计机构中选出一组审计师来执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的审计报告是公开文件,提交联合国大会公开审议。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监测驻各国办事处的全部收支情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既定协议支付项目合作伙伴用于开展双方同意的项目活动的经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常一次性预支给对方三个月所需的项目活动经费。只有在上一笔预支经费的使用情况完全得到认可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才有可能批准下一笔预付款申请。执行特定任务的合同必须由内部“合同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议程序决定。根据具体合同内容,可能在透明的评议过程中采用竞标制。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支持的项目提供的物资和设备,均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按照严格控制、完全透明的采购程序办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对所采购物资的发放工作进行跟踪监督,直至货物运达目的地。(1)已经实现的20项NPA目标(共计24项)降低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基础教育基本扫除成人文盲困境儿童生育间隔孕期保健与安全分娩减少低体重出生儿消除碘缺乏症消除维生素A缺乏症母乳喂养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麻疹发病率计划免疫的覆盖率腹泻的控制92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早期儿童发展生活技能/行为改变(2)挑战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控制艾滋病降低贫血(3)现状全国3亿8千万儿童到90年代已实现了大部分目标国家级、省、县级行动方案因地理、性别等特点造成明显差距面临的挑战:艾滋病基础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4)目标:使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建立积极的,有利于发展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用生活技能和知识武装、保护青少年全力着手解决导致贫困的社会因素动员政府、媒体和大众努力实现儿童权利(5)具体做什么?使项目作为儿童的知识/交流中心扩大伙伴关系,开发更多资源改进基础社会服务的财政和管理开发和传播信息,促进多方参与,实现儿童发展纲要目标(6)如何实施?以"3-A"模式为指导将儿基会资助作为"种子经费"只限于在一些模式探索中和国家级活动中提供服务在合作伙伴中开展在技术、计划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在示范地区和国家级项目中进行交流和宣传(7)合作项目计划、宣传、交流和知识卫生和营养教育和早期儿童发展儿童环境和卫生儿童保护和社区服务贫困地区儿童规划与行动自然灾害紧急援助a.计划、宣传、交流和知识主要合作伙伴:国务院妇儿工委,经贸部建立为儿童项目、政策、法律和研究服务的知识中心建立交流和资源动员联盟地理分布:国家级和省级b.卫生与营养92 主要合作伙伴:卫生部支持制定卫生系统改革政策支持加强饮食结构,对抗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战略计划初级卫生和妇幼保健疾病控制与计划免疫加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地理分布:国家级、10省、46县c.教育和早期儿童关爱主要合作伙伴:教育部,中国科协提高质量,减小差异关注儿童早期帮助校外青少年发挥其潜力地理分布:国家级,12个省,80个县d.儿童环境和卫生主要合作伙伴:爱委会,水利部提高对健康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开展筹资活动,实现农村安全用水地理分布:国家级和5省内的12个县e.儿童保护与社区服务主要合作伙伴:经贸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公安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宋庆龄基金会,天津聋儿康复中心建立家庭和社区支持机制,保护儿童改变态度和政策,支持儿童地理分布:国家级,部分城市和农村f.贫困地区儿童规划与行动主要合作伙伴:经贸部对因多种原因而贫困的儿童进行规划和提供服务减少社会贫困因素地理分布:国家级和10个省的30个县g.自然灾害紧急援助主要合作伙伴:经贸部,民政部提高备灾能力,其中特别关注对儿童的保护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反应快速而有效地理分布:所选县h.同联合国其它机构的合作儿基会成员领导或参与联合国专题小组的研究和讨论,如有关卫生、基础教育、社会性别、艾滋病、贫困、法治等专题小组;领导或参与国家评估数据库的管理工作组人权的方法贯穿项目;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中的三个目标贯穿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未来展望以人权为基础的项目制定原则侧重对儿童的关注,而不是部门间相互干预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用以知识为中心的项目为儿童服务国家大,经费少,所以儿基会与中国的合作重在知识方面,而不是在提供服务方面中国及中国儿童摆脱贫困2001-2010年中国儿童和妇女发展纲要及省、县级的具体行动计划为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中国/联合国儿基会合作方案可以帮助西部地区满足妇女/儿童的基本需求并让所有儿童都享有他们的权利继续在已取得的中国儿童发展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儿童死亡,改善女童的性别平等问题,改进早期儿童发展、基础教育问题,帮助青少年实现他们的潜能92 新出现的问题(流动人口、城市贫困人口、艾滋病)报告指出,每天都有数百万儿童的权利受到侵犯。全世界最贫穷的20%儿童人口在5岁以前死亡的风险是家境最富有的20%儿童人口的两倍;在最不发达国家,近四分之一的儿童是童工,数百万儿童长期遭受歧视、体罚、性暴力、虐待和忽视。    儿基会执行主任安东尼·莱克说:“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公现象始终存在,但是创新的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它一直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我们身处越来越紧密互连的世界,某地的解决方案可以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乃至惠及全世界每天还遭受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的儿童。”    莱克说,解决方案将来自跨国界、跨部门的创新工作网络或社区支持,以覆盖最难覆盖的人群;解决方案将来自年轻人,青少年和儿童自己。    《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年11月20日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    自1980年以来,儿基会每年发布《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对影响儿童的一个重要问题预防与措施首先,面对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除了教育、批评、惩罚外,更应该仔细调查他们为何会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识别暴力的产生的因素,如是否有学习困难,是否有家庭暴力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的外在不利环境及内在的“暴力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从而彻底改变其不良的行为模式。其次,如果学校一味地强调文化课成绩,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即便有教育成果也是残缺的。法制教育应和文化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应在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学生参与法制教育活动,聘请法制老师以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件说法,将其贯穿到教学当中,而不应单纯地以文化课的成绩作为对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第三,在许多中小学校还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国家应考虑在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各级各类学校包括中小学,都应该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和道德干预机制,预防因为心理疾病引发的过激事件发生。第四,必须强化父母对孩子的监管责任。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这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教育责任是法定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不尽监管责任的父母应予追究法律责任。第五,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作,为处于动荡不安的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平等,更关爱,更人性化的成长空间。预防校园暴力,必须尽快遏止通过网吧传播的暴力、色情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92 中国国内的慈善事业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目前在全国拥有361个会员单位。其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华慈善总会历任会长分别是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现任会长是李本公。基本信息中文名:中华慈善总会英文名:Chinacharityfederation总部所在地:北京组织性质:慈善机构成立时间:1994年成立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官方网站:www.ChinaCharityFederation.org主管部门:民政部现任会长:李本公会员单位:361个宗旨:中华慈善总会的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恪守总会宗旨,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努力开拓慈善工作的服务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慈善资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紧急救援、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医疗救助、助学支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作范围:近几年来,中华慈善总会特别注意发挥其本身所特有的涵盖面较为宽泛的特点,开展了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八大方面几十个慈善项目,逐步形成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援助体系。截至目前,中华慈善总会直接募集慈善款物共折合人民币四百多亿元,数以千万计的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救助。中华慈善总会实行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聘请了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财务审计,重大募捐活动接受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并随时接受社会监督。中华慈善总会始终坚持公开、公正、依法、自律的财务理念,社会公信力稳步提高。中华慈善总会不断加强对外联络工作,与港澳台和海外的许多公益慈善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实施了多项合作项目,得到了国际慈善组织的普遍认同。1998年,中华慈善总会加入了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现更名为“全球联合之路”92 ),成为该组织中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会员。可以说,中华慈善总会作为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之一,已经开始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共同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稳步发展的一条重要枢纽。项目慈善项目总述:开展慈善项目,加大帮扶力度,为困难群体提供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是慈善组织的中心工作。成立初期,中华慈善总会通过深入的调研论证,先后推出了矫治儿童唇腭裂和雨水积蓄工程等慈善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切实需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1999年引入的美国“微笑列车”慈善项目以及2003年的“格列卫”药品援助项目,开辟了大型助医慈善项目格局。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已拥有涵盖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8大方面的60多个慈善项目和基金,与团体会员共同搭建了遍布全国、规模巨大的慈善项目援助体系,惠及困难群众千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慈善一元捐行动慈善一元捐行动是中华慈善总会践行社会捐赠经常化而开展的面向全社会的小额募捐行动,目的是呼吁全社会每一个人为慈善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慈善一元捐行动是以人民币一元为起点,在不影响捐赠者生活水准的前提下进行捐赠,多捐不限,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慈善之情,弘扬“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慈善理念,使每个人的爱心通过慈善一元捐行动得以实现。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和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合作为我国贫困唇腭裂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对实施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医疗救治项目。其救治对象是不能支付唇腭裂修复手术费用的贫困患者。在2005年举办的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上,该项目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微笑列车项目开展15年来,全国共有微笑列车项目合作医院331家,累计完成唇腭裂免费修复手术33万例,捐赠善款14亿人民币,先后举办全国性唇腭裂学术会议9届,培训医护人员1.4万余人次。“一张纸•献爱心”工程“一张纸•献爱心工程”是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呼吁人们减少纸张浪费,提高旧纸回收利用率,通过捐献废旧纸张的形式,易“废”为财,支持慈善事业。一张纸•献爱心工程倡导从节约一张纸入手,这种公益行为方式简单易行,容易为人接受。随着活动的普及,节约和慈善的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意义深远。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几乎是中、东部地区的两倍,而病情严重的孩子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手术救治,正被病魔一个个夺去生命。鉴于此,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了“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行动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承办,旨在救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于2003年9月在中国正式启动,由非政府性质的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CCF)负责在中国的整体运作和协调工作。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旨在让中国所有符合援助条件的费城染色体阳性、在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周岁以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8周岁以上);c-Kit阳性,不可切除(不可手术)和/或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患者(18周岁以上)及不能切除、复发或者转移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患者获得格列卫药品援助。目前该援助项目覆盖了81个国家,为592 万多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提供了免费格列卫药物,是当今最为慷慨、广泛和直接的全球性癌症患者援助计划。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由中华慈善总会于2012年启动,并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该项目以向中小学生赠阅《慈善读本》为基本载体,以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式,旨在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20多个市(地、州)的2500余所中小学相继推广,惠及人群超过200万人,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普遍认同。善聚源饮水工程善聚源饮水工程是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的公益慈善项目,旨在充分调动各层面社会群体参与慈善事业,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喝上健康放心的饮用水,缓解老少边穷地区和重特大灾害时期的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通过净化设备的综合应用,将不能饮用的水,经过各种技术处理净化后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打造每个人身边的爱心源泉,为解决应急救灾和缓解水质性安全问题贡献慈善公益的力量。慈爱孤儿工程慈爱孤儿工程是中华慈善总会在2000年发起,以救助百万孤儿为目标的大型慈善工程。工程宗旨是: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引导全社会同献爱心,让孤儿也有美好的童年。救助方式是:定向助养孤儿;非定向助养孤儿;捐建慈善爱心学校、捐建慈善爱心电脑教室。贫困母亲救助项目为加大扶贫力度,改善贫困母亲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而优化贫困母亲生存环境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华慈善总会于2009年联合发起开展“贫困母亲救助”扶贫爱心行动。为把此项爱心行动落实到实处,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特设立“贫困母亲救助项目”,此项目为扶贫救助贫困母亲专项基金,属中华慈善总会重点扶贫救助项目,主要扶贫和救助贫困地区的贫困母亲及贫困家庭。雨水积蓄工程雨水积蓄工程是中华慈善总会为帮助解决西部山区人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的益民工程。“修水窖•集雨水”,修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集雨面和一个30—50立方米的水窑,解决3一5口之家常年人畜饮水问题;或者捐赠一定数额的善款修建一集体性的集雨设施,解决一个人口聚集点的饮水问题。面向全社会募集资金,帮助干旱少雨缺水地区百姓修建集雨设施,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多吉美患者援助项目2007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与拜耳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多吉美患者援助项目”。该项目已帮助超过4000名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贫困患者和超过14000名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肝细胞癌贫困患者获得多吉美的治疗。易瑞沙慈善援助项目易瑞沙慈善援助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接受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捐赠易瑞沙药品,而对贫困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的医疗救助项目,2007年1月正式启动。截至到2014年11月底,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捐赠价值约人民币59.76亿元的易瑞沙药品;项目累计援助患者25406位。在全国设立了40个援助药品发放点,有2000位医生义务参与本项目。92 中国福利会简介:(1)前身中国福利会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其前身是保卫中国同善后救济总署的运输车、船队,把物资输送到解放区。在这些物资中,包括医院的整套医疗设备。在上海,中国福利基金会建立3个儿童福利站、一个儿童剧团。此外,中国福利基金会和美国战灾儿童义养会合作,通过30多个机构和团体,资助5000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2)改称该会前身为保卫中国同盟改称中国福利基金会1946年1月保卫中国同盟正式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该同盟以各种方式,争取国内外各界进步力量对全国解放区军民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和物质援助。该同盟自去年8月从重庆迁至上海以来,于国统区救济了大批贫病中的文教界人士,在全国建立各类收容所、孤儿院、儿童福利站和学校、托儿所等福利设施。(3)发展1950年8月15日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会址设在上海。中国福利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妇幼卫生保健、少年儿童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展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同时进行国际宣传和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国福利会在上海创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建立托儿所、幼儿园和少年宫。将儿童剧团扩建为儿童艺术剧院,并创建儿童艺术剧场。创办综合性儿童杂志《儿童时代》,出版向国外友人及华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成就与人民生活的综合性月刊《中国建设》(现改名为《今日中国》)。宋庆龄逝世后,中国福利会继承和发扬宋庆龄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思想,各项事业不断发展。1985年成立儿童电视教育制作中心。设立“宋庆龄樟树奖”,表彰卓有贡献的妇女儿童工作者。1986年成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1987年建立上海和平国际旅游公司。1991年建成宋庆龄幼儿园。1994年与国家教委联合设立“宋庆龄奖学金”,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小学生。1995建立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信息中心,现扩建为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2006年开始建设宋庆龄学校和中国福利会老年福利发展中心。(4)领导机构:中国福利会的领导机构是执行委员会,先后由宋庆龄、廖承志、黄华任主席。1988年5月新的一届执行委员会组成,由康克清任名誉主席,黄华任主席。现任主席胡启立,副主席鲁平、张文康、宋仪桥、许德馨、洪纽一,秘书长艾柏英。章程92   2003年12月18日13:17(2001年12月26日修订)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福利会(曾名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建的人民团体。  第二条中国福利会致力于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广泛动员国内外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人士,从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第三条中国福利会继承和发扬宋庆龄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思想,在妇幼保健卫生、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福利方面进行实验性、示范性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  第四条中国福利会遵守国家法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章任务  第五条以具有妇幼保健、医疗、科学培训等功能的研究和教学大型专科医院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生殖健康技术指导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依托,大力实验新项目、推广新技术,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服务,为贯彻政府关于优生、优育的计划做贡献。  第六条根据幼儿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进行学龄前儿童的早期培养教育。  第七条通过科技、艺术兴趣小组、爱好者俱乐部和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在少年儿童校外生活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素质培训。  第八条创作、制作和出版儿童剧、儿童电视节目和少儿读物,为少年儿童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  第九条通过学术交流、参观访问、研讨会、出版物、巡回演(展)出等形式和现代传媒、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在妇幼保健、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和儿童文化事业方面广泛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同时,为老少边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服务。  第十条广泛开展妇女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的对外宣传工作。第三章组织  第十一条中国福利会最高权力机构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执行委员组成。  第十二条执行委员由与中国福利会事业密切相关的中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团体的领导人担任。执行委员的欢务如有变动,由接任其职务的领导人自然替补。  第十三条中国福利会党组书记和秘书长为执行委员。  第十四条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会会议由主席或副主席主持,一年举行一次,研究决定重大工作。  第十五条中国福利会的日常工作由秘书长主持。  第十六条在秘书长领导下,设立各种经常工作的机构(处室)。92 第四章执行委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行使以下权利  (一)讨论决定中国福利会的事业发展方向和重要工作部署。  (二)监督检查中国福利会贯彻宋庆龄办会方针与落实执委会决定的情况。  第十八条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承担以下义务:  (一)通过自己领导的部门,对中国福利会的事业直接进行方针政策和业务上的指导。(二)每年听取一次工作汇报,了解中国福利会的工作进展,并给予具体指导。  (三)协助做好替任执委的交接工作。第五章经费  第十九条中国福利会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事业经营,同时接受各种机构、团体和个人的捐款。  第二十条中国福利会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92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简介1966年证严上人创立于东台湾的花莲一隅,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妇每天省下五角钱,投入竹筒里,与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产一双婴儿鞋,以克己、克勤、克俭、克难的精神创立慈济,开始济助贫困,拔苦予乐的工作。慈济的志业,由慈善而医疗、教育、人文;从偏远的花莲开展至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个国家设有分支会或联络处,迄今援助超过七十一个国家地区,慈济人以感恩心,付出无所求,为每一位受难者真诚关怀与肤慰。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国务院批准通过于大陆成立基金会,成为大陆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由境外非营利组织所成立的全国性基金会,并于2010年8月20日于苏州静思书院举行挂牌典礼。慈悲的足迹虽已遍洒全球,但天下仍灾难频传,上人殷切叮咛「来不及、来不及了!」,呼吁大家加快脚步,汇聚善与爱的力量,人人力行克己复礼,回归简朴生活。因此,在慈济迈向第四十一年之始,上人提出「回归竹筒岁月」的叮咛,呼吁人间菩萨大招生,加快净化人心的脚步,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祈愿为达到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无难共同努力。慈济人共同秉持着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的理念。以「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怀,超越种族、国家、语言、肤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志业,不仅使「大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更将中华文化底蕴中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慈济人所推动的包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项,统称为「四大志业」;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小区志工、海外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法印」。慈善志业「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凄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慈善志业从弱势家庭济助到心灵关怀,包含长期扶困、急难救助、居家关怀及海外慈善。慈济重视的不只是救济、援助的成效,更在乎启发人性善的良能-「教富济贫」,是富者因施而乐,学习付出爱心济助贫困,找到生命的意义;「济贫教富」,启发贫困者富有爱的心怀,走出生命的幽谷,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尽一己之力,且能在付出中自我成长。教富济贫、济贫教富92 台湾的慈善经验,因着大爱牵引出全球四十七个国家、三百四十五个联络点,在全球六十九国留下爱的足迹,战乱的阿富汗、科索沃、卢安达;民生困顿的外蒙、北朝鲜;遭逢地震重创的土耳其、伊朗、萨尔瓦多;饱受风灾、水灾肆虐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多米尼加,以及南亚海啸的受灾区域,甚至是遭遇飓风的美国,及水患侵袭的玻利维亚,慈济志工皆不分宗教、种族,大爱始终如一。秉持着「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感恩心,悲智双运。就像南非的慈济志工,为当地妇女开设五百多所职训班,教她们一技之长,这些黑人妇女后来奉献出大爱,长途跋涉、深入小区照顾艾滋病患。美国遭逢卡崔娜飓风摧残时,慈济人尽一己棉薄之力,募款救灾。印度尼西亚红溪河,在一场大水之后,慈济以「清扫、消毒、发放、义诊、建大爱村五管齐下,让上万灾民接受义诊,并拥有全新的大爱村小区、设有义诊中心、慈济学校及伊斯兰教堂,慈济感恩、尊重、爱付出,也鼓励村民互助互爱,现在大爱村的居民们开始作环保、加入了志工行列;而印尼回教习经院亦在慈济长期援助每月五十吨白米,和志工的爱心互动下,除自力更生并也投入志工服务。习经院教长甚至将证严上人的法相高挂在教室里,以表尊敬和感恩,这也象征着真正的无私大爱是没有距离、超越一切世间藩篱。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中国大陆自1991年华中、华东发生世纪洪灾,慈济基金会秉持「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的原则,在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慈善工作,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年年以一分如同对亲人的疼惜与关爱,从未间断,已帮助超过二千万人次。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对洪灾、雪灾及震灾地区的民众发放民生物资,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学,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粮衣被等。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5月14日慈济志工紧急赶赴灾区;5月15日,全球慈济人同步展开「慈济川缅肤苦难,大爱善行聚福缘」募款、募心活动,启动人人的爱心善行,汇聚善的共振、爱的福缘。慈济由设立赈灾服务点,展开热食供应、义诊服务及心理的关怀等服务工作,并鼓励受灾的乡亲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务走出悲恸。看到乡亲由忧愁至展开笑容,彼此鼓舞照顾,令人深感欣慰与安心。慈济动员医护团队投入义诊、往诊服务乡亲,守护乡亲的生命及健康。慈济在川震的重建脚步,将以四年三阶段的执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协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园重建规划的同时,协助灾区先行搭设能够使用三年以上的简易教室、简易寺庙,提供一个可以遮风、躲雨、驱寒、避热之处,让灾民得以暂时先安身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个缓冲地,并藉以鼓励灾民走出阴霾,并恢复生机。紧接着慈济将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开工或进行规划中计十三所学校。医疗志业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因病而贫,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发愿为缺乏医疗设施的台湾东部民众筹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愿景,提升东部医疗水平。以人为本以病为师92 1979年,上人发起兴建医院的大愿,筹建历程百转千折,备尝艰辛,终于在「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的号召下,不论是小摊贩或是企业家,汇聚涓滴爱心力量,共成建院善举。1986年8月,佛教慈济医院矗立于花莲,开启「守护生命守护爱」的慈济医疗志业新里程。目前于台湾另设立花莲玉里、台东关山、嘉义大林、台北新店及台中潭子等综合医院,同步推动「医疗志工」制度,配合医护团队,做到全程、全人、全家、全队之「四全」照顾,达到「身、心、灵」统合疗护目标。此外,由点而线而面,「慈济医疗普遍化」透过义诊下乡,从城市到乡村,在山之巅、水之涯,开展全台医疗网络。慈济的医疗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小区为导向。医护人员的天职是以专业的知识、技能,把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好处,送到社会各个角落给需要的人。「病人不能来,我们就要走过去!」慈济延伸医疗网络,照顾医疗贫瘠地区的民众,包括贫户、街友、原住民、独居长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病患,协助他们就医或提报进行居家往诊。  TIMA医疗服务网守护贫苦患者慈济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医疗保证金,让贫者免费就医,并且成立「国际慈济人医会」(TzuChiInternationalMedicalAssociation;简称: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个国家,设有五十八个据点、超过七千名医护专业志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四川震灾中有许多前往义诊的慈济志工,他们都是来自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国际人医会成员;人医会志工,平日以关怀居住地贫苦患者为主,执行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全科性义诊服务,若国际间发生灾难,也配合慈济赈灾行动,启动医疗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个国家义诊,服务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为偏远及医疗资源缺乏者义诊,也为海外贫病民众进行大型跨国义诊。1999年春,慈济与厦门市医学会举办两岸医学交流及联合义诊以来,陆续在福建福鼎、安徽铜陵、河南固始,及湖南桑植和永顺、安徽郎溪与宣州、贵州花溪等地举办义诊施药。另外在内蒙的土默特左旗、苏尼特右旗和河南平舆县、贵州罗甸县、福建的福鼎市等地发放医药箱。2000年6月,慈济援建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病房大楼,2004年9月再度筹款援建福建福鼎市医院医疗大楼。同时,慈济与残疾人协会针对白内障患者给予复明手术,期望慈济的医疗之爱,让病苦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慈济并在宁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兴建爱幼中心,加强对妇幼同胞的照护。教育志业慈济继踏出了慈善和医疗的脚步之后,基于培育医护人才,和解决台湾东部少女的就业问题,于是在1989年成立慈济护专,迈向教育志业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设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社会教育推广,落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教之以礼育之以德92 慈济教育是以「慈悲喜舍」为校训,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为目标,不仅重视专业教育,更重视启发人的「良能」。所以在学校里,不只教授学业,还要五育并进,更要强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静思语教学的推广下,让孩子学习付出、92 自然之友全称为“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会址设在北京,是中国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于1994年3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协会简介: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自然之友遵守中国政府的各项法律、政策及中国文化书院章程,在书院院务委员会指导下开展活动并定期向后者报告工作。“自然之友”是非赢利公益团体,经费来自会费以及社会赞助。1993年6月5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创始人发起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玲珑园会议”。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为创会会长,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为理事长。自然之友以开展群众性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截止到2008年,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非政府组织)已有十多家。自然之友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二十余项,如“亚洲环境奖”、“地球奖”、“大熊猫奖”、“绿色人物奖”和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奖”等。历经十几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为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协会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大自然为友,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命权利;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健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工作目标:一、倡导和推动环境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反映和代言弱势的呼声,影响环境公共政策;二、通过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倡导更多公众增强环境意识,提升行动意愿和能力,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三、促进环境NGO(NGO——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交流,形成合力;支持草根环保力量的发展,扶持其成长;四、建立良好的会员机制,稳步发展会员;构建定位明确、机制合理、团队能力较强、拥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优势渐成的民间环保组织。协会宗旨:1、自然之友以推动群众性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以争取中华民族得以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2、自然之友支持中国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及社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并愿与它(他)们合作;同时,根据条件,对与此相悖的事进行监督、批评、揭露和吁请有关方面予以制止。3、自然之友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地区间)民间合作;根据条件,参与全球性环境保护活动。92 4、自然之友开展环境教育、传播绿色文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学校课外教育、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出版物、美术和音像作品、大众传媒、群众性活动等;特别注重通过各类活动在青少年中培养环境意识。5、自然之友根据条件支持和组织会员开展环境科学和环境理论研究、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社会调查,以为其环保活动提供依据,并提高团体自身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会员间的联谊和交流。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现状,特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间,我们看三组数据:年度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慈善组织的数量——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未来五年中国的捐款数额年度能否达到5000亿元,慈善组织能否达到50万个,从业人员能否达到500万人,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社会也应该建立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明确目标。二、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1.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薄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敛性、封闭性妨碍了人们的慈善行为。“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但如果真要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十分真实。”我国的传统慈善文化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缺少西方的博爱主义和“普世”观念。在大多数情形下,中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没能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帮助。2.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3.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92 ,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4.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慈善组织公信力低固然和政府的干预有关系,但非政府部门存在的“志愿失灵”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三、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弘扬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捐献的社会氛围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首先弘扬慈善文化(一是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二是将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三是将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利用媒体的大众性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增强公众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2.加强慈善立法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如《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中所述(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3.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在慈善组织功能上,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慈善团体的募捐机构和实施机构是分离的,募捐机构专门从事慈善募捐专业,募捐的善款全部拨付给实施慈善服务的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各慈善组织自发募捐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慈善事业的募捐效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4.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完备的监督体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1)行政监督。首先,对基金会的监督。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约束机制主要体92 现在依法对慈善组织的界定及对其财务活动的监督上。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基金会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金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进步,但也难免鱼目混珠,一些私人基金会打着基金会的名誉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又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其次,对慈善组织成立的监督。政府要依法规范申请成立免税性质的慈善组织,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免一些组织打着慈善的名誉谋取暴利。再次,对慈善组织活动的监督。政府要建立慈善活动公开制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控体系。政府可以每年抽查慈善组织财务收支状况,如发现有造假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对慈善活动的监督只有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如美国慈善信息局,也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每年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行评估,把所出具的测评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公众以此作为是否捐赠的标准。此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媒体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监督渠道畅通。(3)内部监控。慈善机构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治理结构,在组织内部建立约束组织和成员的规章、制度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完善内部管理监督程序。5.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运作载体,慈善组织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第一,高度重视慈善工作建设。要加强慈善会全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尽快提高慈善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多渠道、多方式培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再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队伍。第二,慈善组织要从自身抓起,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的使用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款物的使用情况。9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