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65315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4
《利益相关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利益相关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摘 要:会计政策选择有微观和宏观之分,本文主要针对微观会计政策选择层次,分析管理者、股东、政府、债权人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在各自不同的动因下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或影响。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微观会计政策 选择动因 行为 一、管理者微观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分析 (一)报酬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向企业贡献技能等人力资本,相应地,从企业获得一定的报酬。由于管理者所提供的管理技能和服务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往往将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而企业的业绩一般采用会计信
2、息来反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报酬,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未进行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可将该动因称为报酬动因。在报酬动因下,管理者将偏好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实证会计理论假设之一的分红计划假设是与报酬动因相联系的,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管理者在报酬动因下,可能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盈利的提高或者降低的趋向,则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分红计划的下限、介于下限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低于分
3、红计划下限,管理者倾向选择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但是增加后的盈余不会超过上限水平;高于分红计划上限时,管理者倾向于选择能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 (二)安全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管理者除了关注自己的报酬外,还会关注自己职位的安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是管理者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其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在管理者变动时,新任的管理者与面临被解雇的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管理者也会利
4、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竞争。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美化自己的业绩,进而在竞争中获胜。由此可见,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保证自己的职位安全,并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可将该动因称为安全动因。管理者在安全动因下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早期赫普霍恩(1953)和戈登(1964)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管理人员的目标并不是所报告利润的极大化,而是使各期收益均衡化。此后,Fudenberg,Tirole(1995)以及MarkL.De-fond,Chul6W.Park.,(1997)对该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管理者在安全动
5、因下,会根据当期业绩与未来业绩的具体情况,选择增大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或选择减少当期业绩的会计政策,以此来平滑收益。即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低,而所期望的未来盈余相对较高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增加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直线折旧法而不选择加速折旧法。如果当期盈余相对较高,但预期的未来盈余相对较低时,管理者将可能做出减少当期盈余的会计政策选择,如选择加速折旧法而不选择直线折旧法,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管理者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 (三)MBO动因与职务动因下的行为偏好 除了上述的报酬动因与安全
6、动因外,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决定了管理者还有其他行为动因。我国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中货币报酬只是一部分,而社会地位、控制权的满足感却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大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政府官员。民营企业这些年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家也开始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权利。由于上市公司经理阶层的产生仍是行政性,并且从民间自然形成的经理阶层在产生之后也被“官化”,形成了管理者过度追求自身政治前途的现象。管理层收购(MBO)是管理者利用负债融资,或是通过股权交换等经济手段,用少量的资金收购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所
7、有者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问题,使得管理者获得的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在这种心理失衡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过MBO使自己变为股东,进而最大化个人利益。可将这种动因称为MBO动因。管理者出于MBO动因,在实行MBO前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增加收益,提高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而在实行MBO当期,会倾向于选择能减少收益,降低企业净资产的会计政策从而降低股价,管理者就可以低成本购入股票,使自己由管理者转为股东。 二、股东微观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资本安全动因影响6 企业是由各个利益
8、相关者组成的,由于许多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难以计量,因此,按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或投入的比例,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经济利益的方式就无法实施。当有N类利益相关者时,一种可行的分配方法是先独立确定前N-1类利益相关者应分享的经济利益,第N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由利益相关者的总体经济利益,扣除前N-I类利益相关者分享的经济利益后的余额确定(王竹泉,2003)。传统企业正是采用这一分配模式,管理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分配的经济利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