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

ID:1145656

大小:307.2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08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_第1页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_第2页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_第3页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_第4页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_田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8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82015年8月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Aug.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8-076-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5.260*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11,2,3111田龙,张青峰,张翔,塔娜,王彩芬(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凌712100;2.农业部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重点开放实验室,杨凌7121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杨凌712100

2、)提要:西北地区的生态可持续状况对于稳定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生态足迹模型(EFM)中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文中对原有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对西北地区2012年生态可持续性进行22了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2.90hm/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8hm/人,人均生2态赤字为0.72hm/人,整体的生态结构不合理,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西北地区各省区的生态足迹差异明显,除青海和新疆为生态盈余外,其它省区均为生态赤字,其中陕西最大,甘肃最小;3)西北地区生态适度人口为80.74×10人,实际人口与生态适度人口的比例是1:0.7

3、5,人口数量整体处于超载状态;生态利用效率为0.652万元/hm。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生态可持续现状,研究方法和结果对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识码:A可持续发展倡导资源节约、文明消费,最终达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衡量可持续发[1]展状况的一个指标,生态足迹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国家、省、[2-12]地区、县等不同尺度范围的研究,该模型从人类消费与土地生产的角度评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13-16]间的关

4、系并且具有精简的指标体系,因而被广泛接受。但该模型在具体计算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缺[11,17]陷,导致其在应用方面受到限制。随后,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各自研究区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模型[17-18](EFM)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为[11]此文中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改进生态足迹模型(IEFM)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并对西北地区各省的生态足迹及承载力进行了实例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提供方法依据和战略决策参考。1材料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42西北地区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5省(区),总面积约为

5、306.48×10km,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32%;总人口约9783.78万人(201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该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类型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在国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对粮食和各类生产和生活品需求的不断提高,正确认识和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就显得颇具意义。1.2研究方法1.2.1改进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模型实质上是将所有人类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资源定量归结为提供生态产品的6个生态生产性土地(耕地、林地

6、、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的面积,并用此来衡量人类究竟消耗了多少用*收稿日期:2014-7-12;修回日期:2014-8-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29B09-1-1C)资助。作者简介:田龙(1988-),男,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E-mail:2403tianlong@163.com通讯作者:张青峰(1974-),男,山西孝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E-mail:zhqf@nwsuaf.edu.cn第8期田龙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地区生态可持续性

7、评价·77·[1]于延续自身发展的自然资源。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文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1)采用生产[19]性生态足迹代替消费性生态足迹,即用研究区每年从生态系统中实际获得的生物产量来代替区域人口生态消费量而不必考虑区域间输入、输出量,从而克服了因贸易数据不全所导致的计算困难;2)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刘某承、李文华等以中国2001年1km分辨率的MODIS数据为基础,根据植被净初级生产[20-21]力(NPP)计算的结果进行调整与修正;3)采用谢鸿宇的改进模型对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及承载[18]力进行计算,以此来克服前人研究中能源用地承载力为0的缺陷

8、。文中采用2012年联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