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侵蚀退化地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侵蚀退化地治理 南方红壤丘陵区,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含鄂西全部),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包括湘西、桂西),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域,总面积118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2.3%[1].区内雨热条件好,年平均降雨量大(达1200mm以上),且雨量分布不均,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单位时间内强大的降雨构成巨大的侵蚀动力[2],加上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的可蚀性(K值)较高的内在因子[3],以及
2、剧烈的人类活动,使得其成为我国水土流失范围最广、程度较高的地区,严重程度仅次于黄土高原[4],制约着该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如何加快其水土流失治理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根据水利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5],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总面积13.12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1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13万km2,占流失总面积46.72%,中度流失面积4.84万km2,占流失总面积36.89%,强度以上流失面积2.15万km2,占流失总面积16.39%.不难看
3、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以轻中度流失为主,二者的流失面积占到流失总面积83.61%.从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来看,与2002年水利部全国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6]相比,水土流失总面积、轻度、中度和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6.48万km2,轻度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68万km2,这说明南方红壤丘陵区在近10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看到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 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剧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土壤侵蚀类型复杂多
4、样,但主要以水蚀为主,大多呈斑点状分布;其次,林下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的缺少,导致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很高,致使林下地表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中度甚至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出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景象[7],带来了严重的林下流恶果,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如福建省长汀县林地发生侵蚀的面积达33898.56hm2,占侵蚀总面积的48.18%,林地侵蚀约占总侵蚀面积的一半[8].再者,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形式,是发生在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的一种极度剧烈的侵蚀形式[9],也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侵蚀方式之一。据水利部
5、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统计结果[10],南方红壤丘陵区各类崩岗超过20万个,总面积达11.14万hm2,其中88.9%属于活动型崩岗,相对稳定型的仅占11.1%;最后,由于人类长期对山丘坡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近年来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扰动和破坏了原有地貌和植被,改变了地表土壤状况,减弱了其抗蚀能力,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据研究,近年来南方8省由于人为影响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合计约为2340km2,相当于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1/2,合计产生的泥沙下泄量约为1.3~1.7万t,相当于2009年江西全省的年土壤侵蚀总量[1
6、1]. 2侵蚀退化地成因分析 2.1脆弱的土壤 土壤是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12].Cook曾提出土壤可蚀性因子的概念[13],作为土壤侵蚀诸因子中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的基础。南方丘陵区红壤的可蚀性普遍较高(其可蚀性K值一般都在0.2以上)[14].史德明测定了红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发现耐蚀性以变质岩发育的红壤最高,花岗岩发育的红壤最低[15].曾希柏等研究认为,由花岗岩发育而来的红壤和第四纪红壤易形成疏松表层,抵抗冲刷的能力弱,易发生侵蚀[16].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花岗岩等母质
7、发育而来,所以特殊的地质条件是造成该区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17]. 2.2破碎的地形 南方红壤丘陵区受地质运动与构造运动的深刻影响,地势不平且东西差异大,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3.8%和26.7%,两者合计占了60.5%[1],山多坡陡,重力梯度大,为地表径流提供了较大的冲刷势能和携带泥沙的能力,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高。水建国等研究指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量与坡度成极显着的对数正相关,坡度每增加1°,年土壤侵蚀量递增约120t/km2[18].南方红壤丘陵区的这种地形条件在很大程度上
8、决定了该区土壤侵蚀的强度和侵蚀形式。 2.3较高的降雨侵蚀力 降雨侵蚀力是判断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决定土壤侵蚀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9].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400mm以上,且主要集中于每年的4~9月,约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