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说·经传·经变论文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

ID:10872021

大小:8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08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_第1页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_第2页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_第3页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_第4页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说·经传·经变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说·经传·经变论文..毕业引言1983年第一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我曾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1983年8月创刊号(总第四期)。)那篇论文,提出了如下的一些主要论点一,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于中国本土早在先秦已经成熟确立;二,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质同构的对应形式;三,中国佛教之"偈赞",名为"梵呗"..毕业,实系楚汉之声;四,"变文"即唱导化俗的"谈辩"、"应变"之文。这些论点中,第一、二两点,曾有林家平先生在其1986年第3期《兰州学刊》所载之《试议拓展敦煌学研究的空间》一

2、文,以及他与宁强、罗华庆合着的《中国敦煌学史》之有关章节中表示欣赏;第三一点曾有朱绿梅(案:即王小盾)《也谈敦煌讲唱词的音乐渊源》一文(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总第七期。)提出质疑,而且我也有针对的答辩;(牛龙菲《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答朱绿梅》,载1985年第2期,总第八期《敦煌学辑刊》。)第四一点,至今尚未见有人评论。在我自己,于那篇论文的四个主要论点中,最觉不满的是第四一点。当时虽已认为:"'变文'之'变',当有非文体概念的其它含义。"但终觉在未找到"经变"确切语源的情况下,我"以一'变'字而兼及'辩'、'变'二义"之有关其功能的论说,难逃

3、"牵强附会"之讥。故于"变文"一端,只是"且谈",而未敢专论。在我心目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切名谓,总有其固有的语源。"变文"一语,不要说"至今还没有找出译文或对音的梵文";(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原载1981年第2期《中华文史论丛》,可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上册第285页。)即使是找出了译文或对音的梵文,也当如王重民先生所说:"'变'字在汉语内应首先具有相适应的意义"(同上)。可惜的是:前此向未有人在汉语中找出"变文"之"变"的真正语源,其意也向未有确训达诂。因此,1985年提交新疆乌鲁木齐"中国敦煌·

4、吐鲁番学会一九八五年学术讨论会"上,笔者又提交了本文,以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自1985年提交上述学术讨论会之后,又曾见有北京《读书》1988年第4期金克木《"变文"的"变"的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之《从"睒变"论变文与图绘只关系》等文。这些论文所及,正如敦煌《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张鸿勋先生《变文研究评述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所说:不过"表明从古梵语中寻找'变'字的工作,至今尚未结束"而已。此外,还见有广州《华原》1995年第1期姜伯勤先生《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此文虽然在隋代吉藏《中观论疏》中

5、找到了"释此八不,变文易体,方言甚多"的文字,但这已然是"流",而不是"源"。不仅如此,姜先生所谓"因为博通众典,在唱说时遂对正式的经文文体加以变通,从而'应变无尽'。这是最广义的'变文'概念"之言,也并没有超出本文当年的论说。若干年来,我一直留心于此。从本文第一次成稿的1985年5月至今,我也依然在注视着有关此一问题的研究动态。综合考量,我依然坚持如下之或许可以供同人参考的意见"变文"之"变"者,实系中国固有之"经·说"、"经·传"、"经·变"之"变"。一,"经·变"之制乃中国固有中国固有之"六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6、案:《乐经》已亡。)正如梁启超所论:"古书椠于竹简,传写甚难,故凡著述者文皆极简。《老子》仅五千言,《墨经》不逾六千言,孔子作《春秋》亦义丰而文约,而微言大义,皆在口说。"(梁启超《墨经校释》,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版,第二页。)《墨子·经上》有言:"说,所以明也。"故《墨辩》有《经上》篇,又有《经说上》篇;有《经下》篇,又有《经说下》篇。《韩子·外储说》亦有《经》、《说》之制。此正如梁启超所说:"欲明经,当求其义于经说。"(同上。)此《经》、《说》之制,先有晋人鲁胜《墨辩注序》发明,(《晋书·鲁胜传》存其《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

7、")后又有唐人杜牧言之,(《樊川文集·答庄充书》说:"复观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诗》、《书》、《春秋左氏》以降,百家之说,皆是也"。案:这里所谓"百家之说"的"说",便是"经说"之"说"。)"自梁(启超)氏笃守此例,乃能将经与说之关系,确定而不移。"(范耕研《墨辩疏证》,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版,第六页。)近人栾调甫先生又更指出:"盖《墨辩》之有说、辩,犹因明之有立、破。"(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平章胡墨辩之争》,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第35页。)至此,"依经以辩理"、"错综经文以尽其变",(语出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爰俞雅辩,

8、畅辩微理"(栾调甫《墨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