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

ID:10786953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_第1页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_第2页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_第3页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_第4页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新潮论文..毕业提要:扬弃“积淀”是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流派区别于其他“主体性美学”或“实践美学”派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从对主体及其个体主体性的肯定至积淀的扬弃,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过程:潜在——酝生——形成——发展——高潮——完善——影响——余波。这一艰难的历程有着难以尽述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对这一个“过程”的描述与评述,将有助于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提示中国现代美学新潮的历史轨迹;开拓当代中国美学同一流派内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认识高尔泰及其同仁扬弃“积淀”的艰难历程。高尔泰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美学新潮,通过扬弃“

2、积淀”的历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来叙述。一、第一阶段:潜在——酝生“积淀”的扬弃,即感性对理性的扬弃。早在《论美》的姐妹篇《美感的绝对性》一文中,高尔泰就发现,只有美感直觉盖复名理知识的时候..毕业,美感才成为美感=美。尽管这里的“美感”未能用“感性动力因”加以阐述,但其“美感直觉”的“盖复层面”之中却包含了感性对于理性的扬弃成份,“名理知识”的内涵之中包含着理性及其由教育而导向的“积淀”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盖复式”的语方结构是高尔泰扬弃“积淀”的早期思想萌芽(当时“积淀”之术语尚水正式出世,但其思想萌芽已隐现于李泽厚1956年写成的《论美感、美和艺术》之中)。

3、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的黑暗,高尔泰的这一思想萌芽未能获得正常地抽薪。这同时也与美学研究的一度中断及“积淀”说的缓生有关。时隔20多个春秋,随着“伤痕文学”的淡化与“反思文学”的深入,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两个凡是”的决破,随着一位中学生(潘晓)向报界的投笔而引发的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高尔泰将其于1964年写作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文稿修改后发表于《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在《关于人的本质》一文中,高尔泰在对人的自由本质及其感性动力因的哲学思考之后,针对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出了“感性动力”与“理性结构”这一关

4、涉到美之性质和生成动因的基本范畴,并把“感性动力”和“理性结构”的关系喻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从而在深刻的历史观念中揭开了美的人文性、实践性与人的社会性及其改造世界的关系。在当时(“积淀说”已开成)由于人们对美学与哲学的关系、美学与人的本质,美学的对象之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美学界的普遍关注。同时,由于高尔泰自身美学思想发展的进程及其局限,他未能尽快地将这一生发开的思想火花纳入现代美学研究的对象有和考察之中,而是让其消失于“美感经验中心说”的局限之中。高尔泰的第一本论文集《论美》中未将《关于人的本质》一文收入其中,即是一个佐证。尽管这一无意识的不自觉推迟

5、了美学界对李泽厚“积淀说”的反拨,但其对个体主体性及其本体论的高扬,对“理性结构”所持的批判态度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意识,给当代中国人文思潮和现代美学新潮的兴起以深刻的影响,给加入这一思潮的青年思想这们以启迪。高尔泰在这场人文思潮中无疑地起到了启蒙性的开启作用。因此,我们认为,高尔泰的这一“生发”开的思想火花揭开了扬弃“积淀”的历史序幕。但将这一思想意识最先引入美学对象畛域,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述和展开的不是高尔泰,而是尤西林。众所周知,高尔泰认为美学研究的中心是“美感经验”而非艺术,“美感经验中心说”虽然强调以人为出发点,注重经验事实和个体的深刻体验,但其同涵的明确度却比较模

6、糊。因而囿于“美感经验说”的思想见解,尽管十分强调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主体意识和人的创造力,但其在表述上却难以直接导入对“积淀”的批判。对此,尤西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10期)发表的《关于美学的对象》一文中作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尤西林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入手,对“美是真善的统一”(李泽厚早在1962年《美学三题议》中持此看法)之流行看法提出了疑议,认为这一定义仅仅是“对美生成过程的描述,并未提示出美的本质,尤其是模糊了真善美的区别,从而模糊了美的对象;此外还给人以美是消极生成的物的印象,从而削弱了主体性的地位;而这种削弱,对美学恰恰是致使的”。在尤西林看来,美“不

7、是人对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真),也不是人对外界利益目标的追求(善),而是人在依照‘真’以实现‘善’时对主体自身的肯定”。在剖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与人对艺术的审美关系时,他认为“二者的审美心理机制有区别:一个处于创造性活动中的主体审美,是以自我体验为特征的,一个欣赏艺术的主体的审美,是以外在观照为特征的。前者以生理——心理全面的方式把握对象,后者则带有想象和代偿的性质……囿于形式外观的美学必然走向囿于艺术的美学……只讲美是从内容向形式的隐沉和从动态向静态的凝冻,是片面的”。尤西林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及对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心理机制的剖析,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