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ID:10774048

大小:50.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08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_第1页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_第2页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_第3页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_第4页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生”是《周易》的精神,“守静”则是《老子》的宗旨,二者概念上有别,但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承载和体现这一联系最恰当的形式,就是人的生命。生命二字,在字义上似乎提醒着我们,“命”是由“生”的燥动而来的。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世间。自此以往,“动”就伴随着他走完一生。既然他的一生都是在“生”,不生即死,故“动”与人的生命密不可分。但是,当我们详细审视整个的人生时,却也发现它与静有密切的联系。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生命不仅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这不仅仅是说生命的个体,天地万物总起来是一个大的生命。(一)天地之心本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2、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年传唱,不知引起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追思遐想。但诗意之美,又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欣赏或审美的层面,从哲学的意义说,“静夜”之“思”带给我们的,是建立在“静”的意境之上的对“静”的价值的深层体验和追寻。1、“静”的意境 “静”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向往和追求的终极的境界。静谧的情调是与哲人们生活的环境、哺育他们的土壤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基本特点就是“静”。人口依附于土地,不能随便迁移,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则是大自然阳光雨露恩赐的结果。农时也就是天时,不误农时,因地制宜,可重复性、可持续性地耕种和开发,是国民经济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它与游牧民族“打一枪换

3、一个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农作物都被统归于“植”物,“植,根生之属也” 。以根为生命之本者便属于植物。而根生属的基本特点就是静而不动,所以植物也就是“不动”物。家禽家畜之类虽属“动”物,但又都是食植物而生,并被圈养在农家的固定场所,故也可以看作为次级的“植”物。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哲人,他们的思想没有理由不反映哺育他们的大地的呼声。李白虽然是一诗人,但他同样离不开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水土。在诗中,李白所以疑月光为霜,是因为时已至深秋,皎洁的月色很容易使人把它与霜降联系在一起。还在梁简文帝的《玄圃纳凉》诗中,就已经有“夜月似秋霜”之句。李白的诗,则是从秋霜月夜中提炼出“静”

4、的境界。月静而日动,夜静而昼动,秋(冬)静而春(夏)动。在这里,日月与昼夜的语义实际上是同一的,它们都是阴阳二气的具体样态。阴与阳是讲实体、讲属性,而从活动和状态上讲,那就是动静。所以,说到底,动静与阴阳、日月、昼夜都是相互发明的,这一点似乎并不难理解。而需要进一步加以阐发的,是静与秋(冬)的关系。“静”在中国哲学,是与阴分不开的。而纯阴也就是坤卦。坤卦按季节已在十月深秋,时已寒气逼人,李白夜半醒来,兴许就是被冻醒的,所以朦胧之中将月光误认成了秋霜。从农时来看,农历十月属于秋收冬藏之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袤的田野上,繁忙的秋收季节早已过去,萧瑟秋风之中已少有人迹,“冬藏”不仅仅意味着人

5、们来年的粮食储备,也包括了动物的食物贮存和准备进入冬眠。因而,“静”是这一时期不同生物的共性的真实写照。但是,坤既是纯静之卦,也是生长与活动的逻辑起点。受阴中有阳、静中有动的天地运动本性的支配,生生的气息总是要显示出来的。所以,坤卦之后便是复卦。坤卦六爻全为阴,故为纯阴。但一到纯阴,则阴的发展已到极端,物极必反,阳气重又开始生长。在卦象上即是一阳生于下,成五阴一阳之卦,是为复卦。复卦已是十一月之卦,农历十一月也就是冬至之月。在北半球,冬至日日照最短而日影最长,故曰冬之“至”。但至极之后,阳光直射位置便开始向北移动,日照逐渐延长。所以,《周易》的卦象在这里所反映的,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规律

6、的认识。就复卦卦象自身来看,它本是由两个三画卦(下震)和(上坤)重叠而成。震卦卦象为雷,卦义为动;坤卦卦象为地,卦义为静。合起来,震一阳动于地下,象征在阴而静的地下,已开始有阳气“复”生,所以名为“复”。而《彖传》亦据此解释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披露给我们的,是天地之“心”的范畴。但是,“心”之一字使我们产生的联想,就如同一团跳动着的火焰,“动”是它的基本存在特色。那么,这个天地之心以“静”为标识,又是如何来发明的呢?2、本静与主静最早以“静”来规定天地之心的性质的,是魏晋哲学家王弼。王弼认为: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

7、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 天地是以“本”为心的,这个本(根本)就是“无”,也就是“静”。不过,“本”虽然说自身是静,却可以通过“动息地中”的卦象彰显出来。就是说,下卦震虽然象征着动,但这“动”却止息于静止的大地之中,“动息则静”,寂然无为,所以天地之心不属于动、而属于静的范畴。在这里,王弼并不是否认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他是肯定天地间“雷动风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