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0834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一是尚未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二是入学机会不平等;三是资源分配不平等。摘要: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一是尚未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二是入学机会不平等;三是资源分配不平等。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适度政策倾斜
2、;完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高校招生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关键词: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对策一、概念与背景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高等教育本身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凋发展;二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各高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没有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忽视高校办学效益,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严重的不均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也主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由此带来了全国各地区、各阶层发展的差
3、距,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也必然会受到这种社会分层的现实影响,从而面临着种种社会的不公平状况。这使得在地区、人群之间存在着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尤其存在着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教育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同时,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应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里的关键在于衡量尺度。如果从新世纪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就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学术性标准,而应当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提
4、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等多方位来认识,从而树立起整体和谐发展、个性特色多样、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创新精神和具有战略眼光的全面教育观。树立起坚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发展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则强调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考虑。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也要注意协调发展,避免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差距过大。二、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高
5、等教育发展观1.注重规模发展,质量难以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和薄弱的条件下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使得我国教育发展数量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因此,我们曾经习惯于以数量和规模来谈论教育的发展。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就可能降低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最终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数量。2.结构调整、优化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
6、致力于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更进一步地明确,结构问题应当作为高教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即发展本身既包括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和增长,也包括结构的优化和动态调整。否则,由于结构不合理,即使规模数量得到了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忽视高校办学效益。在我国,穷国办大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难以改变的基本格局,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发展的一个很大制约。而长期以来,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忽视高校办学效益,对教育经费采取“等、靠、要”的消极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自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
7、校既缺投入,又要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为出路。(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1.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地区差异。长期以来,我国高招按照省份分配名额、划线录取。而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高招分三类:一类是省属高招计划,由省教育厅编制后上报教育部批准。第二类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分部属高招计划,这类大学招生自主权相对较大。第三类是各省之间按照对等原则制定的招生计划。社会上争议最多的是教育部直属和部分部属高招计划,它虽相对于省属高校计划数少,但多是重点大学。因历史原因,
8、我国重点大学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少数发达地区,而一些人口大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缺乏足够多的重点大学,分到的名额极其有限,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同时,重点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招生本地化现象也在加剧,许多地方,本省市生源超过一半。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属院校招生政策大幅度地向本地考生倾斜。恢复高考20多年来,北京的高招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其他省,多的达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