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咯血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咯血患者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咯血是内科危重症之一,大咯血可导致窒息威胁患者生命。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抢救措施,指导患者正确咯血,注意止血药物不良反应,加强疾病宣教等,以提高咯血抢救成功率。【关键词】咯血;护理;窒息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并经口腔咯出的,少量咯出可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属内科急症[1]。对咯血患者,护理上需勤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措施及护理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呼吸科自200
2、3年8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咯血患者137名,现将对其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心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科2003年8月至2009年3月收治咯血患者137例,其中男86例,女51例,平均年龄(45.6±10.3)岁。1.2病因分析6患者均行胸部16层CT平扫,部分加行增强扫描,另外,有65例患者行痰细胞学检查或细菌学检查,56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刷检、活检,17例患者行胸腔穿刺胸水检查,12例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咯血病因,支气管扩张者48例,支气管肺癌者37例,支气管炎症者29例,
3、肺部感染者肺结核者13例,肺梗死者3例,肺动脉高压者2例,病因不明确者5例。2临床观察2.1生命体征观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注意有无皮下、齿龈、鼻腔等部位的出血。2.2咯血先兆部分患者咯血前无先兆,部分可表现为咳嗽频繁、咽部痒感、气急、胸闷、心慌等。2.3咯血性状的观察咯血鲜红色,无凝块,多为气管疾病引起;咯血暗红色,少量凝块,多为支气管或肺部疾病引起,咯血粉红色,应警惕肺水肿的发生。经咳嗽后咯血者,多为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炎,与体位有关的咯血多为肺部感染、肺脓肿等,大口
4、喷射状咯血多为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2]。2.4窒息先兆患者表现为咯血突然中止、胸闷、烦躁、发绀、大汗淋漓等。3护理3.1一般护理6咯血患者应卧床,大咯血患者应绝对卧床,尽量少搬动患者。室内空气要流通新鲜,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安静、整齐、清洁,避免过多的探视。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患者,勤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消除紧张、焦虑、脆弱心理,进而更配合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神志及各项生命体征并记录。咯血后需暂禁食,当病情稳定时,根据患者的口
5、味制定摄入计划,应保证维生素C及蛋白质的摄入,鼓励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利于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进食、饮水、大小便应予协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时腹压增高引起咯血再发。密切观察咯血量、颜色,有无窒息先兆,以便及时抢救。3.2咯血的护理3.2.1体位指导让患者取患侧卧位,若出血部位不明确则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肺的活动,有利于止血,并可避免血液流向健侧。3.2.2咯血方法的指导指导患者全身放松,头偏向一侧,唇边放干净容器,让患者将血一口一口轻轻咳出。告知宦泽华虽然咯血量多,但可通过补液
6、、输血来补充。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咯血方法是避免窒息发生的重要措施。对年老体弱病程长、病情重、病灶范围大、精神紧张、心肺功能差无力咳嗽者,应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如有窒息征象,应立即取头低脚高位,躯干与床成90°,轻拍背部,促使气管内淤血排出,对于口腔、咽、喉、鼻部的血块,尽快取出,必要时用电动吸引器吸出血块,并做好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解除呼吸道阻塞的准备。呼吸道通畅后应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直至呼吸困难及紫绀消失。63.2.3药物治疗的护理对于咯血患者,必须保证多条静脉通路通畅,以确保在突发大咯
7、血或窒息时能及时用药。本科常选用的止血药物有立止血、垂体后叶素、止血芳酸联合止血敏组及云南白药等。垂体后叶素可收缩血管,尤其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故对大咯血有显著疗效脉,但垂体后叶素收缩小动脉,也能引起子宫、肠管平滑肌和冠状动脉收缩,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及孕妇忌用。使用时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面色苍白、心悸、出汗、胸闷、腹部不适、血压升高等表现。如出现恶心、呕吐,可遵医嘱予肌内注射胃复安。腹痛较剧时应调慢垂体后叶素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如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或出现心绞痛症状、血压
8、过高者应暂停给药,并给予硝酸甘油,待上述情况缓解后方可继续使用。另外,使用垂体后叶素可导致患者出现低钠血症[3],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疲倦、躁动、幻视、幻听、嗜睡等,应警惕这些症状的出现,并及时监测电解质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指导患者饮食补充。立止血是从蛇毒中分离提纯而得到的高纯度蛇酶制剂,作用机制为: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栓子,产生止血效应;在出血部位被聚集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Ⅲ因子激活,出血部位凝血酶形成,从而起到止血作用。3.2.4输血的护理6对大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