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08264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课程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课程观[摘要]研究高职教育课程理论,阐述课程观。[关键词]课程知识技能技术能力做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高专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根据十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及笔者对课程的研究,本文试图说明有关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课程观点。一、研究课程本质,扩大课改思路课程是培养需求的人才规格和要求而设计的方案,是有目标内容的、系统科学的教育方案。课程是方案、是中介、是载体、是桥梁。它扩大了课改空间和思路,阐明了课程本质,也阐明了课程功能(培养目标的手段,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的属性或要求,从以下4个“逻辑种差”说明。1.教育目标。专业课程计划指培养专业人才的目
2、标,主要指做人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科目是做人的目标和能力的目标的具体化。2.教育内容。专业课程计划指培养专业人才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技术业务范围,复盖职业工作要求。具体科目是应用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具体化。3.课程系统。课程系统是根据目标或项目确定内容与时空联系的排列组合。这种系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系统。专业课程计划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的科目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其中包括科目类别、排列顺序、时间安排、分配比例。具体科目是以中心任务或项目来展开的知技内容的时空排列组合。4.课程科学。课程科学体现在内容要符合客观世界物质的自然、社会、经济的规律;过程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对
3、象要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认知思维和形成技能的规律。概括以上内容,课程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性和职业技术教育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二、研究课程性质,促进课程开发课程性质由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决定的。研究高职课程性质,有利于课程分析和课程综合,有利于课程开发。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有如下的性质。1.综合性。职业劳动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按学科系统来进行,是按实际工作过程的内容展开,是综合的。贴近职业岗位群(相近职业类型)的高职教育内容也应考虑这个实际工作过程的内容,涉及知识和技能,也不应完全按学科系统进行。2.技术性。笔者认为,普通教育的高校和职业教育的高职高专不是两个层次,而是两种不
4、同类型的高校,是不可比的。普通教育的高校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也应有本科教育,它们应向各自的优势方向发展。高职事业应从职业教育方面来考虑“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学内容”。高职课程在计划上、内容上和实施中,都要反映其性质——技术实用性(简称技术性)。3.多样性。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大众化带来生源的差异性。生源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方面的差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内容的高职课程,因教育对象间的差异而具有了层次性或多样性(简称多样性)。4.研发性。面对高职教育生源入学分数比普通高校低的现实,应“有教无类”,重视学习主体个性特点,多种形式
5、挖掘个体潜能,调动个体积极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由此决定了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开发性质(简称研发性)。三、研究课程要素,了解高职课程高职的专业课程计划和具体科目,其课程的结构要素是:两个目标和两个内容,做人与能力是课程目标,应用知识与技能技术是课程的内容。1.做人。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形成良好行为的习惯和正确的态度,成为有道德的人。第二,是成为一个职业人,一个社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对己能超越、否定、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2.能力。第一,要有专业应用知识为主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技术为主的实践能力,与他人交流、竞争、合作为主的社会能力。第二
6、,要有适应社会而生存,发展自己的本领。3应用知识。各类知识应根据教育培养的目标,按照可接受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各种类型与层次的课程。高职知识定位为务实、必须、够用。4.技能、技术。技能是为某目的训练,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方式。技能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技术是物化的各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具、材料、设备及其使用,是内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工艺、方法、制度,是物化和内化的知识体系。四、分析课程要素,把握高职课程1.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客观世界是什么。这一类知识,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描述主客观世界现象的
7、知识。第二类,客观世界内部是什么,客观世界内部有什么联.系。这一类知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阐明主客观世界规律、原理的知识。第三类,如何做事。这一类知识,具体指导建造客观世界,回答了怎么做事的问题,建造客观世界动态过程中的知识。第四类,如何做人。这一类知识,回答了怎么做人的问题,是对人对事对己心理过程中形成品德的知识。第一类与第二类是显性知识;第三类与第四类知识存在于社会人群实践过程与思想中,是隐性的知识。如何掌握隐性知识,主要是在实践情境和环境中,动手动脑进行训练形成的动作行为习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