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

ID:10170794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_第1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_第2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_第3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_第4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及其实现路径摘要: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以其崭新的语境和研究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路径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内容空泛、方式单一等问题。以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转向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分析学界基本观点,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交往实践是主体间性转向的存在论基础,因而本文力图从主体交往关系、内容和方法角度来改善当前的教育实践,从而推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65-02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1主体间性的涵义8主体间性也

2、叫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缘起于西方哲学,是对主体性进行的现代修正。主体间性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囊括主体与主体关系的哲学层面,而且延伸到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其视域下的主体间性也有特殊规定性的内涵。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比较赞同学界这一观点,“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1]这里对主体间性的考察,不是从哲学本体论中的抽象人性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分析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或多个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间性更加关注主体双方的内在相关性和统一性,是在主体性基础上的超越和发展。1.2主

3、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将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于其内涵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基于对“主体间性”的理解,笔者赞同“两种关系统一说”,即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2]可以看出,它区别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表现就是确立双重主体,并通过两者的双向互动,实现共识和合作。其一,受教育者从被灌输的对象变为积极自主的学习者和参与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其二,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的

4、交往活动,扭转了单向灌输、硬性填鸭的局限性,有利于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者融洽相处的局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2.1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与当时主流哲学从本体论思维方式到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转换密不可分。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为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单极主体性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教育者主体说”,其倡导单向灌输模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它撇开了实践主体之间的物质关系或社会关系,使实践中的主体、结构和关系单一化。”[3]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育者往往容易形成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占有

5、性的主体人格,忽视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对话,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形成交融性的“共同体”,引起不少问题,如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空泛无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8随着时代条件、历史任务、文化环境、大众需要、社会心理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渗透性、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这要求我们要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其一,顺应时代潮流,贯彻“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把受教育当作同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看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理念,正确看待受教育者。其二,化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主体间利益矛盾和冲突,关键是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人民群众

6、的支持和理解。主体间性蕴含的多元交互理念有助于人们合理看待和处理公共事务。其三,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去中心化”、“信息共享”两大特点,主体通过相互理解和应答,一种沟通性的共同环境就得以建立。这种新的信息传播呼唤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遵循互动交往的规律。2.2交往实践:主体间性转向的存在论基础主体间性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理解并实现其转向必须要落实到社会实践这个客观基础上。“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在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基础上进行的物质上的交换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4]纵观人类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交往实践过程中生成了两

7、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形成于社会交往实践中人们在面对共同任务时结成的关系,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交往实践为主体间性提供了客观基础,正是多重主体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沟通,建构出具有内在联系和统一的主体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交往实践观,承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8等的主体,确立起以“主体―客体―主体”为基本框架的新型教育模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是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活动,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