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概论》教案

《楚辞概论》教案

ID:10116310

大小:8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6-10

《楚辞概论》教案_第1页
《楚辞概论》教案_第2页
《楚辞概论》教案_第3页
《楚辞概论》教案_第4页
《楚辞概论》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辞概论》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楚辞概论》教案教学目的:了解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屈原的身平、思想及创作;掌握楚辞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教学重点:楚辞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教学难点:1、楚文化的渊源2、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课时分配:6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楚辞的产生与特点一、楚辞的成书过程“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

2、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2、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隐士》,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3、西汉元

3、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增辑者为刘向。184、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惜誓》《大招》,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5、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九思》,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逮及

4、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二、楚辞的文化渊源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所以,一般言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诸方面的差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北

5、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朴质,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刘师培分析得更具体,他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显然,地域因素首先影响到生活、气质、性格方面,其次影响到哲学方面,北方的哲学显示出理性的慎密,如《孟子》的面对现实,循循善诱,以理辩驳,议论风发;《荀子》的远虑深谋,慎密推理,深厚渊博,平心而论;《韩非子》的

6、知微察变,条分缕析,高屋建瓴,峻峭刚强。而南方哲学则显得浩大渺远,如《老子》、《庄子》,杳冥深远,旨远义隐,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茫乎其不可测。它们往往摆脱对事物的一项项理性分析与对个别事物的辩驳,力求从视、听、味、嗅、触诸方面对客观事物得出浑通而完整的体悟。由于生活的、哲学的地理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特点,逐渐衍化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格、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特征。梁启超梳理为:《诗经》乃中原遗声,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属极质正的现实文学;而《楚辞》为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将情感

7、尽情发泄,属富于想象力之纯文学。故刘勰亦云,“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18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的上源是复杂、多元的,应包括保留下来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陈风”、“二南”及楚地民歌、《老子》等,同时亦包括中原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不在表层的“四言”与“骚体”,更多地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谈及《楚辞》的特点,人们往往引用宋代黄伯思的论述: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些、

8、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湘、沅、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这一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全面。《楚辞》中的“楚语”、“楚声”、“楚地”、“楚物”,所占比例较小,就“楚语”言,王逸《楚辞章句》确定21个词汇,李翘《屈宋方言考》确定68个,郭沫若《屈原研究》列举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