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80253
大小:12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5-24
《优势病种---中风恢复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泗洪中医院针灸康科优势病种(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1、诊断1.1疾病诊断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
2、,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1.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1.2疾病分期1.2.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2.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1.2.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1.3证候诊断1.3.1.
3、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1.3.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1.3.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1.3.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1.3.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
4、,脉沉细。2治疗方案2.1特色㈠针灸2.1.1分期针灸针灸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取穴(1)软瘫期(Ⅰ一Ⅱ期):体针治疗: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取穴:人中、内关、三阴交,委中、尺泽均双侧取穴。操作: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直刺1.0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进针1.0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为度。极泉:将上肢外展,直刺0.5至1.0寸,采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为度。尺泽:屈肘直刺1.0寸,采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为度。委中:仰卧抬腿,直刺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
5、抽动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痉挛期(Ⅲ-1V期):采用患侧取穴,上肢以手少阳经为主,下肢以足厥阴经为主,取穴:秉风、肩髎、清冷渊、外关、八邪、血海、照海、阴陵泉、三阴交、公孙、八风,可酌情交替使用。毫针深刺,以获取深部组织强烈针感至痉挛被缓解,针刺过程不留针,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一次。(3)恢复期(Ⅴ—Ⅵ)采用患侧取穴,上肢以阳明经为主,下肢以阳明经及厥阴经为主,取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绝骨、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泄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1.2动气针法董氏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取穴方面
6、精而少,见效迅速。(1)初诊病人首用木火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健侧取穴)。针尖向小指方向斜刺一~二分,针感为微酸疼痛。术前仔细观察寻找发青、发乌的点,找到后在此下针。(2)灵骨、大白穴双侧(此二穴有调气补气温阳的作用),;一、二、三重穴(此穴有活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穴都有活脑部血气之功,上几穴与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大致相同。动气针法具体操作:(1)先决定针刺穴道。(2)进针后又酸麻胀痛等感觉,即为得气。,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
7、或出针。(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引气,或不动亦可。2.1.3头针头针选穴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案,具体选穴为:顶颞前斜线(MS6)、顶颞后斜线(MS7)、额中线(MS1)、顶中线(MS5),前两穴取瘫痪对侧穴位。快速进针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操作:快速捻转术者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1-2分钟,然后静留针10—15分钟,再重复捻转
8、2-3次,留针30-40分钟。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或进行PT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