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61472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在实践中领悟尝试教育真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实践中领悟尝试教育真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印第安老人因为发现石油而一夜暴富,于是买来一辆豪华的汽车,每天驾车出去兜风。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汽车是由两匹马拉着的。原来,印第安老人根本不知道汽车有发动机可以自己开动,他还是习惯性地使用熟悉的马拉车。印第安老人的故事听起来确实好笑,但是细想一下,教师在教学中是不是也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内动力?是不是也习惯性地用硬性的教学流程拖着学生走?幸好,我们遇到了尝试教育,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更是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不只教孩子学习,还要教孩子爱学习我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试验过尝试教学法,上了一节《探索勾股定理
2、》的数学课。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尽量“忍住不讲”,但是短短的一节课里,我就有几次“忍不住要讲”的冲动。5上课没多久,孩子自学完第一部分“勾股定理的基础知识”,开始做我事先准备好的4道“尝试题”。前两题他很快就做完了,第3题却连着4次都算错。我在旁边又恨又急,“这么简单的题都算错!”这句话在我嘴边都快蹦出来了!真想告诉他哪儿错了!想到尝试教学法要求“学生做尝试题时不允许告知,更不允许批人”,我便努力忍着。尝试到第5次,孩子终于做对了!尝试题第4题他看了几遍仍觉得没有思路,开始向我“求救”。以往这时候,教师就该大显身手了。可是这一次,我忍住了一
3、讲到底的冲动,只在他本来的迷惑之处给出提示。孩子听得特别认真,问题解决后立即继续尝试,兴致很高。题完完整整解出后,他把手一拍,高兴地说:“第4题我做出来了。”第二部分“勾股定理的验证”是学习难点,因为要用几何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代数形式,这是两种数学思维的跨越。我忍不住提出:“这部分内容很难,我给你讲吧。”孩子此时却沉浸在自己尝试的成功体验中,自信地说:“我自己还没看呢,你怎么知道我不行?”结果,他竟然不仅自己看懂了例题,还顺利地解决了所有的“尝试题”。当晚,孩子爸爸问:“妈妈的课讲得怎么样?”孩子挺直了腰杆自豪地说:“妈妈基本没讲什么,
4、不过我都学会了!”5如此几次,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尝试教学法“忍住不讲”的教育真谛:“不告知、不批评”,是在保护孩子尝试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在保护孩子最珍贵的学习兴趣。“点拨,不全讲”,是在有的放矢地教学,更是在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仅是个性化的教学,更是发掘学生潜力的教育……喜欢尝试未知的事物是孩子的天性,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甜蜜的体验。但是在现代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过多地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权利。尝试教学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能给孩子带来主动探究中“学会了”的成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尝试教学的期待,绝不仅仅止于“
5、教学生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拥有学习的愿望、能力和爱。培养学生“尝试”的习惯高中物理教学难度大、教学内容多,我很担忧尝试教学法的效果。学生先练,教师再讲,会不会浪费时间?中等或偏下的学生能适应吗?学生尝试题做错了会不会让错误先入为主?带着这些疑问,我深入学习了邱老师的尝试教育教学理论,观摩了邱老师的尝试教学课堂,又总结了教育自家孩子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方向:培养学生尝试的习惯甚至比教学效果更重要。于是,我在高二物理竞赛辅导班中开始了我的“尝试习惯教育”之路。“万事开头难”,用尝试教学法上第一节课《曲线运动》时,我和学生都很不适应。学生遇
6、到不会的问题总是最先举手询问我,既不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也不习惯向同伴求教。我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在这个刚开始的阶段,我只能不断地激励学生:“你们尝试一下。先试5一试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不行的话,再试试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肯定比我给你们讲解收效要大!”学生们听了,开始半信半疑地自己做尝试题,遇到不会的问题先是小声讨论,慢慢地,甚至开始针对不同的观点热烈争论起来。学生争论最激烈的是“小船渡河问题”的第三问:求水速大于船速时渡河的最短位移。当他们沉浸在用数学方法还是用物理方法、有解还是无解的争辩中时,我虽然一直保持“隔岸观火”,但心里却在“
7、打鼓”:这一问确实难,他们真的能学会吗?等他们讨论完我还是再讲讲吧!带着不放心的表情,我又强调了一遍解法,学生们听完却立即反馈:“老师,我们都知道了!”这下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还没养成让学生尝试的习惯呢!用尝试教学法上第二节课《圆周运动》时,学生们已经开始适应小组讨论,几道预习尝试题解答得非常顺利,学生的尝试兴致也越来越高。正当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一个组卡壳了。两名组员都没有解出“杂技运动员在圆筒建筑物内表演飞车走壁”的问题,其他组成员也加入了争论,问题仍没有解决。但是我有了之前的教训,这一次并没有急着讲解答案,直到他们集体向我投
8、来求助的眼神,我才出手。讲题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教师的作用是答疑解惑,课堂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果然,我只是在学生“卡壳”的地方适当引导,学生就顺利地把其他的问题一一化解了。5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