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

ID:9018312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_第1页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_第2页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_第3页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_第4页
资源描述:

《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施惩罚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先教后罚。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这句话虽有将美德与知识等同之嫌,但也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之所以会犯错误,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是由于无知的缘故;换言之,他或她不知道那样做是错的,若知道那样做是错的,他或她一般就不会去做。同时,人之常情是:人们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旦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他或她就会觉得受到惩罚是理所当然的,从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既然如此,在制定惩罚制度之前,家长或教师应对孩子进行细致、耐心、全面、认真的交谈,以便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等等。只有这样做

2、,才能使孩子充分了解惩罚的行为标准,不至于在受到惩罚时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孩子知道惩罚他是应该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而一旦孩子做了违纪行为,家长或教师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做到惩罚与说理相结合,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违纪行为的严重性,然后再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时孩子一般口服心服。惩罚之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即给他们提供一个可选的积极的行为方式,使他不仅不再犯错,而且能在同样情境下学会以适当的行为替代不当行为。   第二,非不得已,不使用惩罚。这一原则是说,惩罚只是迫不得己的“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它。因为惩罚虽然往往能迅速而有效

3、地制止问题行为,但如前文所论,惩罚也有“与生俱来”的弱点,若滥用惩罚,不但易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从而诱发攻击性或退缩性问题行为,而且往往由于暂时抑制了表面的问题行为,而忽视导致问题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从而常常是“治标不治本”,容易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家长或教师在实施惩罚之前一定要反复自问三声:在处理这件事情时,是不是到了只能用惩罚的时候。若发现还有其他良策,那就不宜用惩罚。第三,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不是任何“过失”行为都要惩罚,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知“过”不能改的行为不能用惩罚,只能用其它方法教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若一个数

4、学老师小张发现其班上有甲和乙两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很差,为了找到这两个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小张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发现,甲生之所以成绩差,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如上课不认真听,下课不认真预习和复习,回家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而乙生之所以成绩差,是因为智商偏低,其实乙生本人在学习态度上还是颇端正的。若果真如此,则可以通过适当的惩罚来激励甲生端正学习态度,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属于一种知过能改的行为;但不宜运用惩罚的方式来激励乙生,否则,除了导致乙生精神压力过大或产生厌学等负面效果外,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因为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智商主要是受先天因素影响的,后天的努力对提

5、高智商是有限的,因此,若想提高乙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另觅他途,如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励乙生,往往收效颇佳。第四,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乃至不用施予式惩罚。剥夺式惩罚(removalpunishment)指在孩子做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剥夺其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若孩子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做完功课,家长就不让其上网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就属于一种剥夺式惩罚。施予式惩罚(presentation4punishment)指在孩子做了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对其施加某些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惩罚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或开除等,过去

6、常用的体罚孩子(俗称“硬暴力”)或挖苦孩子(俗称“软暴力”),也都属施予式惩罚。剥夺式惩罚之所以优于施予式惩罚,是因为前者不但将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本人,而且通过“钓胃口”的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孩子若想上网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就必须先完成预定的功课,并且,前者只是暂时剥夺孩子的某种需要(如想上网玩游戏的需要),对孩子的肉体与心灵都不会造成负面的伤害;后者若用得不妥,不但容易让孩子“伤筋动骨”,更易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使用诸如“开除”之类的严厉的施予式惩罚措施,只是将犯错误的孩子从一个小群体中排除出去,这样做,有时不但不能促使其改正错误,反而可能会使其产

7、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甚至反社会行为,这就完全失去了惩罚本有的教育的意蕴。因此,老师或家长若用惩罚,一般宜多用剥夺式惩罚,少用乃至不用施予式惩罚。第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具针对性的惩罚方式。平日里偶尔会有这样的一些报道或事情的发生: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惩罚,回家自杀了;有学生被教师当众惩罚,知耻而后勇,后发奋图强,最终考上了某名牌学校。同样是惩罚,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惩罚应以受惩罚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惩罚者为中心,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依其性格、气质等特点采取具针对性的惩罚措施,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