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603131

大小:567.9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12-15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代,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大物都冠以其族名。周代因袭了这个传统,在选官上也“任人唯亲”“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表明商周时期()A.国家治理体系宗法色彩浓厚B.集权体制趋于完善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逐渐缓和D.官僚政治有所发展2.下图为1959年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它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官员的印章,这枚印章可以用于()A.阐明西汉时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民族政策B.实证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C.研究西汉时西域都护府设置的相关史实D.描述西汉时期西域农业发展的大致水平3.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时间内容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 A.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B.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C.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D.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4.唐代官员都须参加考课,考课制度推行“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义、清慎、公平、恪勤;“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一最已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已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以此类推,定为九等考第。这说明唐代()A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人才选拔B.官员考核适应了专制统治需要C.选官重在考查官员实际能力D.官僚制度仍受到门阀政治影响5.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6.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说明A.官方意识形态推广缓慢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化C.基层管理出现根本变革D.儒学教化功能发生异化7.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A.并未涉及到政治领域改革B.注重革命措施的策略性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8.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年份文件主要内容1901年《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A.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B.学堂选官已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D.选官更加强调开放性和平等性9.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称为《训政纲领》,从中国民党获授予双重责任:督导人们行使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并监督政府行使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据此判断,《训政纲领》颁布的目的是()A.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B.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C.顺应近代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D.压制民主党派联合参政的热情10.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这些指示()A.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C.调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积极性D.正确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11.1963年,周恩来在答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时说:“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问题应该由大家来共同讨论,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这种讨论,甚至把有利于少数垄断者的决定强加给没有参加讨论的国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B.秉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C.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12.如图为晁德仁于1981年创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提升了青年人的科学素养B.旨在纠正经济建设的流弊C.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D.适应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13.1982年3月,江苏省常州市根据国务院决定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内容包括:经营方式开放;管理权限下放;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流通体制,建立多渠道开放型流通体制。这些措施()A.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B.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C.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立D.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14.如图所示反映了我国部分省份推行的公务员聘任制度改革。这一改革()A.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B.体现了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开性C.适应了简政放权的需要D.有利于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15.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国家改革开放深入发展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16.下表反映了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在英国主流媒体传播的趋势和特征。“一带一路”英译“命运共同体”英译考察时间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1年9月——2018年4月 媒体总数/个67报道总数/个94647英国态度分析趋向积极,看好“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好处趋向积极,关注“命运共同体”对金砖国家的影响内涵认知机遇,卓有成效的、有益的、了不起的倡议以中国为中心,中国至上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外交()A.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B.得到了欧美国家舆论认可C.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D.推动了大国关系协调发展17.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近代以前,西方主流学界对“民主政治”的评价普遍较低,认为它是暴民政治的代名词;但到了近代,它逐渐摆脱了这种不光彩的色调,成为政治正确的代名词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西方向世界推广的核心价值之一。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及失败B.世界市场的形成与不断拓展C.基督教会神学的误导性宣传D.民主政治内涵与形式的发展18.下图为古代雅典哲学家安提丰对雅典司法诉讼技巧的概括。这说明古代雅典()(一)陈述自己不幸并博取陪审员的同情(二)陈述自己或先辈为城邦所作出的贡缺(三)攻击对方(四)通过列举类似的案例恳请陪审员这慎判案(五)获得诉讼胜利,或者即便被判有罪,也可以获得较轻的处罚A.公民的参政热情日趋高张B.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C.司法审判体现其民主运作D.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权益19.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A.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B.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实现教会对人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20. 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也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基本完成了统一,使王权得到强化;在伊比利亚半岛则形成了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一状况()A.反映出西欧民族意识普遍觉醒B.有利于西欧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C.表明西欧教会的统治已被推翻D.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21.下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其中的第三节①应是()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第三节①A.《万国公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国际联盟盟约》D.《战争与和平法》22.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23.1834—1841年,英国开始在一些规模较大的行政部门进行入门考试。后来,济贫办、教育部、公共建设工程部的总务办等部门也采用考试入职并取得较好成效。随之,考试开始从中央向地方普及,许多城镇都不再接受赐官制。上述变化()A.确认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B.扩大了行政部门职能C.体现了官僚体系理性化D.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24.在卡特政府接受中方要求,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并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后,白宫坚持形式上要恪守美国在建交公报中对北京的承诺,遭到了亲台反共保守议员的反对,经过多轮辩论,美国国会两院即于1979年3月先后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这一事件可用来说明美国()A.政治权力架构存在局限B.国会的地位高于总统 C.民主体制内部矛盾尖锐D.两大政党保持一致性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叶孝信《中国法制史》材料二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