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0990

大小:180.6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4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高2021级高三零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答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政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说明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B项正确;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是在夏朝,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3.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ニ,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可知,关西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要多于关东地区,而秦人发源于关西地区,秦朝的都城也在关西地区。这一做法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祭祀的安排,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力,且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并不受到重视,排除B项;材料仅仅描述了秦朝对全国官方祭祀对象的安排,并体现祭祀的社会功能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题意可知,钱穆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而不是经济原因,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般是秉承中央意志,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没有体现其影响,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故采用分区域选拔的制度,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5.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答案】A 【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说汉语,北齐的改革措施是要求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二者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6.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A.受到快速发展海外贸易的刺激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推断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隋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A项正确;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才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秦至唐宋政府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7.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A.权贵勾结成风B.政治人治色彩浓厚C.理学影响有限D.推行重文抑武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可知,南宋时期存在因权贵关系导致的政治腐败,且并不受到制约和惩罚,可见南宋时期政治人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个案,无法得出权贵勾结成风,排除A项;宋朝理学走向世俗化,影响广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官武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推行重文抑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8.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批适宜在山区种植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和玉米等纷纷传入中国,导致“移民……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的人口分布情况,故排除B项;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关税被列强所掌控B.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C.外贸管理趋向规范D.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税务司要求通商口岸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对外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关对外贸的管理,与内政外交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已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排除D项。故选C项。10.下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职务人数职务人数职务人数职务人数国务总理1人工矿产业7人兵器工人2人报业1人外交官员11人海关1人侍郎1人律师1人 铁路局长6人大学校长2人教师1人公使2人电报官员6人铁路官员14人电报局长4人海军军医3人海军军官8人转入商界8人A.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C.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D.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881年(中国)。从表格中可看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从事的职业有行政、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这些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留学教育孕育了革新社会的新力量,D项正确;从第一批留学人员职业看从事商业的人是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A项;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是维新运动,其经济、思想政治力量奠基主要得益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B项;甲午战后,学习西方从科技领域转向政治层面,新文化运动转向文化观念层面,均与材料中的职业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11.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就意味着,雅典的政治精英是受制于公民大众的,而不是相反。”这表明当时雅典()A.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B.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C.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D.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使得政治精英无法独立做出决定,而且他们的每一项建议都要包含着公民群体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表明当时雅典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所以C正确;材料强调雅典的政治精英是受制于公民大众,由此可能导致集体不理性,“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所以B错误;材料涉及公民集体决策,而不是参政机制,所以D错误。12.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的规定。进入帝国时代,还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罗马法() A.重视保护小农经济B.侵犯罗马公民政治权利C.被宗教势力所控制D.受社会习俗与宗教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以祭谷神和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可知,罗马法受到当时社会习俗与宗教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刑法的罪名,而不是讲侵犯罗马法如何侵犯公民政治权利,罗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排除B项;罗马法受宗教影响,不是被宗教势力所控制,它的制定者和实行者主要是世俗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罗马帝国初期,诸多执政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在众多著名的庄国中,只有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庄国还残留着较多的遗迹,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果中表现。相传,大约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从遗址上看,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整个山庄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国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中的水中剧场(如下图所示)。——摘编自朱建宁、赵晶《西方园林史》材料二 (即陕西占11%,河南占11%,山东占8%,浙江占8%,其他省份占62%)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省数量统计(不含立项)2010年至2021年,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含立项)第一批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四川和北京,第二批分布范围包括新疆、黑龙江和广西,第三批新增河北、宁夏、福建、安徽等地项目。据统计,(截至2021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5处为5A(级)景区。在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摘编自彭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统计与分布特征》(1)根据材料一,以哈德良庄园为例,概括罗马帝国前期园林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历史经验。【答案】(1)特点:反映统治者的生活品味;服务于皇室及贵族享乐;以宫殿为主体(宫殿建筑宏伟、奢华);附带多种文化设施;顺应地势、水文条件。成因:罗马帝国国力强盛;皇帝权势的提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统治阶级的享乐需要。(2)意义: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考古行业的重视;有利于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3)历史经验:始终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政府主导,民间力量有序参与;加强法治保障;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与开发利用适度结合;加强宣传,增强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保护意识。【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集中表现”可知,反映统治者的生活品味;据材料一“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皇室及贵族享乐;据材料一“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可知,以宫殿为主体(宫殿建筑宏伟、奢华),附带多种文化设施;据材料一“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可知,顺应地势、水文条件。第二小问成因,综合材料一和所学,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皇帝权势的提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统治阶级的享乐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历史到现实,从考古、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考古行业的重视,有利于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历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目的、方法、经验和教训等角度来思考可得出,要始终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政府主导,民间力量有序参与,加强法治保障,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与开发利用适度结合,加强宣传,增强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保护意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天下之变亟矣,稍达时局者,必曰兴矿利、筑铁路、整商务、练海军。今试问: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士,而属之以诸事,能乎否乎?则曰:有同文馆、水师学堂诸生徒在。今且无论诸生徒之果成学与否,试问:以区区之生徒,供天下十八行省变法之用,足乎否乎?人才乏绝,百举具废,此中国所以讲求新法三十年而一无所成。卒为一孔守旧之论间执其口也。今海内之大,四万万人之众.其豪杰之士,聪明材力足以通此诸学者,盖有之矣。然此诸学者,非若考据词章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如矿利则必游历各省,察验矿质,博求各国开矿、分矿、炼矿之道,大购其机器仪器而试验之,尽购其矿务之书而翻译之,集陈万国所有之矿产而比较之。练军则必集万国兵法之书而读之,集万国制造枪炮药弹、筑修营垒船舰之法而学之。……故无三十七万金之天文台,三十五万金之千里镜,则天学必不精;不能环游地球,即游矣,而不能遍各国,省府州县皆有车辙马迹,则地学必不精。试问:一人之力,能任否乎?此所以虽有一二有志之士,不能成学,不能致用,废弃以没世也。——摘编自梁启超《论学会》(1896年11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梁启超的其中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并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评析:该观点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和对旧式封建教育的抨击,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客观上促进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后世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现民族的独立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其他观点:发展教育应注重学习世界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就;培养人才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和鼓励兴办学会。【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文字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据材料和所学,任选梁启超的一个观点进行概括,得出观点,如据材料“今天下之变亟矣”“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士,而属之以诸事,能乎否乎”“以区区之生徒,供天下十八行省变法之用,足乎否乎?人才乏绝,百举具废,此中国所以讲求新法三十年而一无所成”等,结合所学可得出观点:培养大量近代化人才是变法成功的条件;在确立观点后,综合材料和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时代背景、国家政治、文化、教育和民族发展等角度展开辩证评析,如明确该观点反映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和对旧式封建教育的抨击,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客观上促进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变革,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后世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现民族的独立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康熙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官僚结党营私,吏治腐败。各州县“虚名冒饷,侵渔扣克”,隐匿土地、亏空钱粮的现象非常普遍。雍正登基后,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并成立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立即革职,并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交出赃银,归还国库。雍正极力提倡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同时,雍正对官吏的合法收入非常重视,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把过去地方官吏的私派滥征,变为法定的地方附加税,杜绝地方官吏贪赃私派的借口,并有效地切断了督抚与州县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雍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察和监督,经常派出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巡察人员,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为史家所称道。—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整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答案】(1)措施:清查钱粮,惩贪奖廉;创立养廉银制度;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完善考绩制度。(答出三点即可)(2)评价: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腐败现象;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后世吏治改革提供了经验;(答出两点即可)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重了地方赋税负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可分析出清查钱粮,惩贪奖廉;根据材料“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可分析出创立养廉银制度;根据材料“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可分析出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根据材料“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可分析出完善考绩制度。(答出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