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252352

大小:34.4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8-07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临澧一中2021届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近代英国,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还讨论决定其政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竞选宣言等,在下院和公众中,为其党的政策与行动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等。由此可见,近代英国内阁()A.决定政党政治的发展B.行政权力的逐渐扩张C.有权问责议员和阁臣D.对议会决策产生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还讨论决定其政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竞选宣言等,在下院和公众中,为其党的政策与行动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可知,英国内阁无论是在政府行政还是在政党决策中都有相当的参与,对议会的决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D项正确;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有权问责议员和阁臣,排除C项。故选D项。2.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该事件()A.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B.提高了地方自治的权力C.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D.抵制了复辟帝制的丑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可知,江西地方议会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抵制袁世凯任命的官职,体现了民权与法治理念,A项正确;该事件属于民权与法治事件,不属于“地方自治”的史实,排除B项;该事件中地方议会无法“弱化临时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权力,排除C项;江西地方议会的抵制行为发生在1913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暴露出“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才开始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A.中枢决策机构形同虚设B.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

1【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利用监察制加强皇权,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枢决策机构形同虚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排除D项。故选B项。4.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了文官制度。下列关于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建立,说法错误的是()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C.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D.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稳定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项中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5.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刻石提出了“义”的规范:“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种“义”的规范本质意图在于()A.凸显专制皇权的政治功绩B.巩固儒家倡导的等级秩序C.践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D.落实家庭伦理的具有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可以看出对家庭中的伦理作出了一定的规范,体现家国一体,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质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落实家庭伦理仍是为统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6.《优利亚嫁妆法》规定:丈夫未经妻子同意,不得处分嫁妆中的意大利土地,包括房屋等土地附属物。法学家们解释:禁止丈夫对有关不动产做直接的、间接的、全部的或部分的让与。查士丁尼又规定:这一规则适用于所有行省的嫁资田宅。这一变化表明,古罗马()A.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社会生活中男女实现平等

2C.财产民事纠纷得到化解D.法律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人通过立法、司法解释、皇帝谕令等方式保护妇女在嫁妆上的权利,妇女财产权扩大,这为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妇女被排除在公民集团之外,无法与男子实现地位平等,排除B项;关于妇女嫁妆的立法,有利于相关财产民事纠纷的调解,但“得到化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全面反映罗马法的发展状况,“完整系统的体系”无法佐证,排除D项。故选A项。7.明太祖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这反映出明太祖()A.开始实行海禁B.维护朝贡贸易C.推行睦邻政策D.蔑视周边诸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对外是朱元璋确定的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格调。依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确定不征之国,以德怀柔万国,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其主旨并非蔑视诸国,C项正确,排除D项;明太祖在位期间多次颁布禁海令,也秉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基本朝贡模式,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B两项。故选C项。8.1951年5月,赴北京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毛泽东称赞其“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指该行为A.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B.废除了西藏的农奴制度C.加速了西藏的土地改革D.促进西藏自治区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十七条协议”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推动了祖国大陆的统一,A项正确;B项不是“十七条协议”的内容,不能凸显“大好事”,排除B项;这一时期西藏尚未开始土改,排除C项;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排除D项。故选A项。9.“它是二战后新霸权对旧霸权的取代,是世界经济权益的再平衡,是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同时“对二战后欧洲的重建以及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指的是()A.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B.关贸总协定C.世界贸易组织D.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D【解析】

3【详解】根据材料“是世界经济权益的再平衡,是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对二战后………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表明是确立以美元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D项正确;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二战后的世界贸易体系,不是金融体系,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发展,是世界贸易体系,不是金融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太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徴”可知,有户口的人有可能会被征收少一点的赋税,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所以隋朝的编户增加,C正确;由材料可知,没有户口的人,“被强家收太半之赋”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没有促进人口流动,排除A项;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没有调整租佃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输籍法是为了征收税赋,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野心,形成了英、俄、奥、普、法的欧洲均势。它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作者在此描述的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体系具有欧洲均势、多极格局以及大国协调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即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法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建立的新均势体系,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包括英俄等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美日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是美苏两国两分天下的国际格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12.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转换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A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或者强弱,排除B、D项。故选A项。13.公元前645年,晋国实行“作爱田”,其本义就是把原先的公田全部或部分分给国人,国人不再承担籍田的力役负担,而改为缴纳土地税,即由承担力役变为缴纳实物。这说明当时A.晋国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B.统治者的剥削方式发生改变C.土地私有制得到普遍确立D.分封制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原先的公田全部或部分分绍国人,由承担力役变为缴纳实物的土地税,说明以公田收取劳役地租已经不能满足统治者需求,因此需要用新的方式剥削,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地矛盾、分封制瓦解的信息,排除AD项;根据材料“作爱田”可知,虽然是对“井田制"的一种破坏,但“普遍确立"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14.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胎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A.手工业技术高超B.受到外来文化冲击C被卷入世界市场D.积极推动西学东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将外来珐琅器制作技术中国化,体现了中国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故选A项;瓷器制造中引入西方神话故事,无法说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西学东渐指的是传教士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15.

5传世文献记载殷商贵族酗酒成风,甲骨卜辞中也常见“酒”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当一部分也是酒器。这主要反映出,商代A.统治集团迷信色彩浓厚B.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C.执政者沉迷于个人享乐D.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殷商贵族酗酒成风……卜辞中也常见‘酒’字……酒器”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已经有富余的粮食用于酿酒了,这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发展至较高的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迷信色彩浓厚,排除A项;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执政者沉迷于个人享乐,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6.冯友兰先生提出:古代中国人十分强调中国与夷狄之分,所重分野在于文化而非种族。近代中国人尽管在和欧洲人的征战中,屡战屡败,但是,并没有对欧洲人十分在意。一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才开始重视起来。该学者旨在强调近代中国人()A.重视战争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B.民族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C.普遍地认可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D.初步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并不是由于在军事上败于对方,而是看到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相上下,才开始重视,仍然是带有以文化色彩划分族群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作用,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D项不是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一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6——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1)影响: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2)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原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的开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现;借鉴西方现代文官制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教育的开展,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加速社会流动等方面思考作答。小问2详解】关于构想:根据材料“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得出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得出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民国建立、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提供人才、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启蒙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点睛】

7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答案】(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潮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

8可分析得出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可分析得出治理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中唐、元、明清不同的管理政策可分析得出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封建统治。【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得出西方列强入侵,民族矛盾的加剧;清政府国力衰退,面临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可分析出边疆治理政策本身的不足,脱离实际;传统边疆观念的束缚;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纪念工业革命的成就,英格兰银行将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帮助他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印制在最新版的50英镑面值的纸币上。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推动着英镑走向世界。1860—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和结算。1913年末,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超过50%是英镑。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又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摘编自央视纪录片《货币》材料二从1931年7月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摘编自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世界地位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答案】(1)地位:世界货币。原因: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对英国:短期看,有利于维持英镑币值的稳定;长远看,英镑逐渐丧失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对世界:诱发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放弃金本位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解析】【详解】(1)地位根据“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又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可知是世界货币。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同时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9(2)根据“,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放弃金本位对英国来说,短期内有利于维持英镑币值的稳定;但从长远看,使英镑逐渐丧失了世界货币的地位。对世界来说则是诱发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放弃金本位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述: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民族国家观念。比如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其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康梁通过宣传维新思想不断推动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传来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观念,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民族独立复兴思想的不断传播,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推动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军阀和列强;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最终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工业体系,后期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至今天,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不断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上所述,整个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不断努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析】【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发展历程;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那么考生结合材料主旨以及所学知识,根据题目要求可以就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不断努力推动“民族复兴”作为论题,论述的时候结合近现代史知识和材料给出的史料,对近现代仁人志士如何推动“民族复兴”的历程进行阐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小结即可。

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