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ID:83106765

大小:1.69 M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6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7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8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9页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年7月2日,日本德岛县博物馆宣布称德岛县胜浦村附近新发现了大型草食性动物禽龙的化石。此次发现的禽龙化石距今1.3亿年左右,是日本境内出土的最古老动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禽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A.白垩纪B.二叠纪C.寒武纪D.新近纪2.若发现禽龙化石的地层中,还存在其他化石,最可能是()A.裸子植物化石B.三趾马化石C.蕨类植物化石D.人类化石3.人类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①推测古地理环境②确定地球的年龄③重新培育出古生物④了解地球生命的历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A2.A3.D【解析】【1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禽龙化石距今1.3亿年左右,白垩纪是距今1.45—0.66亿年,禽龙化石生存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A正确。二叠纪是距今2.99—2.52亿年,寒武纪是距今5.41—4.85亿年,新近纪是距今2303—258万年,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禽龙生存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生存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盛,最可能出现在同一地层中。人类化石、三趾马化石属于新生代,蕨类植物化石属于古生代。A正确,BCD错误。故选A。【3题详解】通过对地球上化石的研究,可以相应推测出古地理环境,并对于了解地球生命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对化石的研究并不能确定地球的年龄,也不能培育出古生物。①④正确,②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下图为某日某地正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地最可能位于()A泰国B.冰岛C.朝鲜D.汤加5.该日最可能处于()A.1月份B.4月份C.7月份D.11月份6.形成丙层和丁层气温随海拔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成分B.海拔高度C.纬度位置D.太阳辐射【答案】4.C5.C6.A【解析】【4题详解】结合图片可知,对流层高度应为12km左右,因此应分布在中纬度地区,且正午气温较高,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朝鲜,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位于朝鲜,该日正午近地面气温为20°以上,气候特征为高温,因此应为夏季,C正确,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丁层为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因此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平流层由于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对流层平均厚度是12km,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部到50km,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自2010年以来,深圳已经建成全长约2462千米的绿道网络,绿道密度超过1.2千米/平方千米,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休闲、锻炼的绿色出行空间,也为城市构筑绿色休闲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读绿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7.结合图示可知,绿道建设会使得水循环环节中()A.水汽输送增加B.降水量减少C.下渗量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8.深圳大力推广绿道建设的影响是()A.降低城市地下水水位高度B.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C.市内河湖丰水期水量增加D.会导致热岛效应增强【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城市绿道的建设,将原本不透水的路面改为透水路面,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等,有利于增加下渗量,并使得地表径流量减少。对水汽输送、降水量的影响不大。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8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深圳大力推广绿道建设,有利于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城市内涝,B正确。下渗量的增加会使得地下水位增高,地表径流减少,汇入河湖的径流减少,市内河湖丰水期水量会相应下降,AC错误。绿道建设并不会导致热岛效应增强,可能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B。【点睛】绿道网意义重大,可以解决珠三角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缺失的问题,满足城乡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为进一步扩内需促增长,转变发展模式提供新载体,为推动珠三角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一体化及城乡建设奠定基础。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下图为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9.由图可知()A.北半球高纬度海域等温线数值最大B.相同纬度海域的水温一定相同C.南半球等温线分布较北半球的平直D.大洋西部海域的水温高于东部10.图示①②③④四处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④—③—②—①B.②—④—③—①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答案】9.C10.D【解析】【9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北半球高纬度海域等温线数值小,A错误;相同纬度海域水温不一定相同,B错误;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C正确;中低纬度大洋西部海域水温高于东部,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西部海域水温低于东部,D错误,所以选C。【10题详解】海水热量的收入是通过吸收太阳辐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为1000米以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④地纬度最低,表层水温最高,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②,再次为③,①地纬度最高,表层水温最低,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点睛】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潮汐发电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动,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下图为潮汐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11.潮汐能发电,一天可以发电()A.二次B.四次C.六次D.无数次12.潮汐发电()A.日发电量不稳定B.年发电量不稳定C.对环境污染大D.可全国各地推广13.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三种②洋流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③风速越大,海浪规模越小,能量越小④潮汐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A.①②B.②③C.②③D.①④【答案】11.B12.A13.D【解析】【1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利用潮汐发电,在涨潮时,海水通过水坝,经涡轮机发一次电,落潮时,水库中的水通过水坝的涡轮机,再发一次电。一次海水涨落,可以发电两次,一天中海水一般涨落两次,因此利用潮汐发电一天可以发电四次,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潮汐主要是地球受到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影响形成的,因日地、月地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涨落潮的规模每天各不相等,日发电量不稳定,A正确;但多年平均状况下,发电量相对稳定,B错误;潮汐能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小,C错误;潮汐发生在沿海地区,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洋流,①正确;洋流主要是在盛行风吹拂下形成,②错误;风速越大,海浪规模越大,能量越大,③错误;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14.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准噶尔盆地15.下列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D.气温日较差小16.该类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答案】14.D15.C16.C【解析】【14题详解】图示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位于西北地区,D正确;海南岛、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降水丰富,植被茂盛,风力侵蚀弱,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气温日较差大,C正确,排除ABD。故选C。【16题详解】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大风天气频发,风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蘑菇等地貌,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风力地貌: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主体由导流塔和集热棚组成。导流塔内直径长达10米,有4个洞口设立在塔体5.5米以下位置;集热棚位于塔体底部,主要作用是在夜晚将储存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对集热棚内加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可滤除空气中的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地面铺有鹅卵石。下图为除霾塔示意图。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1)结合材料并利用所学知识说明除霾塔的工作原理。(2)在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上画出空气运动方向。(3)比较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热力环流模式图中abcd四地气压值大小。(4)推测棚内地面铺鹅卵石的作用。【答案】(1)集热棚将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在夜晚转化成热能使棚内增温,棚内形成热中心,棚内大气受热上升,棚外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棚外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完成除霾工作。(2)如下图所示:(3)气压值由大到小的排列是:d>c>b>a。(4)鹅卵石升温快,可增加棚内升温效果,从而增强上升气流。【解析】【分析】本题以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原理、过程、气压高低的比较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小问1详解】工作原理就是热力环流原理,除霾塔利用集热棚吸收的白天的太阳辐射,使棚内增温,使集热棚内形成热力中心,棚内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多的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掉杂质和各种污染物等,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如此重复,再进行下一轮除霾。【小问2详解】c处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d处气温较低,空气收缩向下运动,形成高压,空气从d处流向c处;b处空气不断堆积,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到d处,形成低压,同一平面上空气由b处流向a处。形成下图环流:【小问3详解】由于c地温度较高,空气受热上升,空气密度降低,压力变低,相对d地气温较低,高空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所以d>c;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d、c>a、b;因为c处空气上升到b处,不断堆积,密度变大,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密度变低形成低压,因此b>a,综上,所以d>c>b>a。【小问4详解】除霾塔白天收集能量,夜晚放出能量,鹅卵石比热容小,底部铺设鹅卵石,白天收集热量升温快,夜晚散热块,加快集热棚内升温,提高除霾塔的工作效率。18.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及该区域P处等高线(单位: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P处地貌名称_____,并说出判断依据_____。(2)P处堆积作用最为明显的季节是____,说明理由____。(3)说出Q、M两地流水作用的差异。【答案】(1)①.冲积扇。②.结合等高线图可看出该地堆积物沿河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为冲积扇。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2)①.夏季②.夏季为雨季,河流径流量最大,携带的泥沙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3)Q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主要以向源头和下切侵蚀作用为主;M地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明显。【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及该区域P处等高线分布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流水堆积地貌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P处的位置可知,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并结合等高线图可看出该地堆积物沿河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分布,为冲积扇【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河流夏季为雨季,河流径流量最大,携带的泥沙最多,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小问3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Q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作用为主;M地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水流速度慢,水下坡度缓,河口还有海水的顶托作用,堆积作用明显。19.阅读图文材料,完皮下到题,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关系,往往降水越丰富的地区,土壤的淋溶层越厚。秸秆还田,为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轩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有多种,如秸秆粉碎还田、养畜过服还田、秸秆沤肥或覆盖还田等,下图为我国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1)选填出甲、乙、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甲:____;乙____:丙:____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②温带草原③荒漠植被(2)丙地区常采用覆盖还田的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试分析其原因。(3)现我国仍有部分地区采用秸秆焚烧还田的方式,试说明秸秆焚烧还田对土壤的有利影响。【答案】(1)①.①②.③③.②(2)丙地为草原,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3)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病虫害等。【解析】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带、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于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所以,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淋溶层最厚,说明甲地区降水最多,所以为湿润区,对应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淋溶层最薄,说明乙地区降水最少,气候最为干旱,所以是干旱区,对应③荒漠植被。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丙的淋溶层厚度位于甲和乙之间,可以判断出丙的降水位于甲乙之间,所以处于半干旱区,对应②温带草原。【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可知,丙地为草原,丙地属于半干旱区,植被稀少,摩擦力小,再加上离冬季风原地近,冬春多大风,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减少冬春季大风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同时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墒情等,利于草原恢复生机,提高草场质量。小问3详解】秸秆焚烧后会形成草木灰,补给土壤,提高土壤中钾、磷等元素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焚烧产生的高温可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和虫卵,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第10页/共10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